Mona Baker讲座回顾:笔译与口译中的语境和语境化
讲座回顾
笔译与口译中的语境和语境化
讲座回顾
2023年1月6日,Mona Baker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与语境相关的讲座,题目是:笔译与口译中的语境和语境化。Baker教授的讲座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即“语境”(context)的定义、语境相关的概念以及语境与翻译和口译之间的关系。
Baker教授指出,“语境”这个概念随处可见,但却难以明确地定义。尽管定义“语境”很难,但我们依然有必要以特定的方式讨论“语境”这个概念。原因正是,不仅是在口笔译研究、文化研究等人文社科领域,还是自然科学,又或在日常的交流当中,我们都很有可能提到“语境”这个概念。Baker教授在讲座中批判地阐述了这些讨论“语境”的特定的方式。
“语境”是一个游走的概念(a travelling concept),而游走的概念对于人文社科研究至关重要。“语境”这个概念不断改变,游走于不同的学科、地域和历史时期。因此,“语境”发展出了非常多不同的意思,也正因其多样性,“语境”对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极为重要(详见Mieke Bal的Travelling Concepts in the Humanities)。
“语境”还是一个基本概念(a basic concept) ,是主观建构出来的(详见Reinhart Koselleck的Grundbegriffe)。“语境”源于不同的经历和持续的协商和辩论。与Bal的阐释不同,作为基本概念的“语境”不仅存在于学术领域,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Baker教授还提到,“语境”的概念性讨论常常涉及与之相区分的 “文本”(text)。从文学的角度看,“文本主义”(textualism)认为,文学文本本身就是语境,能够自己创造语境,将读者带入文本和文本创造的语境当中。遵循“文本主义”也意味着,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体和语言风格应和原文保持一致,因为一旦发生改变,原文本身所创造的语境也会发生改变。这样的理解也影响了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文学理论和编史学(historiography)。
除了文学,“语境”有了多个方向的概念发展,这些相关概念也进入了其他学术领域,如语言学、人类学和民族志等。首先,Baker教授介绍了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和实在/社会语境(concrete/social context)。认知语境与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相关,强调语境是主观创造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对世界事物的假设和理解不同。
实在/社会语境则关注交流发生时的要素,如场景、参与者、交流目标、态度、流程、交流方式、规范和体裁等。Baker教授认为,虽然目前的研究较少将翻译作为一种体裁,但研究一些相关的问题会非常有趣和有建设性,比如,读者在知道文本是译本后,会有怎样的期待和感受?Baker教授还指出,实在/社会语境的要素对翻译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同样的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除了文本本身,文本之外的语境对于译者理解文本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要素的重要性,所以不少学者也开始细化这些要素,但概念上的细化也带来了一些难题。首先,概念的细化是无尽的。以“观众”为例,“观众”这一群体还可以不断地分出更小的群体。再者,将不同的语境要素看做是静态的会产生问题。以“电视观众”为例,观众并非一成不变的,和谁看、在哪看、什么时候看等要素都会使得“观众”变成不同的观众。
因此,“语境”难以捉摸和确定。从翻译的角度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需不需要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译本呢?对于文本语境的理解也受限于时空。时间、接收信息的语言或平台等都会影响理解,那翻译应该如何进行呢?
第二组概念是静态语境(static context)和动态语境(dynamic context)。静态语境指的是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语境不会发生改变。动态语境指的是,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语境会不断地改变。动态语境的出现也促使学术讨论从“语境”转向“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语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交流参与者如何不断地改变对语境的理解、如何创造语境等。
最后,Baker教授讨论了中立语境(neutral context)与受权力影响的语境(power-sensitive context)。中立语境强调每个交流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都有同样的权力,但受权力影响的语境则与中立语境相反,认为“语境”的构建取决于交流当中的权力关系。因此,在对任何的交流过程(如口译、笔译)进行分析时,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力,不同的人、组织对“语境”所拥有的掌控力不同。
由此,Baker教授更深入地阐释了 “语境”和权力的关系。首先探讨的是“文本”、“语境”和权力的关系。前面提到,文学文本本身可以创造语境,不受外界影响,但这样的论断遭到了批评,因为不同的群体所拥有的权力不同,而文本的意思和解读也会受到权力的影响,“文本主义”正是忽视了外在于文本的权力关系。
相似地,包括德里达在内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学者认为,意思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都存在于文本当中,但这是个哲学主张,而非社会学论点,未考虑外在力量对文本解读的影响和限制。
随后讨论的“对等”(equivalence)与“认证”(authentication)也涉及“语境”和权力的关系。这些概念都对翻译活动有所影响。我们常说的翻译上的“对等”常常指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关系,但有学者提出,“对等”是一个必要的社会幻想,是无法从文本中获得的。缺乏对等才是翻译活动的特征,所谓的语言“对等”取决于权力,而不是从语言中找到的。这便涉及到“认证”与“权威”(authority)。强力的认证抹除了翻译的痕迹,如《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多个语言版本都为“认证文本”,原文无从知晓,这也为读者创造了“语境”,告诉读者这些文本都不是翻译。另外也有弱势的认证,以The Joke为例,作者后来自己提供了翻译版本,也强调其他语言版本均为翻译版本,这是一种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认证,也在提供“语境”。(详见Theo Hermans的论文和著作)
总的来说,Baker教授认为“语境”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主观构建的,二者不应完全对立,而应该都得到关注。“语境”无法确立“文本”的意思,“文本”也无法创造单一的“语境”。也就是说,文本和文本之外的东西都同样重要。因此,“语境”既是分析的起点,也是分析的落脚点。
在问答环节,Baker教授回答了口译笔记作为“语境”、语言学习与“语境”等问题。最后,张瓅文教授邀请Baker教授给有研究意向的听众提建议,Baker教授提供了两点建议:在翻译研究中要注重跨学科;没有完美、全面的方法论或论文,更应灵活且不断地跟进提高。
——学生感言——
陈玥江
同声传译专业一年级研究生
此次讲座,Mona Baker教授围绕主题Context和Contextualisation展开,从Cognitive versus Social、Static versus Dynamic、Neutral versus Power-sensitive等角度全面探讨了Context这一流动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其中,Baker教授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以“Blood on the asphalt”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不同时空、语境对译文、读者、译者等方面的影响。听完讲座后,我意识到翻译理论其实并不与生活脱节,理论上的突破可能就来自于我们日常的观察与思考。期待自己在未来的翻译学习中,能够理论结合实践,清楚地看到翻译的各个面向。
李婉莹
翻译(笔译/口译)专业一年级研究生
Mona Baker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有趣生动,带领我们走进语境(context)和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广阔无垠的世界。跟随着教授的步伐,我首次认识到“语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并从“cognitive vs. concrete”、“static vs. dynamic”以及“neutral vs. power-sensitive”等多个维度对语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问答环节,Baker教授还鼓励大家培养跨学科视野。讲座结束后,我也开始思考,作为翻译学习者,在翻译实践时,要如何为创造出特定的语境而努力?在翻译研究中,要如何持续进行跨学科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待我不断探寻。十分感谢Baker教授和各位老师,此次讲座在我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里,这颗种子定将长成参天大树。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转载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
转载编辑:何帅
审核:房高伟 肖志清 陈欣怡 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