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等到跨越隔阂的那天——小评《乔瓦尼之岛》

2019-06-20 01:00 作者:莫帕孙夜迪  | 我要投稿

这是一部因为题材敏感而引起很大争议的动画。在此写下它的第一篇长评,可能会引起许多的争执,我不想在讨论是反战还是反战败上花费太多笔墨,因为在我想从跨越隔阂的角度来评论它。

我自从17年初的《未闻花名》以来,补番的主线一直都是催泪动画,随着四谎可塑key社系列暗杀等主流催泪动画一部部地看完,我开始费心地在各个催泪视频评论区和投稿区里找番看,后来在up魔女嘉尔的视频系列中偶然瞥见了《乔瓦尼之岛》的视频,看了下封面以及扫了一眼标题后,便确定这是一部能看的催泪动画,就在看完《寻找失去的未来》后,打开了这一视频,并于今天凌晨看完了它。

这应该是我继《萤火虫之墓》、《在这世界的角落》之后的第三部以平民视角讲述二战末期及战后日本百姓生活状况的作品,但和前两部不同的是,本作对于二战结束前的内容一笔带过,大部分都在讲述战后的故事,这倒是和《二舍六房的七人》比较相似。记得在《萤火虫之墓》里,主角在得知日本投降后是陷入了绝望中,在《在这世界的角落》里,主角听到天皇投降后的反应是不甘(记得第一次看这段时我都气得捶床,你还不明白这是你们自己造成的?),而本作里,主角一家除了表示沮丧外,还表现出大家还要继续生存的态度。毕竟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战争结束后最大的期盼是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应该以重建家园为首要目标,不过现实没给他们那么好的机会。

本作相较于反战,更多是在探讨不同国家不同年龄阶层之间的交流与隔阂,只是将其置于一个极端的时代而复杂化了这一探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的孩子中间,每当我们观众觉得事情要糟的时候,孩子们都会以一种让人欣然一笑的方式化解矛盾:一开始日本孩子唱红蜻蜓苏联孩子唱喀秋莎,双方对唱互不相让,但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了日本孩子也学着唱喀秋莎,当我们以为这是文化入侵时,苏联孩子竟然也唱起了红蜻蜓,让我们明白这是无国界的艺术的正常交流。在大家一起玩耍塔妮娅被撞到,气氛紧张时,又是塔妮娅本人巧妙地化解了误会。

而相比之下的大人世界又是另外一番场景,如果说孩子们的故事是在表现如何跨越隔阂,那么大人们的故事就是在表现如何建立隔阂。父亲在战争后依然像战时一样偷偷运输资源,而叔叔却更希望直接把米拿到本土去换取钱。虽然父亲在本作表面上是一个舍己为人,受到赞扬的对象,实际上在处理战后问题上却是一个迂腐之人;而叔叔作为一个可以浑身插满了flag然后又能把它们全部拔掉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乐观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痛苦(这一点在宽平死后的表现尤为明显),在被哥哥打了之后,说出了一句重要的话语:

战争结束了,要认清现实。

其实这才是本剧在历史方面最想表达的思想,战争已经结束,考虑如何平安地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而爷爷这一角色,无论战争与否,政策与否,他都只想作为一个普通的渔民活下去,并最终贯彻了自己的信念。

后来叔叔擅自带米出逃被抓获,导致父亲被捕,大人们的争执最终摧毁了孩子们的关系,纯平和塔妮娅反目,再也没有见面,也最终导致了宽太的死亡。大人发动的战争,遭殃的是孩子,政府发动的战争,遭殃的是平民。

火车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物品,最初兄弟俩玩着一个蒸汽机车头,展现着孩子的天真。后来叔叔从破败的本土里捡到相对高级的火车玩具和铁轨,兄弟俩在梦中和叔叔一起坐上银河铁道,而父亲作为售票员接待他们,跨越了年龄上的隔阂。和塔妮娅隔着墙搭建了整套的火车铁轨,跨越了物理上的隔阂。后来所有日本居民被强制迁离,两个孩子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火车。在宽太死后,纯平背着他说着话,想象中的宽太坐在银河铁道回应着他,跨越了生死上的隔阂。火车和宽太一起消逝于苍穹,而最后大家一起在银河铁道的星海上舞蹈,跨越了心灵上的隔阂。

至于本作最大的泪点宽太,我只想用反战插画家Gunduz Aghayev的一张图来表达我的看法:

照片中的 10 岁男孩,赤脚到达火葬场后以直立的姿势等待将弟弟火化,大约 10 分钟后,工作人员将他的弟弟抱走,而他则继续立正,紧咬下唇看着弟弟被火化,直到火焰熄灭,他才转身离去。

50年后,老年的纯平对塔妮娅的孙女说道:

死去的人 大家一起升天 变成夜空的星星

无数的闪耀的繁星 像要落下一样发着光

在这些光的照耀下 我们现在这么活着

无论如何,人们都要活下去。

影片最后,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大家一起在星海上舞蹈,再无隔阂。


等到跨越隔阂的那天——小评《乔瓦尼之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