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森高中微课】生物必修2微课合集(25P)(公众号:生物全解)

2022-12-30 16:53 作者:Myself_君子慎独  | 我要投稿

2023年 1月1日 星期日

3.1寻找遗传物质(上)

历史上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到DNA是遗传物质的转变:由于蛋白质不稳定 温度高容易变形且DNA结构的改变 性状也会改变→DNA是遗传物质

S型(smooth光滑)有荚膜(相当于隐身衣)不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有毒性 可大量繁殖

R型(rough粗糙)无荚膜 被免疫系统快速识别并清除 无法大量繁殖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死亡小鼠体内发现出活的S型细菌)因为DNA并不会死亡且进入了无荚膜的活细菌当中 使得R型细菌→S型细菌并遗传(荚膜是一种性状)

转化因子:能够决定物质的遗传物质

分离S型活细菌的体内物质分离提纯探寻转化因子(DNA组出现了转化现象)

DNA越纯转化的效果越好→转化因子就是DNA

3.2寻找遗传物质(下)

由于细胞中染色体结构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无法彻底提纯 实验无法让人完全信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相对独立)

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吸附→打孔→注入DNA(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当中)

蛋白质在亲子代之间没有连续性

32P标记DNA:DNA在亲子代之间有连续性

细菌的密度比噬菌体的密度大:密度大的沉淀

DNA侵入细菌细胞当中之后①水解原本拟核中的DNA(擒贼先擒王)②复制合成组装③合成原料均由细菌细胞提供④噬菌体仅提供DNA⑤细菌细胞裂解→释放噬菌体→感染其他细菌细胞


3.1 寻找遗传物质(下) P12 - 14:40



3.1 寻找遗传物质(下) P12 - 14:53


●病毒繁殖时所需的原料均由活细胞提供

烟草花叶病毒(RNA作遗传物质)

●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总结:绝大多数生物以DNA(细胞生物均以DNA)为遗传物质,少数生物遗传物质是RNA(RNA病毒)→DNA为主要遗传物质

声明:细胞生物有DNA也有RNA但是只有DNA有控制性状和遗传的作用

朊病毒(只含有蛋白质)依旧可以复制繁殖

3.2DNA的结构

*含氮碱基中嘌呤比嘧啶多一个环(更胖)

*DNA分子的组成 结论:不同生物DNA分子不一样:同一生物中不同细胞的DNA相同;A=T C=G 嘌呤=嘧啶

*沃森和克里克实验→模型法→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通过DNA分子的X射线研究证实了DNA结构模型

结构特点①反向平行 有方向 有极性②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③内部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④A=T C=G A+G=T+C=50%

*遗传信息: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 (多样性)(特异性)

*DNA分子的稳定性AT碱基对有两道氢键CG碱基对有三道氢键→三道氢键比两道氢键更稳定(更结实)→DNA分子的稳定性跟CG碱基对和AT碱基对的比例有关(氢键越多越结实)

3.3DNA的复制

大肠杆菌约每二十分钟分裂一代

①¹⁴N无放射性

②¹⁵N的密度>¹⁴N的密度(观察色带)

二次离心

若继续离心轻带含量增加 中带含量不变

自然界中的全保留复制:RNA病毒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原料为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沿着复制方向进行:边解旋边复制(多位点复制提高效率)

首次实现人工合成DNA

百密一疏时碱基配对出现错配:基因突变

专有名词:单链附着蛋白 引物酶 冈崎片段

DNA连接酶

*DNA聚合酶两个特性¹只能单方向进行(沿着5'-3'进行)²需要引物 DNA聚合酶不能催化DNA新链从头合成 只能催化dNTP加入核苷酸链的3'-OH末端 因而复制之初需要一段DNA引物的3’一OH端为起点 合成5’→3’方向的新链

3.4基因的精细结构

①编码区:可以编码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序列合成蛋白质

非编码区:

上游 启动子 催动转录RNA聚合酶的位置(出问题 转录不开始)

下有 终止子 宣告转录终止的位置(出问题 转录停不下来)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转录开始以后

步骤

①在启动子(非编码区)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②以编码区的一条链为模板 严格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合成mRNA 最后到达终止子 宣告转录结束→mRNA水解下来→进一步到核糖体上指导合成蛋白质

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如何理解编码区中含有非编码功能的内含子

信使RNA的出产物长度和编码区的长度相同(说明带有内含子的转录序列)→转录结束转录之后进行加工→将编码区内含子转录的片段切掉→外显子的片段连接(切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最终成熟信使RNA(不存在内含子只有外显子 碱基对少的多 且长度小于编码区)

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和非编码区(具有调控作用)

真核细胞基因比原核细胞基因更长(存在内含子)

遗传的分子基础习题课(上)和(下)

1.蛋白质的合成必须受到mRNA的指导而mRNA来自DNA的指导

2.仅为中带组(第三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

3.生物体的表现型:由基因和环境(内因外因)共同决定

4.氨基酸上的密码子来自信使RNA分子上

4.1基因的表达

①基因的表达: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②基因

③证明RNA与蛋白质有关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结论

④转录

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新的核糖核苷酸链。且RNA聚合酶兼有解旋酶的功能(一个人干两活)

⑥破解含氮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三个含氨碱基对应一个氨基酸)→

●密码子

·密码子的破译(64个)

·密码子只存在与mRNA上

·简并性:多种密码子决定同一个氨基酸

·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生物界共用一套密码子

·氨基酸不认识密码子→转移RNA(单链)

·一种tRNA只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结合 互补配对形成氢键

·3'末端可以与特定氨基酸发生反应并携带

⑦●翻译(一个个密码子翻译不能跳跃)

过程(由5'向3'穿过核糖体内部翻译)

·核糖体 大亚基(大脑袋)小亚基(小亚袋)

·起始密码子是决定一种氨基酸的(由特定的tRNA送过来)

·超线程多位点同时翻译

总结: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通过翻译)形成蛋白质→特定性状和功能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①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或子代个体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②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叫做不可遗传变异

③基因重组原因(通常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1,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交换)第一次减数分裂

2,交叉互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片段(染色体片段交换)第一次减数分裂

3,人工基因重组

④基因重组无新基因产生(不可以遗传)

基因突变

①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是一切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基因突变 显微镜下无法观察 只能通过基因测序检查

④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得疟疾→青蒿素

⑤非洲→杂种优势Aa红细胞(既减小了被疟疾感染的几率又大影响供氧需求)

⑥基因突变类型

同义/中性突变 改变密码子不改变氨基酸

错义突变 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肽链变短

插入突变 插入了一个新的氨基酸

缺失突变 氨基酸缺失了一个氨基酸

移码突变 一个密码子缺失 后面全部翻错

⑦只在复制的时候出现问题: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

⑧发生在体细胞中不会遗传 发生在配子当中会遗传给下一代

⑨特点:(※基因突变的结果只能把基因变成其等位基因)

普遍性

随机发生、不定项的(有范围)

在自然状态下,频率很低

可逆性a→A可以变成A→a

有害性

染色体变异(上)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叫做基因重组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叫做易位

缺失:染色体片段丢失

重复:染色体间或同源染色体键不等长的片段错接,即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

易位: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大多数是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两个片段相互错接)

倒位:片段位置颠倒180°后错接→联会变得困难(不可育的)

※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单位内部的碱基的变化(撕扑克牌)

※基因重组:已有基因单位之间的重新组合(洗扑克牌)

※染色体结构变异往往涉及到好多基因(扔扑克牌)→猫叫综合征

染色体变异(下)

①1/800概率 二十一三体综合征(染色体多一条)

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叫做二倍体生物(人类动物多数为二倍体 植物多倍体)

多倍体部分进行自交 形成多倍体(香蕉)

四倍体染色体分配的异常发生在有丝分裂

三倍体染色体分配的异常发生在减数分裂

③染色体数目翻倍(个数变大 结果变少)多倍体育种(人工)

三倍体育种的好处(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种子)

二倍体通过秋水仙素(恢复育性)变成四倍体(为母本与二倍体(父本)进行异花传粉(人工)杂交形成三倍体

多个染色体均是同一物种的为同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小麦身世)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多数像小麦一样的异源多倍体

减倍 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

※单倍体生物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

·AaBb进行自交(花药离体培养)→AB→施加秋水仙素进行自交→AABB(优良性状纯合子)

※优点: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布→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一个点→基因突变无法观察到

自然选择学说

①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神创论→进化论)

②底层的分层(简单到复杂)→进化论

③狗(京巴)经过数百年的人工选择

④自然选择学说四要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⑤自然选择学说对神创论有一定打击

⑥自然选择学说只适用于自然界中 不适用于人类文明

⑦遗传变异分成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⑧突变及其方向性(影印接种实验)

变异是不定向的

先变异→后选择(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长颈鹿(够树叶)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未必能100%遗传后代→达尔文错误)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在的全部的基因叫做基因库

③种族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等位基因数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桦尺蠖(白↑工业革命之前/黑↑工业革命之后)有利变异变成不利变异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的进化

哈迪-温伯格定律及应用(遗传平衡定律)

●编辑者效应

提示我们基因频率迟早会变→但是可以应用于群体较大的时候→使用遗传平衡定律公式解决问题(套公式)

进化的终极目标是形成新的物种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地理隔离(地雀由一种变多种)长期

亚洲象和非洲象是短期隔离仍是同一物种

生殖隔离(不能交配产生后代)

人类不存在地理隔离 不存在不能交配

现代生物界进化理论精选习题解析

①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②生殖隔离是判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③修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界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为种群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研究对象是个体

④伴性遗传计算基因频率注意分母上X Y染色体哪个决定性状

⑤隐形杂合子a 总是会通过后代保留下来 所以 a基因频率的消亡会非常的缓慢 解释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时间长的原因

2023年 1月3日 星期二 晚 23:49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 全灭











【黄森高中微课】生物必修2微课合集(25P)(公众号:生物全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