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一句"生死约定" , 他成为16位母亲的"儿子"


上千封饱含真情的家信和一张张汇款单,是孙兆群和16位烈士的父母维系36年亲情的纽带;超过10万公里的行程,从山东到江苏到湖南,孙兆群的足迹遍布16位烈士的家乡;而花费的钱物更是无法统计,每月一到发工资的日子,他就买上药品和礼品踏上探亲的旅程……
1985年3月,孙兆群所在部队接到了开赴老山前线的调令。9月,上级决定在七连组建一支突击队,执行突击拔点作战任务。已是七连副连长的孙兆群由于综合能力强,被任命突击队长。9月29日,孙兆群和他的突击队员们正在前线执行防御作战任务。傍晚时分,后方送上来几盒月饼,战士们才知道那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们思念起家里的父母亲人。此时,孙兆群提议,不管最后是谁活着回去,活着的战友都要替牺牲的战友尽孝。这个“生死约定”深深地埋在了大家心中。最终16位战友却永远留在了老山前线。1986年6月,回到部队后,孙兆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七连的烈士档案里查找16位牺牲战友的家庭住址,按地址分别给他们的父母写了一封封署名为“兆群儿”的认亲信。和信件一同寄送出的,还有一张张数额不等的汇款单。
1987年春节刚过,顾克路烈士的父母就迫不及待地从邹城赶到淄博,来到了孙兆群所在的部队。当他们看到一脸憨厚朴实的孙兆群出现在面前时,便从心里认下了这个主动送上门、真情真义的好“儿子”。吴明玉烈士母亲的头疼病一直装在孙兆群的心里。从前线回来不久,他就买了一堆天麻等治疗头痛病的药物去了吴明玉家,他要完成吴明玉的心愿。
36年来,在孙兆群的精心照顾下,16位烈士父母的身体都很好。对于活着的老人,孙兆群履行着一个养的责任;而对于去世的老人,孙兆群坚持送老人最后一程,真正在做到养老送终。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我说,世界上还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壮士轻生死,一诺重千金!无疑,孙兆群就是这样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