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浅谈人性的本质

2023-08-30 10:00 作者:白糖焦糖  | 我要投稿

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浅谈人性的本质

 

我怀着无比谦卑的心情写下这句话,人性的本质是挤兑和自私,同时还有对美好的追求。作为一个晚辈,大谈人性,其实我的底气是不足的。所以,本篇文章主要还是提出我个人对人性本质的一些浅薄的观点。

 

一、人性中的恶念

 

人性中存在恶念,恶念根源自人的原始欲望,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荀子·性恶》中,“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荀子认为人性虽具有欲望,但人的本性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而人性的欲望则来源于“饥而欲食,寒而饮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一种实在论的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若把这当成人性,仍缺乏对社会道德的考量。人与社会道德互相斥力的影响在一开始就是双向的,若人人都“好利而恶害”那就没有“舍生取义者”了。荀子认为对欲望加以节制,恶念才有机会转变为善念,从某种意义上认为人的善念是一种后天的行为,在这里,荀子对人性的讨论实际上已经处于人性的社会性这一范畴中,因为,“对欲望加以节制”是社会道德下人的一个自发行为。那么社会道德怎么定义呢。柏拉图说,道德是全体的有效和谐。而在古代中国,那么柏拉图说的应该是“礼”(不是礼制)。由此,可得出结论,社会道德是人们公认的一种区别于法制的社会秩序,使人们自发地约束原始欲望,让社会机器有效地运转下去。但社会道德并不是一直安然无虞,它最大的威胁便是人性的恶念。

1、挤兑的概念

人人都有生存的本能,而为生存而竞争则是从原始社会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求生,是原始欲望之一。在古代原始社会,社会道德尚没有成熟甚至没有发展时,两个部落为了生存,而进行竞争,这是生存竞争。但要是在社会道德已经成熟的社会且人们无需为基本的生存进行竞争的时候,为获取更多社会资源而实施损人利己的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这一行为应称之为人性的挤兑。挤兑行为伤害人不至于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但又触犯了社会道德且在不违反当地法制的情况下对他人的心理和利益造成了伤害。由于社会道德的存在,人不会无时无刻地进行挤兑行为,但挤兑恶念也正是因为社会道德的约束,极容易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上。但挤兑行为的发生,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社会主体,都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因为人们进行挤兑行为,不一定是出于主观,也有可能是人的心理保护机制在起作用,下意识地反弹别人的恶意,进行自我保护。不过,无论是怎样的挤兑行为,本质上都是充斥着人性的恶念。挤兑恶念是在人不脱离社会的情况下的人性的一大恶念,根源自人求生的原始欲望,其存在是客观的。

2、挤兑行为的有序与无序

挤兑行为是有序行为还是无序行为,主要是取决于他人的观测行为有没有发生。我上文提到挤兑是一种触犯社会道德,损人利己的行为并且该行为充斥着恶念。那么,假如挤兑行为被他人观测到并由第三方判断是否发生了挤兑行为,则判断挤兑行为的发生便有了标准,即,是否触犯社会道德,是否损人利己,是否充斥恶念。挤兑行为是有序行为的定义是,由于采取挤兑行为的人与观测者产生了社会联系,此时,挤兑行为应视为发生在社会中的一件事,也有了事件存在前后因果的特征,所以,在此条件下,挤兑行为是有序行为。假如挤兑行为没有被他人观测到,自然不存在评判,也无从产生社会联系,所以,在这一条件下,该挤兑行为是无序行为。

3、挤兑有序行为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挤兑有序行为来源于社会系统,反馈于社会系统。由于社会系统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来处理挤兑行为,那当挤兑行为被他人观测到时,采取挤兑行为的人与观测者即产生了社会联系,无论观测者是否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观测者的选择都已对社会系统造成了影响。如果观测者采取了制止行动,或是对采取挤兑行为的人施予惩戒,那么则维护了社会道德,挤兑恶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由此减速。如果观测者不采取制止行动,那么挤兑行为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使挤兑恶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加速。挤兑行为的客观存在即意味着其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也在不停发生,而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转又依托于社会道德,由于挤兑行为的发生,社会系统中传播的挤兑恶念同时不断破坏着社会道德,继而又影响了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转。虽然挤兑恶念的传播是无法阻断的,但若其传播速度没有那么快,便可为社会道德的净化系统留下充裕的时间自动消减挤兑恶念。(关于社会道德的净化系统如何自动消减挤兑恶念及社会系统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由于所需篇幅过长,不在此讨论)


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浅谈人性的本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