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6.27.5 社会主义劳动纪律 · 完 ·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5、社会主义劳动纪律[i]
一般地说来,劳动纪律是促使人们参加劳动,并保证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秩序和活动协调一致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秩序和纪律生产便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尤其在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中更是如此。但是,劳动纪律的实质和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是不同的。它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导师在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纪律的特征时指出:“农奴制的社会劳动组织靠棍棒纪律来维持,······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靠饥饿纪律来维持,······共产主义(其第一步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ii]
在一切阶级社会中,不论劳动纪律的形式如何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剥削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根本改变了劳动纪律的实质和形式。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所反映的已不是剥削关系,而是人们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的同志般的合作互助的关系。由于劳动者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致,并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所以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觉地遵守的纪律,只有这种纪律才是真正巩固的纪律。
但是,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并不是一下子自发地建立起来的,而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在与资产阶级思想和习惯势力斗争中,在克服私有者自发势力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劳动纪律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因此,通过各种形式,对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数育,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共产主义觉悟,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劳动纪律的最重要的方法。
正确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建立必要的物质责任制度,使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为了巩固劳动纪律,对于少数破坏生产秩序、损害社会利益和故意违反劳动纪律的分子,还必须采取强制的手段。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500页。
[ii]《列宁全集》,第29卷,第381页。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