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含剧透) 从表面上看是在讲高适,深层确是在以高适的角度讲李白,不仅刻画了李白的人物形象,更是描绘了大唐盛世,从金碧辉煌到战火连绵被蕃人占领的长安。 长安是纸醉金迷的地方,长安是人才聚集之地,长安是君王居住的地方,长安是将士们誓死也要守住的城。 在大唐盛世下,却没有能够容纳才华之人的地方,没有有谋之士愿意举荐他们,想要为国效力,却不得志。真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白字太白,乃商人之子,在大唐算是下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通过行卷(他人举荐)的方式,可是年轻时候的李白,风华正茂满有豪情壮志,自以为是,在吃到闭门羹后,与高适前往黄鹤楼喝酒,在欣赏了崔颢的诗词后,受到打击,决心回扬州做出一番功名,并与高适定下一年之约,一年之后无论是否有功名,都前往扬州找他。而高适则打算在长安闯荡,当他拿着高家的丹书,却处处碰壁,无奈之下前往扬州赴一年之约,在乘船之时,欣赏了扬州繁华的美景,桥上的小姑娘手里捧着大明寺的花,一不小心,花掉在了高适的手里,这为后文再次来到扬州路过桥作对比。 李白邀请高适去裴府参加宴席,后与裴十二比剑,高适输了,却发现裴十二是女子,受到打击,决心回乡苦练。到了中年,李白家境中途落魄,被家人算计身无分文,投靠高适,后又去了安陆许家入赘,高适反对,孟浩然赞同,于是李白去了安陆。高适则又返乡,过了一段时间后,李白写了一封信邀请高适去长安,那时的李白在朝廷深受皇帝喜爱,居住在翰墨院,被很多文人雅士称赞他的诗,也结交了很多诗友,比如杜甫,崔宗之,王昌龄,贺知章,张旭等人。高适见李白醉酒,想要离去,被杜甫看出意图,于是高适与杜甫去祭拜了高氏的坟墓,后返乡,又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来信,朝中不少大臣对李白眼红嫉妒,李白决定去入道,邀请杜甫和高适同去。李白入道后高适便打算去军营,高适凭借李白教的相扑之术,赢得了对手,成了马队的带领者。在战场上与蕃人冲锋陷阵,只有几人活着归来,却发现官吏却在帐中喝酒看舞,心中愤懑不平,转身离去,在一间寒舍休息,却不巧遇上了逃命的李白,得知李白因看到了安禄山意图造反的证据,被人追杀,在这时郭子仪突然现身救下了李白,高适李白为报恩,高适去找哥舒翰,定下十年之约,为哥舒翰效力,救下了郭子仪。又一个十年过去,高适去哥舒翰营中做文室,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死了,封高适为节度使,再次路过扬州,路过那座桥,到处尸体横遍,再也没有天真的小姑娘,拿着花抱怨采花的辛苦,大街上只有忙着逃命的人,往日的繁华不再有,左右两边着火的城楼更渲染了悲凉。李白投靠了永王,安史之乱被平后,李白被关进牢中。他的夫人也对他心灰意冷,回到庐山,李白出狱后,路过白帝城便有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的一生坎坷非凡。高适的一生沉稳,相比于自大狂妄的李白,从人生经历来说,我更喜欢高适(个人观点,不喜勿喷)。高适能文能武,勤学苦练,机智灵敏立下赫赫战功,对自己有明确的目标,从不沾染恶习,对自身有着清楚的认识。 高适虽然没有李白横溢的才华,但是他自身也不差,每个人都能在属于他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以前总是背高适的古诗,他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豁达的胸襟洒脱的人生,让我对他无限敬佩,当他冷静面对蕃人,从容的击退敌人,让我对他更喜欢。 当然我也不否认李白的才华,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确实是好诗。李白总是随心所欲的,他的性格铸就了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