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实惠的“瑞士军刀” ----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声卡上手体验(中)

2021-05-03 18:04 作者:ffjigft  | 我要投稿

声卡不比其他电子设备。手机平板可能一年一更甚至半年一更,但声卡的更新相隔 4~6 年是常态;因而声卡厂商,特别是高端声卡厂商的新品发售,在笔者这个业余爱好者眼中来看是大事。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已经铺货大概两个月了。笔者翻看知乎 B 站,完整的评测和使用分享少之又少,故写作几篇,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感受和见解,希望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笔者只是一介穷学生,没有收广告费,产品所有的问题都会尽力发掘指出;专业知识不算丰富,用过的设备也很有限,所以文章也不敢打“评测”的名号。如文章的内容有问题,还请看官指出。



软件

驱动一直是羚羊的软肋所在,不过这回笔者手中的 Zen Go Synergy Core 表现得足够稳定。Zen Go 发售的最初几个月内似乎还有一些小的 Bug,羚羊持续发布更新,最密集的时候甚至前后两个更新只相隔了两三天;但现在产品稳定下来,笔者已经很少见到更新了。

截止至本文写作的时候,笔者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重度使用,所遇到的 Bug 仅有自己的黑苹果 10.14 Mojave 系统下面,有时在关闭了启动器以后就无法打开(启用监视器以后杀掉羚羊后台进程即可以再次打开,大概是进程卡死),除此以外没再出过问题。由于笔者在 Gearspace 上看到了相当多的对羚羊产品的抱怨,实际的体验反倒顺利得有些超出笔者预期。

另外,羚羊相当数量的声卡产品已经支持了最新的苹果 M1,其中比较新的,带 Synergy Core 后缀的产品已经全部支持了 M1 Mac,当然也就包括了本文的主角 Zen Go SC。

但是小厂终归是小厂,思路和大厂不一样,软件后续支持大概仍会是短板。同样是最新款的手机,一般的安卓手机厂商只能保证大概 1~2 个安卓大版本的更新支持,但苹果一般会保证至少 3 个 IOS 大版本的更新支持,这里并非影射安卓手机厂商都是小厂,但软件后续支持这一块的情况和声卡市场比较类似。比如 2011 年发布的 Apogee Duet 2,Apogee 仍然承诺会为之提供适配 M1 Mac 的驱动;反观羚羊,2014 年的 Zen Studio 和 Pure 2 似乎已经停止官方支持,老 Zen Tour 等设备的断连问题到现在为止似乎都没有被修复 …… 客观来说,这些确实也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笔者手头同时有 Windows 电脑和黑苹果,所以同时具备了 Windows 和 macOS 环境下的使用体验;但由于黑苹果已经移走,无法截图,故文章只能使用 Windows 系统上面的截图。不过单就软件功能来说,羚羊的 Windows 驱动软件显然有更丰富的功能,所以拿 Windows 为主来谈软件功能大概没有不妥。

在 Windows 环境下,由于支持 WDM,羚羊给出了多达 4 组 WDM 输出设备

因为担心说不清楚直播相关的知识,笔者事先专门写了一篇科普小短文,解释一些直播声卡的关键概念:

直播声卡知识:内录?WDM?DSP?一文讲明白

简而言之,多路 WDM 支持大大简化了信号路由的难度,使得声卡直播的难度大大降低。后文会更具体地谈到相关的情况。

以往 Mac 上面应该并无出现类似于 WDM 的设计,但近期 Presonus 新推出的 USB 麦克风上有了变化,麦克风在 Mac 中可以显示出 3 个 Core Audio 设备,同样可以起到便于信号路由的作用。

相对应地,Windows 环境下给出了 4 组 WDM 输入设备

羚羊单独的 ASIO 控制面板。专业声卡在 Windows 环境下一定需要 ASIO 支持。对于 ASIO 控制面板来说,从简即可。

羚羊的启动器。和 Presonus 之类的厂商一样,羚羊也已经转为用一整个启动器来管理旗下所有的软硬件,并且每一次登录都会检查软件更新。如此做的好处在于所有的驱动软件都能够得到统一管理,且固件和驱动软件都可以得到及时更新。不过每次打开这个启动器都需要等接近一分钟让启动器自动登录账户;另外羚羊的用户认证较严,所有的设备都必须在用户账户中注册方可使用。

Zen Go 的控制面板,整体色调显得偏灰暗

从启动器点击声卡图标,就可以进入 Zen Go 的控制面板。每一次打开都需要大概十几二十秒才能看到界面,不过用起来完全没有毛病,至少对笔者而言,操作简单易懂,使用流畅。

RME Babyface Pro 的 TotalMix Fx 控制面板,凸显专业风,实用性极高,但按照笔者个人的看法,轻微密恐,而且 UI 风格有点土

笔者专门去翻看了一下羚羊其他产品以及 RME Babyface Pro FS 的说明书,Zen Go 的控制软件里面缺少了羚羊其他产品上常见的跳线矩阵,使得功能上打了折扣,但实际使用下来,由于本身 IO 数量就比较少,这样的做法反而可能更容易帮使用者理清楚操作逻辑,使小白更容易上手;相比之下,RME 的驱动更加凸显专业风格,大量的功能键集成在同一面板,应该有助于熟悉产品的专业使用者快速调整配置,但上手大概会更加困难一些,特别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相对匮乏的小白来说。

UA Apollo Solo 的控制面板,简明漂亮,赏心悦目

但是讲个道理,这个 UI 除了色调有点偏暗以外,真的有点丑 …… 羚羊在之前已经整体更新过了一次旗下产品的控制面板,整体的 UI 风格已经简化了一次,但是看惯了 Focusrite 和 Apogee 的极简风格再看回来,真的令人感觉 emmmmm …… 就算是偏向于模拟风格,个人也觉得 UA 和 Audient 的面板相比羚羊更加养眼。羚羊在 UI 审美方面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当然,同样具备比较强大的直播功能,RME 那种 “Windows XP” 味道满满的上古风格大概更加令笔者难以接受(尽管目测用起来会很实用)。

首先是控制面板的左上角部分。左上角的 “开机” 键可以让声卡进入待机状态;下面一点点可以设置声卡的时钟源和采样率;中间明显是输入的控制部分,最上方切换 Mic、Line、Inst模式,中间设置增益大小,下面三个按键分别是 48V 幻象供电开关,反相开关,羚羊专用建模话筒的控制面板开关。最下面一行用于切换截图以下部分的调音台

“音箱&耳机” 调音台界面。调音台通道可以选择 8 条单通道或 16 条单通道(16 通道根本用不完的 ......)。在前四个通道的偏上方,用户可以添加羚羊自己提供的效果器,这些效果器的算力由声卡内的单块 DSP(貌似本质是 ARM CPU)提供。下面是单个通道,提供了常见的 PAN、Solo、Mute、Link(两个单通道联动为一对立体声)的选项。下方是音箱和耳机的音量控制,提供了常见的 Dim(衰减 6 db)和 Mute。

其中,音箱输出和耳机 1 共用一个调音台,而耳机 2 单独使用一个调音台,切换在截图左侧;音箱输出和耳机 1 有独立的音量调节,但是 Line 平衡输出和同轴非平衡输出共用一个音量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音箱 + 耳机 1、耳机 2 以及后面的 DAW IO ,这几个调音台的输入源选择是完全联动的,你在其中一个调音台里面改变了某通道的输入源,会立刻在另外两个调音台里面同步到。这稍微限制了一点自由度,但说白了无伤大雅)

调音台的输入源选项。2 路模拟输入,羚羊建模话筒输入,4 对电脑软件立体声输入,2 路数字输入,2 个 “振荡器”。“振荡器”似乎用于发送测试信号。

耳机 2 的调音台界面,可见下方的 2 个音量控制只剩下了 1 个

数字输出部分,只有孤零零的双通道,没有输入输出音量控制

很多声卡并没有对于直播来说很实用的内录功能,而同时却可能具备同轴/光纤数字接口;针对这样的情况,网上有个流传比较广的土办法,拿一条线短接一对声卡的数字输出和输入接口,就获得了内录通道;然而这样的方法需要数字输出部分具有调音台,而羚羊没有 …… 害得希望声卡多一对内录立体声通道的笔者多花钱买了一条同轴线。

DAW I/O 调音台。最直观地,这里监控了 8 条发送给 DAW (To DAW)的单声道和 8 条从 DAW 发出(From DAW)的单声道。当然这边也可以在没有打开 DAW 的时候,监控 4 组 WDM 立体声Record 和 Playback 信号,映射 Record 通道信号来源;而这很大程度上对应了直播需求

当我们打开输入来源的部分,我们就能看到这边多出来了两个选项:耳机 1 和 耳机 2 的 Loopback(内录)。选择了它们,声卡的内录功能就被开启了(当然,这里的选项修改不会同步到耳机和音箱的监听调音台,因为那边根本没有这样的选项)。

在这里,耳机调音台本质上起到了信号 Summing 的作用;各个软件的声音可以通过给出的 4 组 WDM Playback Device,分成各个通道进入调音台;经过了一次 LoopBack,Summing 过的信号就可以被路由至 4 组 WDM Record Device,输入到指定的软件里面(比如语音软件/直播软件)。

足足 4 组 WDM Device ,2 组 Summing 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卡麦等直播时可能遇到的信号路由问题,应对绝大多数直播情境应该已经绰绰有余。在实际测试时笔者还发现,由于你可以单独将麦克风信号映射到 WDM Record Device,在语语音似乎并不需要像 LIKEMUSIC 和叮咚音频的老师介绍的那样,需要专门 “牺牲” 掉一组耳机(给语音提供一组 Summing 通道)。

虽然这样的路由设置不如路由矩阵的功能那么强大,但在个人眼里看来,这样的设置更加简明易懂,适合快速上手。

羚羊的 Auraverb 面板,可以在调音台的右上角地方点开。这个说白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调音台式的侧链混响器,但是羚羊独立地将输入和输出通道的 Send 和 Receive 放在了这个单独的面板。个人相当赞同羚羊的做法:像 RME 那样将一大堆的按键旋钮全部集中在同一个面板上,多少让布局显得杂乱,实操起来还不一定有羚羊这样方便。

羚羊的 AFX 面板在“音箱&耳机” 调音台和 DAW I/O 调音台,用户可以为前四个通道添加羚羊自家的 DSP 效果器

笔者只粗略地用了一小部分效果器。Zen Go 总计附赠了 15 个效果器(不包括吉他效果器),除了几个无模拟染色的门限、EQ、限制、混响之类的,附赠的模拟效果器其实只有寥寥几个,最热门的 4k 总线压缩器、2a 光电压缩器和 1073 话放之类都需要另外购买;吉他箱头箱体什么的效果器倒是有 22 个,而且是把羚羊所拥有这类效果一次性给全。总结一下来看,阵容不算丰富,不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送的数量比 UA Apollo Solo 多一些;至于质量问题,笔者没有上手过 UA,因而无法进行比较。

羚羊在 DSP 效果器生态上面的发展明显借鉴了 UA 的路数:声卡板载 DSP 芯片;在购买了 AFX2DAW (对应 UA 的 UAD2)以后,自家的 DSP 效果器除了可以在声卡面板里面调用,用于录音的实时渲染,也可以在 DAW 里面以插件形式加载(不过有几点限制:AFX2DAW 可能需要额外购买,而且只能用于以雷电接口连接电脑的声卡,且电脑必须是 Mac,PC 不支持);用户可以在羚羊的插件商店里面购买插件,而插件也会不时上新。这种卖了硬件以后再卖一笔软件,还可以把用户绑在自身生态上的套路明显收益不错,以至于除了 UA 和羚羊以外,雅马哈(AXR4)和 Apogee(Symphony Desktop)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布局,过几年其他厂商可能也会跟上。


然而羚羊的生态具体到 Zen Go 上,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Zen Go 是羚羊近几年推出的,极少的不带有雷电接口的声卡之一(其他的除了 Amari 那样偏 Hi-fi 的设备以外,基本都是 Orion 32 HD 这样定位 HDX 专属的设备),而羚羊声卡的一大卖点,AFX2DAW,在 DAW 中以插件形式加载效果器,恰恰需要声卡以雷电接口连接电脑!情况因此变得尴尬,Zen Go 成为了羚羊新产品线中仅有的,给出了 DSP 芯片,却无法支持 AFX2DAW 的产品(羚羊官方明确回复,日后也不会通过软件更新来支持);如果 Zen Go 用户想要在 DAW 里面使用到羚羊的效果,就只能通过信号路由,把 DAW 的信号输入到声卡面板里面,添加效果器,再把信号发送回去;这样相比于直接在 DAW 里面调用插件,方便程度大大降低;这也就从一方面解释了羚羊为什么一次性把各种吉他效果给全:相比于在 DAW 中使用,羚羊总体更推荐 Zen Go 用户在实录的时候使用羚羊的效果器直接渲染录音。

如此下来,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说,尽管羚羊插件的 “料” 看上去更足,但由于使用的不便,在音乐制作上的 DSP 插件利用这一项上,个人认为羚羊最多只能算和 UA Apollo Solo 打了个平手。

然而,羚羊具备一个 UA 完全不具备的优势:直播

UA 本身没有提供 Windows 环境下的多通道 WDM 支持,直播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而相比于 RME TotalMix FX 的调音台模式,羚羊除了有更丰富的插件选择,还可以以很高的自由度排列插件顺序。可以说,羚羊在直播效果方面碰巧集中了 UA 和 RME 两方的优势。

笔者在测试时随手拉的效果组合。Stay-Levin 推响度,PowerFFC 当作 Limiter,对于直播拉升响度来说效果应该还不错。二者都是 Zen Go 附赠的效果器

很多主播在直播的时候都会被抱怨 “直播声音太小”,这种就经常是因为没有使用最大化效果器,因此很多主播都经常在虚拟机架里面挂上一个 Waves L2,或者 iZotope Ozone 这样的效果器;笔者在测试的时候没有使用麦克风,但是丢了一段没有压缩的音频进行测试,除了 PowerFFC 这样的无染色压缩效果器以外,随手丢了一个 Stay-Levin,拉了一下输入输出旋钮,在音质完全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响度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提升。

唯一让笔者不满的是,Auraverb 在 ZenGo 里面没法单独挂在 AFX 里面,而“Send->Receive”模式下的 Auraverb,效果只能固定跟在轨道 AFX 的后面;因此如果需要唱歌开混响的话,无法使用限制器保证信号电平不爆表,只能把响度拉升做得更保守一些。

羚羊的 DSP 芯片貌似本质上是 ARM CPU。根据其他老师的测试,性能几乎肯定强于常见于其他声卡(比如 UA)的 SHARC DSP;不过本质上来说,这个价位大家都只有 1 颗 DSP 芯片,因此实际性能差异并不大。混响无疑是最吃算力的效果;在实际测试中,混响的效果大体能令笔者满意,不过当笔者把混响时间开得比较大,那样在刚刚更改完设置的几秒内,音频好像比较容易出现爆音(特别在混响时间设置得很长的情况下),之后似乎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建议,直播前先把混响设置设好,直播时候单独调 Auraverb 的开关即可。

在内录、多通道 WDM、DSP 效果器的加持下,笔者认为 Zen Go 用户完全可以抛开虚拟机架,完成专业的、高质量的直播。

在声卡控制面板的右上角,可以点开一个设置窗口,里面可以调节声卡的亮度等。



鸣谢:

摄影支持:@古斯塔夫歼星炮

原创文章,首发于某乎,禁止未授权转载



实惠的“瑞士军刀” ---- Antelope Zen Go Synergy Core 声卡上手体验(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