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篡改的传统审美,从《重逢牡丹亭》戏曲服装设计谈起——下

2022-08-17 17:45 作者:络缘  | 我要投稿

我们继续聊剩下的几套服装。

第四套

我被这样的配色惊呆了,这么火的配色是生怕这出戏不火吗?关于服装和演员争夺注意力的问题已经多次提及,就不说了。

这是把央视戏曲频道那个片头里的题标衬图给扒下来了吗?我不理解这衣服上抽象的大片的印花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这是想表示凤凰涅槃?又找了几张图,发现是鱼。补图如下:

不知道这是剧里那一幕,可能就和本剧宣传的打乱重组一样,这也是各种七零八碎的小创意的组合。

客观来讲,这个菊粉的底色不难看,单拎出来甚至是很温柔雅致的一个底色。但是配上这抽象的印花,只能联想到番茄炒蛋。而且不由让我想起罗晨雪梁州第七的辣眼睛靠,完完全全一个配色,我单方面宣布他们是同一个设计师的杰作。

这种随便找个什么元素印在衣服上的设计,我不知道怎么还需要劳动著名设计师,随便拉个普通人来也很难做出这么丑的设计吧。

不管是不是以衣服为底铺画的方式,之前几套起码是都统一在写实并且绣花的装饰风格下。到这一套突然转换,变成了抽象派大印花。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在创作中一以贯之应该是个基本认知,这种情况很难不怀疑设计师是不是为了赶工期。

金鱼是个传统主题,鱼藻图寓意“金玉满堂”,鱼戏莲寓意“金鱼同贺”,金鱼与石榴寓意“多子多孙”,金鱼与紫藤寓意“紫绶金章”……这些哪一个不能拿来做二次设计?再看看这腰包,这确定不是未完工?这种完全在传统文化寓意之外的玩法,也就不多说了。

第五套

前面说的老毛病都有,观看者可能很容易被单美人的扮相迷惑。稍微拉远一点看看,是不是会发现,注意力在衣身上大面积的菊花、腰包上的金鱼和演员的面部之间游移不定?

这次我想先说腰包的问题。我想我应该get到了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意思,鱼水之欢嘛。每次get到这种所谓的创意,就感觉很头疼。

对于观众来讲,这纯粹是多此一举。角色穿的衣服是属于角色的,首先要符合角色的身份地位,他的性格爱好。在此之上,如果能表现出她所处的心理状态,那更好。而不是沦为导演与设计师用来生硬地讲故事的工具。

而从设计的角度讲,这两条鱼和身上的帔,不管是主题,还是色彩都没有任何的呼应。甚至和衣身紫色形成了撞色,好似生怕观众注意不到它们的存在。

然后我们讲讲这件帔。

先来说配色。粉紫本身是一个挺美的配色,虽然在传统中我们更愿意用粉色来体现杜丽娘怀春的心境,但用这个颜色也不是不可以。但红色菊花的加入让整件衣服看起来顿失清雅,看起来俗气许多。而灰蓝色的叶子放在整体配色当中又显得特别脏。

设计元素采用了菊花,在衣服上的分布基本遵循传统,但是两袖的绣花位置太高了。

在传统的折枝花女帔中,两袖的绣花一般不高过胳膊肘。这样演员把袖子收回来堆叠之后绣花呈现若隐若现的样子,有一种含蓄雅致的美。而团花女帔则在大臂和小臂各有一个团花,一般用来给比较庄重的角色增加端庄和富贵的气质。

同时这件衣服还弱化了领缘,这一问题会导致观众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衣摆的大面积艳色绣花上。

说完整体的分布,我们来说设计元素的组织方式。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花朵之间是没有组织关系的,只是花头的单调重复,而且主要的四个花头形态基本一致。不得不说单截出来看着更像爷爷奶奶给买的被面了。我们看一张有组织结构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

菊花呈现出优美的姿态,花朵枝叶有逻辑地组合在一起,而不是单调地堆叠。整体色彩在基本色调的基础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显得灵动清雅。不过这件衣服上也出现了衣袖纹样比例太重的问题。

而回到这次的戏服上,中间这曲里拐弯的不知道是云气还是水流的东西要怎么和菊花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还是仅仅是为了呼应腰包上的金鱼和水波?

不管怎样,要做到上面对比图这样的设计,是要花费心思做功课,了解花朵的生长形态,学习传统的构图知识,配色知识,还要反复调整的。哪里像是把几个花头一堆投机取巧来的容易呢?还是几乎一模一样的花头。

说完元素的组织,我们回到元素本身的艺术化呈现,也即二次加工。中国传统审美最重神韵。但神韵这个东西太虚无飘渺了,很难讲清楚,这里也用不到那么高级。我们只要仔细看一下衣身上这几朵花,再对比一下真实的花,和设计师自己声称的参考图,也就差不多明白了。

且不说美观与否,设计师的菊花结构本身就是错误的。匙状花瓣的菊花是向内层裹紧,几乎不会露出花心。而设计师的菊花则露出了放射状平铺的花心内部,怀疑是参考图没看明白,或者横店的绣工不太行。

此外,衣襟上四朵大花角度基本一致,开放程度一致,整体呈现非常平面,趴伏的状态,呆板而无生气。匙状花瓣特有的尾端翻卷被忽略,神似张牙舞爪的大闸蟹。

那么是作者提及的《德善斋菊谱》上的菊花有问题吗?我们来对比一下:

这肯定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菊谱上的花朵仅仅用白描就勾勒出了菊花生动的形态。这张图也非常典型地展示了元素的二次加工——体现花卉的生长特性,符合生长习性的基础选择最美的姿态,并且丰富变化。如果不明白,我们再看一张图:

画面中的花朵呈现出不同的开放阶段,不同的观察角度、大小,呈现出优美的姿态。这是设计师需要下功夫去学习研究的事情。找资料的时候貌似翻到了设计师真正的参考图。

上图是晚清画家黄山寿的作品,类似的菊花图还有几幅,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其实黄山寿先生的画作中菊花本身已经有非常美的组织形态,在此基础之上参考国画菊花做几个方案也会很美。

但看起来设计师直接舍弃了其他部分,把花头拿去改了改,减少了丰满度。然后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出错,又或者绣工出错。不管是哪个,最终呈现出的效果都令人大失所望。

第六套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这件斗篷。


这张有些看不清全貌,我们再看一张补充图。

斗篷本身我没什么要讲的了,我无言以对。设计师在采访中说制作人认为这条巨鱼放在衣服正面太压演员了,所以最后放在背面,通过舞台的镜子呈现出来……黑白的舞台上镜子里出现一大片这个辣眼睛的东西,确定不是为了更好地抢戏吗?(ps:就问一句,送你个这样图案的床单被面,你愿不愿意铺自家床上?)

要说的是回生这一折中的戏服,即粉紫色这一套和最后这件红色披风的搭配,如下图。

杜丽娘回生这一折传统的做法是穿浅色近白的女帔,外罩红色斗篷,头上插戴红色装饰物。

还有一种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是,杜丽娘穿出嫁衣,红衣红裙,插戴红绒花,外罩红斗篷。

个人认为后一种不合情理,在《离魂》一折中,杜丽娘死后身披红斗篷离开,表明她对于死亡的向往,死亡对她而言是一种希望,她欣然接受。

在《回生》一折中,同样以红斗篷来传达她的复生之喜,情定之喜,头上加戴红色饰物也强调了这一点。红斗篷从前之后表达了拥有了固定的表达意义,因此杜丽娘不需要穿出嫁衣裙,事实上也不是出嫁。

这里的问题在于这件粉紫女帔的颜色太艳又太深了,导致和大面积的红色,包括头上的绒花搭配在一起的时候,整体色彩非常沉闷。鉴于这里配红斗篷是固定搭配,那只能说设计师要么认为这两个颜色搭配没问题,要么就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舞台上常见的两种方式,参考如下:

张继青先生和徐云秀老师的扮相基本是一致的,头顶这个弯月形的红色装饰我个人很喜欢,既不会和出嫁装扮相混淆,又能表达出死而复生的喜悦。

两件斗篷两侧衣摆均有折枝绣花纹样,同样使用了护栏衬里,这样整体色彩不会过火。张先生是淡黄色女帔,徐老师是粉色女帔,相比之下还是淡黄色更清雅,粉色也算差强人意。不过考虑到有湖蓝色的衬里,那整体的色彩也还是比较和谐的。

另有一种是全部穿红的,比如青春版牡丹亭,还有省昆的精华版牡丹亭。

斗篷用了百蝶图,也是比较传统的设计。虽然全身上下都红,但是风帽的一圈孔雀蓝缘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引导观众视线在演员面部,另一方面也给整套搭配降火。

其实解决这套搭配沉闷的方式很简单,戏曲舞台上早已有定式,参考《凤还巢》中《洞房》一折的穿戴。

领缘选用白色,强调面部的同时减弱全身红色带来的压抑感,增加透气感。同时,头上大面积的翠色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而在《重逢牡丹亭》的这套搭配中,领缘几近于无,头上点翠完全被红色绒花淹没,更加凸显了粉紫色于红色斗篷的不相容。

用我五毛钱的ps技术看一下,修改之后是不是会好一些。

戏曲舞台美学,经过前人几百年的摸索到今天已经是非常完善的审美哲学。程式化的秩序之美与演员表演内容的动态之美形成对比,在不知不觉中辅助完成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讲述。

这是一种整体化的思维,它兼顾了艺术性与实际演出中的便利性。而现在这些所谓的创新却是在完美的骨架上东凿西砍,再七拼八凑一些完全不相干的内容进来。

设计师什么时候能抛弃这些噱头,这些浅显的单薄的象征意义,诸如把柳树穿在杜丽娘身上,昙花象征瞬间即永恒,外白内红的菊花象征哀伤与火热,菖蒲暗示幽会……等等,转而真正去认真对待艺术对待传统文化?

这些象征不是不好,而是可以用更传统的意向,更传统的形式展现在服装上,去提取他们符合传统审美的形象,去做二次设计,做审美章法的排布,配色,更好地为人物去服务。而不是抓着一个点子洋洋自得,随意摆布,生怕别人看不见,好像摆布的越夸张越不同于传统,就越能证明点什么一样。须知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

当然,在今天或许真的只有夸夸其谈的人才掌握了资源,掌握了话语权。设计师洋洋自得地拿着宋画里来的黑蝴蝶要绣到衣服上,声称是写实。而苏绣师傅不赞同他的配色,对蝴蝶设色,他就转向横店。

我佩服那位拒绝他的师傅,愿意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拿着《德善斋菊谱》里的菊花,做出来毫不相关的东西。比起设计不出来东西,更让人害怕的是隐藏在敷衍了事后面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打着传统文化的大旗,引用着传统的资料,做出来和传统毫不相干的东西,还美其名曰守正创新。

PS:

  • 关于和服设计和传统审美设计,可以关注公众号【传统服饰】:《渔来了!汉服里像和服那样装饰的设计,是如何惹起争议》一文,和《乾隆真香!将戏衣搬入生活就是最美的中国风》一文;

  • 设计师采访:https://www.sohu.com/a/575777517_121332532

  • 感谢文中所有照片的拍摄者,作品非常美,有许多不知道拍摄者是谁,直接使用了,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沟通;


被篡改的传统审美,从《重逢牡丹亭》戏曲服装设计谈起——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