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乒乓球发球中的“撞击”与“摩擦”

2022-04-05 21:09 作者:苍山红雨  | 我要投稿


通过发球训练掌握旋转

上节我们讨论了旋转球的特点,在懂得了各种旋转形成的原理之后,我们马上就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怎样发出旋转球?或者说,怎样在发球中制造旋转?

首先聊聊为什么要从发球开始练习制造旋转。在经过多次改革以后,正式的乒乓球比赛规则里是发球时必须先笔直抛球16cm以上,不允许合力、遮挡(专业乒乓球比赛规则执行是极其严格的,业余比赛圈子则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在抛球以后触球以前,这个抛起来往下掉的乒乓球只受到向下的重力影响,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也没什么旋转,这样就方便我们控制变量去讨论怎么让球旋转起来。

我们再回顾一下旋转产生的根本原因——切向力。

同样的力量,切向力更大的F旋转更强

如上图所示,在使用同等大小的力量击球,通过调整用力方向,使向上的力量更多一点,让击球的力量远离球心,切向力增加了(但相应的向前的力量的就会减弱),旋转也就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球要切得更“薄”一些。

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

并不是,影响旋转的不止于切向力,还包括摩擦系数与正压力。

摩擦系数暂且不谈(由器材决定,此处不谈,后述),什么是正压力呢?通俗来讲,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撞击力在球上的作用。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增加撞击力不是会削弱摩擦力,那不是会降低旋转强度吗?这话不假,然而,相信大家在业余经常看到“蹭”球式拉球的老大爷,这种纯粹靠“提”起来的球不仅容易下网,而且往往也不是很转。这正是因为这种手法,缺乏撞击所造成的正压力,球切得太“薄”了,反而会出现打滑的现象,使其加不上多少摩擦,经常失误。

对于旋转而言,撞击和摩擦是一对矛盾。摩擦(切向力)代表着制造旋转的力,撞击(法向力)代表着摩擦力作用在球上的时间,只有强烈的摩擦力+充分的摩擦时间,才能制造强烈的旋转。

旋转=摩擦力+摩擦力作用在球上的时间

该怎么理解它们呢?


摩擦力作用在球上的时间(撞击)是前提,只有充分摩擦才能让强大的摩擦力发挥出来。国家队教练李晓东在他的乒乓球课堂视频里提到:很多业余球友拉球是旱地拔葱,干摩擦不发力。这是非常形象的例子,提拉的成分太多,靠手臂想把球提起来,结果正压力不足,球吃不住,打滑了,摩擦力只作用了一小会,没能完全使上,空了——球下网了,或者不太转。

因此,发球时必须迎前去“顶”(也就是向前撞击),让球吃进去,保证有足够的正压力,保证摩擦力在球作用的时间,才能让球吃上转。

制造旋转的切向力(摩擦)是旋转产生的关键,撞击太多会削弱旋转。为什么我们能用相近的力量打出以速度落点为主的攻球和旋转力量为主的旋球,技巧正在于对摩擦的应用。发球时撞击的成分多了,向前的力量增加了,那么摩擦相应就会减少。

奥恰的反手发球切得很“薄”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撞击和摩擦二者的关系,想增加发球的旋转,就要:

在保证一定的向前的撞击(正压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薄”摩擦。

用现在的主流说法来解释,就是“顶擦”,顶髋迎前撞击球,保证正压力,同时迅速向前上方摩擦球,从而制造强烈的上旋。至于顶擦的顺序先后问题,我认为这是同一个过程,没有人能击球那么短的一瞬间做到“先擦后顶”“或者先顶后擦”。保证“顶”的同时尽可能“擦”,才能发出旋转球。

好了,掌握了以上的内容,再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应该可以发出不错的旋转了。不过,我们还有更高的追求,想要发出更强的旋转球,之后的文章我们将探讨和练习其他影响发球旋转的因素(本质上都是影响摩擦力大小或者摩擦力作用时长)。

乒乓球发球中的“撞击”与“摩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