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的吃喝145:混乱的北京之夜,美丽的蔡夫人因何幸免于难?

写水浒写到大一半,我终于注意到杜迁和宋万。
我忽然心生愧疚,觉得实在是不应该。
这哥俩不仅早就出场了,他们还是梁山元老级人物,一直在梁山的历次活动中勤奋地打着酱油。
这样默默奉献、劳苦功高的普通人,我竟然对他们一扫而过,从未认真想过他们的人生,没有给他们正经写一篇,真是有点愧疚。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他们虽然微不足道,被忽视被怠慢,是酱油中的酱油,但他们是有态度的酱油,值得被我们认真对待。
吴用第一次独立指挥的攻打北京之战,虽然有所失误(纪律不严,无辜百姓死伤惨重),但战略目的还是达到了——救出了卢俊义和石秀,抓了李固贾氏,获取了大量金银粮食。

在这场战役中,吴用固然懒得在意百姓,却很关注北京的官员们。几位大名府的文武官员,王太守被杀,梁中书和两位大将李成和闻达逃出城外。与此同时,吴用又分别安排人手去杀这几位的一家老小,没有一点客气。
然而,目标最大的梁中书夫人、宰相蔡京的女儿却意外成为漏网之鱼。据说是“躲得在后花园中,逃得性命。”
这可真是太侥幸了!话说梁山这伙人,并非善类,也丝毫不存恻隐之心,此前在祝家庄、青州等地,不仅对头的家人老幼,没一个放过的,连没怎么得罪过他们的、扈三娘家的人都被杀光了。
蔡夫人怎么这么幸运?据说是她藏在后花园里,未被找到。可是,梁山匪徒就那么笨吗?

我回头去翻看破城之际的文字,“杜迁、宋万去杀梁中书老小一门良贱。刘唐、杨雄去杀王太守一家老小。”杀蔡夫人的竟然是杜迁宋万的任务,我对他们相关情节的记忆被唤醒,莫非,是他们故意放走了蔡夫人?
杜迁原本是梁山首任寨主王伦的好友。二人不知受了什么样的憋气,对主流社会失望。他们先去投奔了柴进,随后来到梁山泊落草。再后来宋万来到,在这里聚集起一群人马。
林冲初到梁山泊时,聚义厅上就坐着这三位,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相比王伦的坚决拒绝,杜迁和宋万对林冲的态度却很友好,他们一直努力劝王伦接受林冲。当然,他们还是尊重王伦的领导的,劝说也就适可而止,梁山还是王伦说了算。
等到晁盖一伙人上山,他们目睹了林冲与王伦的争执,虽然想上前劝说,却被不怀好意的阮氏三兄弟拦住,眼睁睁看着王伦喋血当场,吓得跪在林冲面前,说愿随哥哥执鞭坠镫……

此后,杜迁宋万在梁山的地位迅速下降,从主人变成了边缘化的低级将领。
似乎哪里都有他们,哪里都是一闪而过,打了一拨又一拨的酱油:
江州劫法场救宋江,他们和燕顺、刘唐一起,扮成使抢卖药的;
三打祝家庄后,宋江重新安排梁山职位,杜迁和宋万一起把守宛子城第二道关;
晁盖亲征曾头市,他们也随着联袂出征;
这一次进攻大名府,二人又是一起假扮成卖米的客人……
偶尔,他们也曾经被拆开过,杜迁曾经和刘唐一起捉住了呼延灼的副将“百胜将韩滔”,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一起执行任务的。
他们真的是酱油,还是酱油中的酱油。我强烈怀疑,作者都没拿他们当回事。

那一年,宋江因为杀死阎婆惜被定罪,在昔日同僚的刻意回护下,他被轻判发配江州。“当厅带上行枷,押了一道牒文,差两个防送公人,无非是张千、李万”——对于这两位公人,作者根本没有经心在意,他们叫啥名字都行。而这“张千、李万”差不多也是古代小说中常用的代用名,类似于现在的“张三、李四”。
而你看,王伦身边这俩人,这两位和王伦一起开创梁山基业的元老,他们名字是“杜迁、宋万”,是不是特别像“张千、李万”?
张千李万也好,杜迁宋万也罢,他们都是一群最平凡的小人物。
大多数时候,他们依附强者,他们胆小怕事,他们得过且过;遇到事情,他们沉默不语,他们不敢发言,他们没机会表达想法;他们没有那么多心机深沉,他们也是知恩图报,也拥有普通人的善意。
押送宋江的张千李万,一路都是宋江很是照顾;梁山上杜迁宋万也是,他们受过柴进的恩惠,愿意善待他推荐的人;和王伦有深厚交情,也想要帮忙……无奈他们没有话语权,也不敢力争,更胆怯怕死,所以,只能看着王伦欺负林冲,林冲杀死王伦,然后梁山易主,自己越来越沉沦下僚……

这就是普通人啊,这就是打酱油的人生啊,他们的善意与同情,只能在确保不影响自己、不得罪别人的时候才能绽放,也一定会绽放。
那一晚大名府的元宵之夜,城内外无比混乱,统帅吴用也是手忙脚乱。既然如此,何必赶尽杀绝?梁中书家的妇孺老幼,不仅都手无寸铁,更与他们“梁山兄弟”无冤无仇,何必赶尽杀绝?
杜迁、宋万心照不宣地放过了蔡夫人,也应该,放过了更多无辜妇孺。
人性虽然趋利避害,人性也难免欺软怕硬,但在事不关己的时候,在个人利益无损的时候,人性也拥有朴素的同情与善良。
酱油也是有态度的,人间也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