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仲村 仲子 关帝庙

2021-08-02 09:17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仲村 仲子 关帝庙[1]

王照伦 


 

平邑县仲村镇位于平邑县城北10公里处,是孔子弟子仲由(子路)故里,有关仲由和关帝庙的传说至今仍然口口相传,给仲村镇增添了不少文化底蕴。

 

仲村——仲子路边难师处

 

从平邑县城出发,大约10分钟车程就到了仲村镇。在仲村镇仲子文化广场,有一个高4米的石像屹立其中。他身披红色战袍,精神抖擞,让人望而生畏,他就是仲由。

仲由,字子路,亦称季路,春秋鲁国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和仲由的师生之缘以及子路之名有个来历。

据《史记》记载,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 仲由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三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

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住,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您却当真了,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的故事。传说,仲由年少时家境贫寒,虽然天性喜欢逞强好斗,侍奉父母却极尽孝心。有一回,当地粮价飞涨,仲由家里已经没有糊口的粮食,但他听说有个地方粮食便宜,却在百里之外时,就独自离家步行到那个地方买了米后又扛着米袋赶回家,供爹娘享用。

在仲子曾经为官的地方,世代百姓拜祭不断,表达着对这位古人的敬意,讲述他为官时做的好事。为了纪念仲由,仲村的村名因此而来。

 

驿头村——关公看中的宝地

 

平邑县仲村镇驿头村有座关帝庙,门上有一横匾,匾上书有“护国佑民”四个大字。主建筑为3间大殿,写有“义气参天”的匾高悬于殿门之上。大殿内有木质彩绘关帝雕像一尊,周仓、关平塑像分列左右。关帝头带武士冠,身穿重彩龙凤服,浓眉大眼,红光满面,胡须过胸,神采奕奕。关于这座关帝庙,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传,明朝初年,有一个到山西卖枣的商人,路遇关公庙,他跪在关公像前许愿:“如果我这次贩枣发了财,关老爷您愿意上哪里去安家我就请你去哪里。”

正巧,这年山西大涝,当地的枣绝产,此人的那车枣卖到了一个铜板一个,着实发了一笔大财。

贩枣人高高兴兴地推车返回家乡。再经过这座关帝庙时,他把许的愿忘了个干干净净,结果他的车轮子怎么也不转了。

贩枣人停下来围着车子转来转去,百思不得其解。蓦然抬头,他看到了关公庙,知道这是关老爷显灵,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连忙到关公像前跪倒谢罪,接着就将关公像请到装枣的席包里,车子又顺顺当当地走了。

当地村民发现没了关公像后,马上怀疑是刚才那个推车人所为,立即派人前去追寻。追上贩枣人后,当地村民不由分说就到席包里找。但他们打开左边的席包时,关公就躲到右边席包里;打开右边席包时,关公就躲到左边席包里;当两边的席包同时打开时,关公就躲在车架子下面,这些人怎么也找不到关公,只好悻悻而回。

当贩枣之人走到驿头村时,车子又不走了。贩枣人知道关公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在这里安家了。他就将此事的前因后果告诉了当地居民,并愿意拿出部分钱修关帝庙。

村民听说关帝想在这里安家后,纷纷捐钱捐物,出工出力,一座崭新宏伟的关帝庙很快建成。

此后,驿头村风调雨顺,邻里和顺,人们都说这都是拜关公所赐。


[1]《齐鲁晚报·今日沂蒙·地理》2009年4月3日C23版。通讯员王照伦、张伟,记者吴慧。


仲村 仲子 关帝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