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正在整理中)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概述
【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了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单选】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简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
【多选】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出版社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单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简答】《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隐藏着深刻地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述】《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防暑;《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的慰姥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