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感

我在2015年觉得不顺心,以致于我觉得自己没在那年发现什么非常优秀的动画是因为没心情认真发掘。然而现在拿出2015的动画清单一看,才察觉到原来并非我个人的原因,而是本来就没什么太好的动画。
只有《吹响!上低音号》算得上从制作到观感都一流的作品,至少受众的年龄层比当年那一票动画大电影要宽得多。

《吹响》作为描述吹奏乐团故事的动画,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在十多集的篇幅里将乐团和个人的故事写完整并写清楚。往常这种大规模部团的动画作品有两种做法,一是分段把每个小角色团体的故事都写出来,然后通过各种桥段推进社团整体的故事发展;二是专门围绕某个角色做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和周边发生的变化推进剧情。前者可以看成是诸如《One Piece》、《Bleach》这样的,而《灌篮高手》则是后者。《吹响》也是偏向于后者,绝大部分时间故事都是围绕女主角黄前久美子展开的,即便是其他人的剧情,也多是以她的视点去描述的。然而十来集的动画不可能像樱木花道那样通过几十集来说湘北一点点变强,所以《吹响》用了两个花招。首先,它设定参加这个吹奏部的人大多是有演奏经验的,虽说也有新人,但新人都在一番努力后终究因经验不足而落选,没有参加正式比赛,这也就省去了樱木那样从菜鸟到精通的漫长过程。第二,它安排了一个初来乍到就不断与整个部团发生冲突的指导顾问,这样部团的前进就不用完全通过内部的小矛盾作为动力,而是将作为整体的部团和顾问之间的关系变化当做助推器,以简化细节和加速发展。诚然,这两个花招毕竟只是花招,在动画节奏上的表现肯定不如《灌篮高手》那详略有致发展流畅的剧情,但作为一个动画故事来说却并无不和谐之处,而且也为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写人物矛盾留出了空间。相比一些因为篇幅而强行加速甚至采用都合主义的动画,《吹响》在故事节奏上就提供给观众更好的观感。当然,不得不说这也是原作小说的功劳。

至于感官方面的制作,反倒是最没什么好说的。作为业界翘楚,京都的画面、音乐、乃至镜头、动作都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令人感动的是,在《冰菓》时已经能将画面做得很艺术的京都动画没有停下脚步。《吹响》里大量虚化镜头的运用和疑似是实景转描的风格让片子的画面真实度提升了一个档次。能将2D动画的画面精美程度做到这个水平,不禁令人赞叹京都的强大实力和认真态度。当然还要赞叹的是他们通过画面调动情绪的能力和感性,让我借用网友写第八集的一段话来说明吧:“无人的山上小径。如夜色清丽的长裙。被挎包带勒出的胸部。细带凉鞋。脚的特写。扎马尾的眼神。提箱子的动作。预先下载好的APP。听到并不是在意秀一时的微笑。平静说着因为明天还要上学微微的叹息;颤抖的唇角。地上成双的鞋子。天上成双的星星。脚下的灯火像银河。愛を見つけた場所。——何谓风情”

其实论编剧技巧,《吹响》并不是京都最高超的作品;论制作,也不见得比同年的《Fate/SN》强上太多。然而《吹响》的价值除了上面这些东西之外,更在于它在片中所体现出的那种“青春的高扬感”。吹奏乐,不管是对于女主角,还是部团里大多数的部员而言,最初都只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直到顾问老师的到来半强迫性地将目标定在了全国大赛,大家才认识到半吊子的心理是没有意义的,要么干、要么走。于是有了后来的部团骚动,有了出于不甘的努力,有了得到肯定的喜悦,有了更进一步的决心,也有了女主角不断在心中呼喊“想要吹得更好”并流泪奔跑在夜晚的街道上。当然,也有青春里不可或缺的暧昧、爱情、就学压力、小群体现象、躁动、单纯、活力……为了心中重要的东西而努力奋斗,而不顾一切,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内心的那份悸动,这就是青春的高扬感。想当年,我们看到樱木在赤木没能封盖时高高跃起喊出“我要赢”的那一幕,看到上杉达也闭上眼用尽最后力气透出的最后一球,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份热血,也正是青春的高扬感。罗曼·罗兰写道:“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我想他太高估世人了——有多少人能在之后的人生里重复这青春的高扬感呢?哪怕伴随了机械和装腔作势?《吹响》清楚明白地在台词里就告诉我们“不随波逐流,要做与众不同的人。”我觉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但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做与众不同的人,不在青春时期去尝试,又要等到何时呢?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有过这种青春的高扬感,只不过是把它奉献给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