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拍摄入门

舞台摄影中,话剧演出是难度适中的一种拍摄类型。通常情况话剧舞台的灯光相对稳定,只是演员的站位会有所变化。舞台背景比较“干净”,演员数量适中,是一种非常适合新手入门的舞台表演类型。

舞台摄影中对于曝光和白平衡的要求相对较高。有时因为剧情需要,会有大反差的聚光灯或者有色场灯来烘托气氛。这时就需要摄影师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可以说话剧演出中,摄影师与灯光师的战争是一部漫长的编年史。


在这里要切记一点,灯光是为剧情服务的。拍摄时不要抗拒灯光,而应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现场,尤其是不要惧怕黑暗,因为黑色是最好的背景。
一,灯光对拍摄的影响
当面灯和场灯全部打开时,拍摄最简单,只要正常测光即可。

当有色场灯打开时,拍摄会比较辛苦。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为了烘托环境。但如果是冷暖光交叉打,则比较有艺术感,会有利于拍摄。


聚光灯会比较麻烦,需要快速的调整拍摄参数,保证主体人物曝光正确。至于环境背景中的人物,忽略即可。

二,构图对画面表达的影响
在曝光基本正确的基础上,下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构图。在话剧作品里,构图要帮助摄影师讲故事。通常情况下,描述整体故事背景的全景拍摄只要留意水平构图即可。

但在描述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时,摄影师应该主动利用景深控制,去阐述画面中两个角色之间的联系。


对于演员的特写镜头,按照常规的构图方式进行拍摄即可。只不过这时的焦点通常在演员的肢体语言与表情上。


不同的构图方式所表现的拍摄意图也不一样。全景拍摄通常用来描述故事背景或人物关系;肖像特写一般用来表现人物情绪及动作。
三,拍摄器材的选择
拍摄时的器材选择与具体的拍摄位置和拍摄环境相关。下面我以两个实际的演出为例,聊一下使用的器材以及拍摄手法。
A。业余剧场,《我爱桃花》复旦剧社,东宫。
《我爱桃花》在一个小剧场里。拍摄位置在第一排中间,紧挨舞台。演员一共有三个人。这场演出使用的镜头是50mm和85mm。
50mm镜头用来拍摄全景,位于正中的位置能够很好的将整个舞台纳入画面。50mm镜头没有畸变,可以比较好的还原现场环境,并且光圈较大,能够利用景深控制表现舞台的空间纵深。


85mm用来拍摄肖像特写,并且可以利用景深控制来表达不同角色之间的人物关系。




这个小剧场是一个黑匣子剧场,没有阶梯座位,拍摄时尽量选择第一排。由于位置靠前,不建议使用长焦镜头,推荐考虑24-70mm的变焦镜头。
B。专业剧场,《天地玄黄马相伯》复旦研究生剧社,相辉堂北堂
《天地玄黄马相伯》在相辉堂北堂,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剧场。拍摄位置在第N排中间。出于对画面构图的考虑,如果拿不到前排的位置,在选择座位时,宁可选择中场或后排的中间位置,也不要考虑侧面的前排座位。这场演出使用的镜头是50mm和135mm。
50mm主要用来拍摄全景镜头。当舞台布景中有较大道具或者舞台上有较多演员时,全景镜头相对重要。




135mm用来拍摄肖像特写,偶尔可以利用其浅景深的特点,分割画面中的不同人物。






相辉堂北堂属于专业的剧场,有阶梯座位。器材可以考虑70-200mm的镜头,方便拍摄人物肖像照。
话剧演出通常情况下拍摄难度不高,但是想要拍出有故事的画面,还需要对剧本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在彩排时到达现场,观察演员的走位、灯光以及舞台道具布局。这样才能够在正式演出时提前做好准备,拍出最好的效果。
==============
我是龙翔可乐
一个专心写教程的键盘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