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讲传习录】王阳明心学 全150集 第16集 徐爱录六 生之安行,学之利行

p16 徐爱录六 生之安行,学之利行,困之勉行
第五篇是讲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跟其他的一些段落都讲知行合一
的合起来再讲,不必按照这个顺序,我们先讲第六节。
第六节要紧的部分,就是33页第三段第三个自然段落,
讲我们进入王阳明心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养这个心是吧?
它实际上分三种阶段,三个阶段,它是根据什么呢?
《大学》中来,有一种人叫生而知之。还有一种叫学而知之,
还有一种叫困而知之。
我们大多数人在第几种,第三种对吧。
学而知之已经有点档次了,如禅宗讲,人确实有慧根的深浅。
上根之人,中根之人,下根之人。一般我们都是或者说小根之人。
我们看这第三个自然段落,王阳明说:子夏就是孔子那个弟子笃信圣人,
曾子反求诸己。这两个人境界不大一样。子夏是跟孔子走,孔子教什么他就
信什么,都信。曾子是什么?比夏子境界高,反求诸己。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反求自己才是什么?真切。
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就跟那个徐爱说,你现在心中还没有领会,
你千万别执着于以前的听说的学说。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
亦何尝苟从? 朱子跟程颐程颢的关系,一开始是程颐程颢启发他,启发他
他当然信了,但是程子所说的话 ,有些朱熹觉得不得于心。那么他就要独立
思考了。不是苟从,一味的信从。不随便的跟从。
‘精一’ ‘博约’ ‘尽心’ 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就是说朱子讲‘精一’ ‘博约’
也讲 ‘尽心’。本来应该说跟我王阳明的学问是一致的,但是朱熹没有加以深思。
朱子 ‘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
‘精’是‘一’之功,对事物道理的精通是来自心的专一。
‘博’是‘约’之功,对事物的核心的归纳总结的简约来自于渊博。
你既然明白了知行合一的学说,此可一言而喻。
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我跟你一句话你就可以明白,‘尽心知性知天’
这是孟子的话。尽心,把本心呈现了。性,人性的性自然就知道了。
然后天道也就知道了。这叫什么? 生知安行。
生而知之的人,它的行本来就很安,因为在天道中,这叫生之安行的事。
‘存心养性事天’这叫学知利行。我们学儒家的学问,学孔子的学问有利于我们
生命实践。前面这种人不需要是吧?生之安行,那是生而知之的人,孔子也是
生而知之。其实慧能也是生而知之。这些全叫上根之人。这些怎么解释,
解释不了,只有佛家来解释,宿慧。前世带来的,他带着使命来,孔子也带着
使命来,孔子关于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悟的比较晚,叫五十而知天命。
在这之前孔子还有政治抱负是吧?周游列国。到处去推销它的政治理想和
政治纲领。惶惶如丧家之犬。五十岁之后的孔子明白了这不是我的事情,
政治这件事情不是我的事情,它的七十二弟子当中倒是有些人可以搞政治的,
都请它们谈过理想的,谈他们各自的理想,孔子一一的评论。
他自己是做不了政治的,五十岁之后他知天命了,他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
走一遭只为一件事情来的,论道来的,所以五十岁之后的孔子叫什么?
发奋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他知道他论道会比别人论的更好一些,他就做
这件事情来的,他叫明白了。
慧能更加的早,就听到了《金刚经》八个字,
才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定要找到弘忍法师了,然后他带着使命来了,
前世带来的。这个安排真的有意思,第一,要让他什么?三岁丧父,所以他就
不能识字了,失去受教育,需要一个文盲是吧,这是佛教的事业,需要文盲,
然后才让禅宗的学问从少数文人精神活动的圈子里面解放出来,让它成为
一个老百姓的信念。需要一个文盲来做,否则谁相信,所以他就不识字。
有道理,它是带着这个来的,然后他一定要吃苦,十五年隐居,到处有人追他,
恶人追行,到处东藏西藏的,总算在大梵寺庙开讲了,又有人来杀他,
一辈子没太平过,穷苦的很,我们去南华寺,看到那个面相就知道了,
一个穷人一个苦人,你把他跟神秀比一比就知道了,佛教界也有富贵和贫贱
之差别是吧?神秀的庄严面相富态,然后寿命还比慧能高,慧能七十六岁走了,
因为完成事情使命么就走了,都有道理的。
当然当时儒家不这么说,虽然对命有深刻的领会,孟子说 五百年必有什么?
王者兴。都是说有命有天命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佛家对天命的说法是
业力的流传,然后叫带着使命和宿慧来了,完成了就走了,其实当时武则天
和那个皇帝都要求什么?慧能到北面去,准备朝廷供养他的,他谢绝了。
他知道他的使命不是到朝廷里面去,端坐在哪里,我给皇帝讲讲开示。
他要给老百姓讲的,跟三教九流,引车卖浆者流,士农工商 这是他的使命。
我们这个就不多展开了,继续传习录。
那么生之安行的人我们轮不上,那么慧能就是生知安行。再吃多大的苦头他
安行。他知道反正他是执行这个使命来的。
那么第二种,学知利行,总要做做吧,这样的情况叫什么?
存心养性事天。存心养性事天尚未到,那么最起码你要什么?困之勉行。
你遇到生活种的巨大的困窘之后,你才知道要学了。 叫困而知之。
什么事情呢? 天底下的事情,第一是什么? 生死。
活着长一点还是短一点,你终于发现没关系,这是命。叫‘夭寿不贰’
修身以俟,孟子的意思。人各有命,顺受其正。莫非命也。这是孟子的观点。
正就是正命,不能乱来的,你发现人家帮你算过了,算命先生说你可以活到100
多岁了,你怕什么你想,那个墙快倒了我就站在边上,这一死叫死于什么?
非命。要顺受其正。你要活得长一点短一点也不由你,只要你顺受其正就可以。
这件事情呢到了一定岁数上后,经历过许多了,大概相信了。
刚才戴明朝老师问王德峰,哲学系去年前年都走了一个年龄都不大,一个才
五十几岁,一个才六十多岁。怎么回答呢,当时没回答他。这个就是四个字,
莫非命也。去年走的那个老师名气很大,学术上非常有成就。他的追掉仪式
规模非常的大,王德峰深深的体会到这一切都是人间富贵的烟云而已。莫非命也。
所以第一个反应我还活着,想一想就相信认命。
所以孔子叫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所以第一个境界叫什么?俟命。
我们这种困而知之的人总算达到了一个境界了。民间的一句话是对的,
尽人事以待天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足矣。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
不要因为穷通夭寿有差别,有的是困窘,有的是通达,就富贵贫贱是吧?
窘就是贫贱,通就是富贵。不要一个夭和寿有这种区别,就把为善的心变了。
不应该如此。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要先懂这个道理,
我亦不必以此动心,前面有一个境界叫事天是吧?
学知利行者叫事天。那么困知勉行的人叫什么, 俟命。‘事天’虽与天为二
以自见得个天在面前; 俟命 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
之始。有个困勉的意思在。
所以它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困而知之,这一层先要达到。达不到的人还是多数,
为什么呢?在穷富夭寿的事情上还做自己的努力,这种事情跟我们没关系的,
那叫命。绝不是迷信,一个人到四十岁应该体会到了,老王在哲学系讲过一句话,
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你以为穷通富贵是你的行为的
结果吗?努力活着努力不够的结果吗?非也。
所以儒家讲一个人的修养第一步是什么?知命。
所以叫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然后子夏说了一句什么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子夏说的。
孔子一听,同意了。
有了这一层之后,再谈下一层,那叫什么?学之利行,那叫事天。
有了事天再往上走一层,那叫知天。
倒数第三行: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中国古代官职的名称里面是有学问的,
为什么叫知府大人,为什么叫知县大人?知州大人?一个知字先放在前面,
为什么?州也罢,县也罢,府也罢,都是天,人民生活就是天,你不知天
如何去做父母官?你去做父母官你哪怕做个芝麻绿豆官那叫知县是吧?
你已经是什么?把自己跟天合在一起了,那叫什么?是自己分上事,已于天
为一。
现在有多少人把自己看成跟天为一的?知道自己份上事就是即与天为一。
比如一个企业也是天,前面加个知字,应该加上去。
将来父母官没了,全叫公务员,整个社会的基本栋梁是谁?
绝对不是公务员,是什么?是企业家,学问家,将军,军人。凡此种种,
那叫栋梁。都要知。知道自己的本份和天命,天人合一。
王阳明心学在今天要发扬光大,虽然社会模式会改变,但是中国人依然是
中国人,他得知。
如果企业家只知道盈利和资本的增值,那他就不知。
做学问的人只知道赢得名声,他就不知。
这期视频先到这里,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