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及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2022-10-17 17:52 作者:BUL-BOUS  | 我要投稿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异物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2、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 免疫防御: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但若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发生超敏反应。

② 免疫监视: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 免疫自稳: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

一般情况下,免疫细胞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赋予了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


3.免疫应答: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1)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

① 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去识别病原生物表达的称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

② 不经历克隆扩增。

③无记忆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应答)

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 特点

①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②耐受性:在胚胎期,自身组织成分与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相遇,这些淋巴细胞克隆被删除或被禁忌,出生后丧失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反应性,即免疫耐受。

③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可出现应答的潜伏期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再次免疫应答。

④多样性

 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由B细胞介导,主要针对胞外病原体和毒素。后者由T细胞介导,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和病毒。

 分为三个阶段

①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T细胞识别的抗原APC提呈)

③ 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④ 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清除抗原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中枢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

1) 骨髓 是各类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发源地。

 功能

①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前者定向分化为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后者最终分化为T细胞和B细胞。DC来自于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

②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③ 体液免疫发生的主要场所。记忆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刺激活化,随后经淋巴液和血液迁徙至骨髓分化为浆细胞,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

2) 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功能 

①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 免疫调节

③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3、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是成熟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产生、输出,并且定位于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并发挥功能的场所。

1)淋巴结

 淋巴结的皮质区: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①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在该区内,大量B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淋巴小结)

②浅皮质区与髓质之间的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该区含有DC,高表达MHCⅡ类分子,是专职性APC。副皮质区有高内皮微静脉,是沟通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重要通道

 功能

①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细胞占75%,B细胞占25%)

②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③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深皮质区的高内皮静脉在泄巴细胞再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④ 过滤作用(巨噬细胞)

3) 脾

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在结构上不与淋巴管连同,无淋巴窦,但有血窦。

1)结构

脾外层为结缔组织被膜。脾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

 白髓为密集的淋巴组织,由围绕中央动脉面分布的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和边缘区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皮质。

  中央动脉的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密集的T细胞、少量DC及巨噬细胞构成,为胸腺依赖区。

  脾小结内含大量B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和FDC,为B细胞区。未受抗原刺激时脾小结为初级淋巴滤泡,受抗原刺激后中央部出现生发中心,为次级淋巴滤泡。

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为边缘区,内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的巨噬细胞,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T细胞经次迁入动脉周围淋巴鞘,而B细胞则迁入脾小结和脾索。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经此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 红髓 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前者内主要含有B细胞、巨噬细胞和DC,后者充满血液。

2) 功能

①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B细胞占60%,T细胞占40%)

② 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对血源性抗原产免疫应答;淋巴结对引流性淋巴液产免疫应答。

③ 过滤作用

④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如补体,细胞因子

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由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其基底膜凹向胞内形成口袋,内含巨噬细胞、DC、T细胞和B细胞。转运机制为M细胞通过吸附、胞饮、内吞等方式从肠腔内摄取抗原——以囊泡形式转运给巨噬细胞或DC——后者再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激活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产生大量分泌型IgA——激活的T、B细胞经淋巴细胞再循环返回肠粘膜

功能

①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② 产生分泌型IgA

4、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高内皮静脉,重新分布与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生理意义为合理分布;补充细胞;接触抗原;有机整体。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及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