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03农业起源

2021-12-16 20:09 作者:努力工作一只团  | 我要投稿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因何而生,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寻求破解的谜团。今天,地球的面貌因人类而改变。在城市、在乡村,人类的活动形成了一幅幅魅力的大地艺术画卷。而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社会从蛮荒通向文明社会的起点又在哪里?这要从一颗小小的种子说起。

走出丛林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然而从距今大约一万年开始,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斗争中,人类不仅仅是狩猎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

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丛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来自气候的变化。造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了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大型哺乳动物可以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

一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轻轻吹过,果实和种子随风飘落在地。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似乎已经联想到,每年过冬后新长出来的草和食物,就跟这些飘落的籽粒有关。这些籽粒中,一种生长在中国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长在北方的野草,叫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

赵志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副主任)

农业起源,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转变呢确实是意义非常重大。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地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文明人类的基本生活所需品。

水稻起源地

1993年,一位美国老人在留美博士赵志军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他们的目的是寻找水稻的起源之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农业起源研究专家马尼士博士。老人曾经在墨西哥发掘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玉米遗存。他认为,最早的农业应该是在人类洞穴居住时期出现的。来到空旷幽静的仙人洞,经验丰富的玛尼士有种直觉,水稻起源地,应该就在中国。

赵志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副主任)

他认为,要想寻找最早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是在洞穴遗址。因为呢,我们人类有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从洞穴遗址向平地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呢,就是仙人洞遗址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而这个时间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一个共同的时期。因此,玛尼士博士就下意识地认为,他应该能在仙人洞遗址找到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

两年后,玛尼士参与的中美农业考古队,再次对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他们终于在一处堆积层中,有了惊世的发现。中美联合考古队没有找到稻子,但是找到了水稻腐烂后的植物硅酸体。水稻的稻叶上面,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这种隐藏在土壤里面的硅酸体,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得出来。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奋。然而同时,他们心中又萌发出更加强烈的期望:能否找到万年之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物栽培稻种子呢?

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五颗实物稻子。这几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种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

今天,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但是,在一万年前,原始先民要理解一颗植物的生长方式,却并非易事。人类在何时拥有了联想的能力,这是未解之谜。但是这种特殊的能力,使我们的祖先迈出了改造世界的第一步。随着第一颗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结出粮食,第一头野猪被人工驯养,改变地球命运的农业文明,在新时期时代伊始,正式拉开帷幕。

提高产能

位于老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先农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先农诸神,举行籍田典礼的场所。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民以食为天】,这是历代统治者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农业依然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今天的中国史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是二,而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也就是说,我们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有着怎样神奇的故事,造就了我们灿烂的农业文明。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解决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的呢?

这里是宁绍平原,土壤肥沃,降水充足,是今天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六千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为发达的稻作农业。2001年,在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相岱村,距河姆渡遗址仅七公里的地方,一家热处理场在打一口井时,发现了大量的瓦片和陶罐。考古部门闻讯赶来,一个六千五百年前的隐秘空间,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2004年的夏天,考古人员对田螺山遗址开展了第一期300平方米文化对基层的考古发掘,经过100多天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在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在黑褐色的土层中,是不是闪现出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但很快它们就变成了泥土的颜色,这正是植物考古学家苦苦寻觅的古代稻谷。它们在底下已经静静沉睡了六千五百多年。

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把这些稻米跟河姆渡文化时期田螺山出土的稻米放在一起作比较的话,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形态有比较大的变化。如果用数据来描述的话,田螺山遗址的大米是比较瘦长的,长度跟宽度的比是二比一,而我们现在的大米的话,应该是比较粗短一些,或者说胖一点,这样的话,这个数据的变化,跟稻米的驯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出现新农具

经过前后五次的发掘,并对文化层的泥土进行淘洗之后,考古工作者得到大约几十万颗碳化稻米。数量之大保存之好,在史前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最对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疑问。如此大量的囤积,当时人们是如何种植水稻,提高产能的呢?

发掘过程中,散乱在底层当中的数十件特殊骨制物品,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这就是农业起源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骨耜。这些骨耜看上去,很像现代的锨或铲,它的主要用途是松土。

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这种工具对农田的或者说水稻田的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看起来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以前通常说反映生产力水平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遮阳一个形态或者性能。而我们河姆渡文化中的骨耜,生产的效率,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实验的研究。这个骨耜在现代农田里,翻土的时候,跟我们现在铁制的翻土的这种铁锹类的翻土工具,应该说效率相差并不太大。所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能够在稻田翻耕的过程当中,能够大量的利用这种用水牛的肩胛骨做成的骨耜,对于当时稻作农业的发展应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量骨耜的出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出这样一个事实:六千多年前,这里地势地平,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气候温暖湿润,是动植物的天堂。先民们在这一大片土地上辛勤耕作,他们手执耒耜,开田翻土,撒播谷种。随着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人们满载而归,村里的人已经开始用十碾石杵加工粮食起火做饭。古老的氏族聚落,篝火一堆堆亮起,在暗夜中,燎亮了六千年前的一角夜空。

这些都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新时期时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生产水稻的阶段。它的稻作农业耕种形态,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可以说,我们河姆渡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水平,已经处在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为我们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时期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五千三百到四千年。这是一件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犁【浙江省良渚博物院】,它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人类农业文明的进程。

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址数量剧增,分布地异常密集,这种区域性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依靠稳定的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不少农具中,突出的新农具,是磨制精细的三角形石犁和破土器。还有一种,因类似现在的耕耘工具,而被称为“耘田器”。这些先进的农耕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有一个数据是这样的,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稻米的产量相对于河姆渡文化时期可能会达到三百斤左右。所以应该说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良渚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各种大型建筑的修建和精美的玉器制作。特别是近期发现的良渚古城,其营建工程十分巨大,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种超级工程。这些高度的文明,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和充足的农产品作支撑。

赵志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副主任)

良渚古城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稻谷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发达的程度,这样才能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因此咱们通过这些证据证明了在良渚文化时期,在长江下游,稻作农业已经成为了当时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北方的栽培谷子

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代表农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则是谷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一带已经大量种植谷子了。这是在北方田间地头最常见到的狗尾草,也叫莠。它的植株形态和谷子十分类似,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谷子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一直就有良莠不分的说法。狗尾草在亚洲地区有广泛的分布,我国黄河流域尤多,我们的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作为饲料种植,以后逐步驯化为栽培谷子的最早类型。

在我国的北方农业中,骨子具于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有很多关于谷子的记载。当时谷子又称粟,泛称禾。夏朝和商朝,也被称为粟文化的王朝。在两千多年前的著名农书《氾胜之书》里,谷子被列为五谷之首。公元6世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里,谷子仍排在五谷之首。直到明代以后,由于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的引入,谷子的种植才相对减少。但是谷子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1976年,考古人员在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山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远古生产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铲,收割农作物的石镰,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考古学家们通过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七千四百年左右,其时处于新时期时代早期。在随后的发掘中,陆续出土的粮窖震惊了世界。这里发现的粟,比过去所有遗址曾经发现的加起来都多。在发掘的7400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共发现窖穴548个,其中有80个粮食窖穴里面还有粮食遗存物,以粟和黍为主。当然,它们都早已碳化,已经成为皮壳了。

刘勇(磁山文保所文博馆研究员)

发现粮食的那个时候,知道是粮食,一看清楚一出土的时候,有时候发红点,带橙色的,还有发绿色的,发霉了那是。风一吹干以后,都是乳白色的,都成粉末了。

陶盂和鸟头形支架,是磁山人的炊具,也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只七千年前的陶盂里,曾无数次飘出小米粥的香味。金黄色的小米滋养了磁山文化,也滋养了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温润的小米粥是喂养中国北方古文化的源源不断的乳汁。

作为同样的旱作农业发祥地,兴隆洼特殊的地理环境,让遗址的发掘同样颇具戏剧性。

田彦国(内蒙古敖汉旗史前文博馆馆长)

敖汉旗的史前遗址,我们在80年代调查的时候,遗址的表面大量堆散着石器、陶器。那个时期我们在调查的时候要是捡的话,一天能捡一车毫不为过。因为我们现在目前博物馆馆藏文物标本就十吨重,就当时文物普查时期捡到的。

2002年,中国社科院研究所内蒙考古工作队,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考古工作者从三个地点采集标本进行浮选,从中发现了以前五百多粒碳化籽粒,其中黍占百分之九十,粟占百分之十,呈人工栽培形态。经北京大学和英国加拿大的权威部门,以碳14手段检测论证,距今八千年,比欧洲地区发现的谷子早两千七百年。

田彦国(内蒙古敖汉旗史前文博馆馆长)

我们把兴隆洼浮选出的这些碳化的黍和粟又分别拿到了日本、北京大学还有加拿大多伦多同时检测,整个检测的数据是一样的,八千年,这个一看不得了,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琼斯来了,他认为敖汉浮选出的小米,就是碳化粟,传到了欧洲。

驯化动物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还发现了一座十分奇特的墓葬——人猪合葬墓。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聚落首领级人物,他身着蚌裙,其右侧埋葬着两头整猪。据专家推测,这些应该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

田彦国(内蒙古敖汉旗史前文博馆馆长)

他陪葬的一雌一雄两头野猪,八千年这个猪,我们取了几个个体,在北京大学动物检测室做了检测。其中有三具,已经不是纯野猪了。

对中国人来说,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熟悉的“家”字,从文字结构上可以看出,宝盖头下面是一个“豕”字,就是猪的意思。猪是温顺繁殖力强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新时期时代初期,黄土高原并非像现在这样光秃秃,而是遍布沼泽和森林。当时最常被猎杀的,就是各种鹿科动物和野猪,而它们就成了最早被蓄养的动物。只是,生性活泼的鹿科动物,在家养条件下,繁殖能力大大降低,而脂肪含量更高,繁殖能力更强的业主,便逐渐成为了蓄养的主要目标。长时间的人工驯化和喂养,会让野猪牙齿尤其是用于研磨的臼齿慢慢变短。从生活习性和外形上越来越接近现代的家猪,利于家庭饲养。家猪也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源。

除了被人食用以外,猪也被推崇为用来沟通神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在史前社会的墓葬遗址中,往往会发现整只猪和狗的遗骸,后来逐渐演变为单纯的猪头和猪的下颌骨,但数量却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在黄河流域尤为明显,说明当时的家猪饲养规模已经相当可观。

在兴隆洼遗址中,出现了最早的龙型图腾,而且很多都与猪有关,如猪首龙、玉猪龙等。这些遗存物的发现,都证明了在先古社会的生活当中,猪的重要性。驯化猪以外,人类又先后驯化了狗、鸡、鸭、牛、马、骆驼等一些列动物。它们中的大部分,直到今天,仍是人类肉类食品中的主要补充来源。

小麦

今天,我们常以全球化为时代的标志。令我们想不到的是,在几千年以前,古文明就已经依托于一些物种和其他载体,在悄悄地进行着全球化的过程了。

中国北方是小米的故乡,今天我们在中国北方见到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却已经不是小米而是小麦。那么,小麦是如何进入我们的粮食系统的呢?小麦的原产地又是哪里呢?

赵志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副主任)

在所有的农作物中,小麦是一个很传奇的谷物。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四个主要的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而小麦是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就是以现今的以色列、约旦、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一部分、土耳其的南部,这样一块我们常说的半月形地带。根据现在考古的发现证实,小麦大概在距今四千年左右,传播到了中国,并且逐步地取代了我们中国的小米,成为了我们中国北方地区的主体农作物。

在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小麦的出土量只占到不足百分之一。但是到了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的二里岗时期,小麦的出土量突然增加,达到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已经成为仅此与粟和黍的重要粮食作物。至此,距今五千到四千年间,涉及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全部出现在了中国。粟、黍、水稻、小麦、大豆五谷俱全,猪、狗、牛、羊也都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形容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昌盛。所谓五谷一般认为包括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和小麦,所谓六畜一般是指狗、猪、鸡、羊、牛和马。

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对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赵志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副主任)

充足的粮食就使得我们人类社会可以进行更细致的社会劳动分工,使得一部分人脱离基本生活需求的生产活动,而从事更高级的一些社会活动,例如社会的管理、艺术品的创造、手工业的生产、专门从事战争等等。而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也使得我们人类社会结构,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导致了文明社会的出现。

这是兴隆洼发掘的一个完整聚落遗址,地表调查显示,共有房址一百五十余座,房址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布局规整,分为东中西三个区。通过对该遗址的整理研究,发现村落里居住的先民已存在等级之分。

田彦国(内蒙古敖汉旗史前文博馆馆长)

兴隆洼文化的房址,每座房子的面积,大致都是在四十到六十平方米。在整个兴隆洼遗址中心部位,并排两个大的房址,每座房达到了140平米,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间房子是非常重要的房子,可能就是这个部落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居住的。

在新时期时代晚期,随着定居范围扩大,史前社会形成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张,内外部矛盾日益激化。一些已改进生产技术的农业部落联盟,成功地完成了从原始文化向邦国文明的过渡。标志着人类文明形成的国家,随之产生。

世界文明史上,农业的发明与定居部落的涌现,正是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与中华文明,在诸大河流域相继发祥的共同起点。


【自用/中国通史解说词文字稿】03农业起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