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圆芯片梦6年投1000亿,如今被债主告上法庭,清华紫光怎么了?
清华紫光,这个拥有“国内最牛校企”之称的公司,究竟怎么了?既有清华大学作靠山,又曾拥超3000亿市值的体量,还为圆芯片梦6年投了1000亿,甚至放话要将台积电收购。这样的企业,怎么都看不出虚弱之象。
可在今年7月,它的确是被债主告上法庭,并被要求破产清算。
如今虽未真的破产,但市值却也暴跌至700多亿。清华紫光,究竟何以至此?
01:辉煌
1987年,华为在深圳成立,对次年成立的清华紫光,还能自称一声“前辈”,可当时它这个前辈却远没有晚辈风光。
彼时,任正非实在是生活所迫,硬被逼上梁山才寻了5位合伙人,零零碎碎下来也就筹资2.1万。最开始,华为还得靠做“二道贩子”熬过创业初期,妥妥的苦哈哈出身。
反之,含着金钥匙的清华紫光,仅启动资金就高达150万,CEO还是张本正(清华大学科研处副长),可以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技术还有技术。凭借着雄厚的实力,清华紫光不断推出爆品。
彼时国内的扫描仪市场上,几乎都是海外品牌,国有品牌完全无力招架。但清华紫光充分发挥了校企优势,在校友的技术帮助下,完成了从“零”到“一”的飞跃,研发出了自己的紫光扫描仪。
产品上架后,便受到业内广泛好评,次年更是成为了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甚至还出口到了国外。
新世纪前后,国内互联网浪潮兴起,清华紫光也成了弄潮儿的一员,研发出“华宇输入法”。
当时输入软件还是新奇事物,不少网民用的还是Windows自带的标准输入法,也就是ABC输入法,得辛苦地一个汉字一个汉字砸。
而清华紫光的华宇输入法,拥有词库管理、智能组词等功能,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正是因此,该输入法一经面世,就被网民疯狂追捧。最巅峰之时,华宇成为了国内第一输入法。
紫光U盘,更是承载多少80后的回忆。
好一段时期中,国内U盘市场狂魔乱舞,往往产品上标明“XX个G”,结果下载了几首歌就显示内存不足,更恐怖的是那些自带病毒的U盘,能吓得人们魂飞魄散。
在这样混乱的市场背景下,紫光商标就给买家们带来很足的安全感。质量过硬,损坏率也不高,甚至直到如今,很多80后依旧将其当成宝贝。
除了U盘外,清华紫光的MP4在当年也是爆品,引发过好一波热潮。尤其在大学校园中,如果学生能够用紫光MP4听音乐,绝对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到了1997年,清华紫光在一系列爆品的支撑下,年销售额一举突破10亿大关,成了真正的明星校企。
02:宁愿负债,也要烧钱?
如日中天的清华紫光,很快就强势登陆资本市场,并整合清华大学所有企业,于2003年成立清华控股。自此,国内最大的校企横空出世。
顶着光环的清华紫光,接下来数年过得也还行,直到赵伟国接任董事长。
赵伟国,他也是清华学子,虽修的是无线电专业,但对资本运作极其狂热,甫一毕业就急冲冲地进军投资界。
彼时,房地产等行业正值风口,方向对了,赚钱跟抢钱一般。
“我去新疆只带了100万,再回来时,已是45亿,整整翻了4500倍。”赵伟国很是为自己的战绩骄傲。
或许也正因此,当2009年赵伟国带资进入清华紫光后,也依旧满脑子的投资思维。在他的影响下,原本务实的清华紫光,渐渐化身为一个激进的投资者。
不得不说,赵伟国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看出了芯片行业的潜力。可与龙芯、华为等不同,他不愿意走艰难的自研道路,而是选择直接烧钱买!看到哪家公司技术好,就用资金砸下来。
2013年,紫光花费近18亿美金收购“展讯”;2014年,又豪掷约9亿美金买下锐迪科微电子;2015年,再砸25亿美金,拿下了“新华三”超50%的股份。
除去以上这些公司外,还有法国的Linxens、德国的奇梦达……在圆芯片梦的路上,紫光集团大可拍着胸脯说,就算自家芯片不是最好的,但却一定是烧钱最狠的。
短短6年内,它就狂烧了1000亿!有人还统计了紫光集团近十几年的并购次数,竟是多达60余次,最狂之时,紫光甚至放话要控股台积电。
一口的确吃不成胖子,但多吃几口,则可能会噎死。
不断地收购并购,让清华紫光的体量迎来飞涨,2012年仅66.6亿的总资产,到2020年已近3000亿。而在这种夸张的增长速度背后,“丧钟”已悄然而响。
03:坍塌
谁也没想到,出尽风头的买买买,竟是以负债换来的。
仅以2013年的“展讯”收购来说,超50%的收购款都得靠贷款。也正因此,看似3000亿资产的紫光集团,其负债已高达2000多亿,严峻的资金危机下,很快就有债券违了约。
忍无可忍的债权人,一纸诉状就将紫光给告了,要求进行破产清算。这也是发生在今年7月的一幕逼债戏码,让吃瓜群众凑足了热闹。
看着紫光的狼狈,人们也不禁疑惑:做芯片,难道真不能赚钱?
答案当然是能,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企业涌入这行业,可关键是这钱——不好赚!
早年间,赵伟国之所以能在房地产、太阳能上赚钱,是因为那些行业本就带有快进快出的属性。但芯片不同,不仅投入大,资金回笼还非常慢,是真正需要“放长线钓大鱼”的行业,风险很高。
例如去年的成都格芯,以及今年的南京德科码,项目启动时壮气冲天,资金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亿,结果却双双折戟,凄惨至极。
可赵伟国,却依旧希望复制以往的道路,将房地产投资的模式套在紫光集团与芯片行业上,结果当然撞上了南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肯定是没错,企业想要爬科技树,当然也是喜闻乐见。
宁德时代能成就万亿市值的奇迹,依靠的不就是锂电的技术优势;而能走到如今这般辉煌的华为,背后也是每年超千亿的科研投入。
然而,科技不是资本游戏,烧钱也得烧对方向,过于依赖买买买,爬不了科技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