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述敦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1)

2023-08-23 15:32 作者:敦煌博物馆授权_广至  | 我要投稿

 敦  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之地,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中西的文化枢纽要道,对外交往的国际都会。“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流、交锋、融合成长,众多北方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崇高唯美、向善守正、谦恭和谐的特质,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谱写出光辉的篇章。

一、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游牧文化

我国古文献将古代西部地区的居民统称氐羌、羌戎、西戎。从考古发现和现有资料来看,公元前1600多年前的火烧沟人是敦煌地区目前已知的最早居民,属于氐羌(羌戎、西戎)这个大类,其时期大致与中原夏代相当。三苗人、塞种、允戎等多种部族也在这里休养生息。他们过着游牧猎狩的生活,表现出混交型的游牧文化。在当时,由于文字还未出现,这些少数民族就将他们的游牧生活场景绘于山崖岩壁上,用这样的方式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

先秦时期,月氏和乌孙先后游牧徙居到敦煌。战国末期,月氏逐渐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水草丰美之地直到秦末汉初。故史书上曾有“东胡强而月氏盛”的说法。公元前201年左右,北方匈奴冒顿单于崛起后,入侵河西,击败月氏人,迫使月氏人西迁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敦煌成了匈奴的领地。强盛的匈奴控制着河西走廊地区,对中原汉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即位后,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等西域少数民族夹击匈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年仅20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发起河西之战。他们从陇西出塞,大获全胜,收复河西,设置武威郡和酒泉郡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安全。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凿通了丝绸之路,即从我国甘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直接促进了中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西域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原,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也在西域文化的熏陶之下继续发展。到了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又设置了张掖郡、敦煌郡管辖河西地区。为防御匈奴侵扰,在敦煌郡北部修筑了长城,与酒泉郡的长城相接。同时设置了玉门关和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浅述敦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