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咨询结束,咨询师要不要送来访者?

2023-08-23 15:32 作者:沈家宏  | 我要投稿



沈老师:你们有没有观察来访者临走的时候是怎么对待门的?他怎么对待关门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有些来访者,他会问“要不要关门?”;

有些来访者走了就走了,不太会关注门的状态;

有些来访者出门时,会小心翼翼地把门关上;

有些来访者则会很自然的把门关上走出咨询室。


来访者对待门的态度只是对待门吗?其实也是对待咨询师的态度,那么同样也是对待人的态度。


我们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就能够看到来访者的内在世界,他和外在世界的那份关联、那份关系。


学员a:反过来说,我们咨询师对待门的态度也是一样,我一般会把来访者送到门口,更早之前我会把来访者送到机构门口,看着他们离开。


现在调整成把他们送到咨询室门口,所以我没有机会让来访者给我关门。


沈老师:这很有意思,我们要不要送来访者?


我会发现有些来访者结束咨询我会站起来,有些来我会站起来走两步,但是依旧不会超过咨询室门口。


结束咨询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形,你们会把来访者送到门口吗?


学员b:我不送,但是我知道来访出门的时候,他对门是有犹豫和纠结的,我一般会跟他们说“可以帮我把门开着吗?”当我说完话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来访明显放松了下来。


沈老师:一般我不会主动表达,他开着门走了也没关系,他犹豫也没关系,如果他关门,那我就看他是怎么关的。


但是,如果来访问我“门需要开着还是关着”,我会回答他;


学员c:我现在是咨询完会帮助来访者打开门,有一些来访会直接走,


但是有些来访会在门口犹豫或者多问两句,如果他问我会回答,回答完我会继续说“我们今天结束了”。


沈老师:也很有意思,咨询师去关门或是开门,没等来访者开门,而且不得不告诉他结束了。


学员c:来访者就不肯走。


沈老师:如果偶尔一两个来访者不肯走没问题,如果经常有来访者不肯走,要在门口多跟你说几句,就有问题,一般我们不去关门。


学员b:因为在咨询室我是坐在门边上,一般都是我开门之后来访者再走,而且大部分来访者我是会送到门口的,


因为很多来访者是孩子,所以会有家长一起来,咨询结束前五分钟还会叫家长进来聊五分钟左右。


我基本上每一个都是这样,但是没有不愿意走的。


沈老师:假设我们是来访者去咨询,我们希望咨询师送还是不送?


大家:希望送。


学员d:做个人体验有那么几次,我是希望他送的,有几次我很讨厌他送。


我们俩的状态都好的时候,他就会把我从咨询室一直送到公司门口,过程中会有一些社交性的会谈,就所谓的寒暄。


状态不好的时候,可能我们彼此都能觉察到对方的敌意,就仅至于门口,我也不想让他跟着我,好像他能感受到,好像我对我的来访者也是如此。


我的咨询师是会这样,


我刚刚也想了想我对待来访者,如果是青少年我会送,如果是成人我不会送。


学员e:我在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时间到了,我的咨询师会走到门口,把门打开,然后对着我说“我们下次再见”,但其实她这样做,会让我很不舒服,有种被赶的尴尬感。


所以后面我换了一个咨询师,属于网络咨询,每次咨询时间到了,我的这个咨询师就会告诉我咨询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聊,然后坚定温和的看着我,由我自己关掉视频语音结束咨询。


作为来访的时候,我更希望咨询结束后,我自己主动打开门走出去,自己打开门走出去会让我感觉:


第一、我有能力打开门;

第二、我是自主打开门的;

第三、我会觉得走的很从容,有种自信感自尊感出来,没有被迫感;


反复这样做会让我有种这样的感觉,面对任何难关,我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


沈老师:至少在我的印象里面我从来没去给来访者开过门,都是他们自己开,我也送过来访者,但是从来没送出过门。


更常见的是我站起来和他告别“再见,那么下次再继续”,他自己就开门离开。


如果是孩子自己咨询,我会在最后五分钟站起来说“我想留五分钟跟你父母聊一下,你去把他们喊进来”,我不会替他做这件事情。


其实这与我们和来访者的界限也有关系,


当我们送来访到咨询室门口,这里面会有咨询师过度的热情,这份过度的热情已经超越咨访关系,反而更像社交关系了。


当咨询师把来访再送到机构门口,我们和来访者就没有界限了。


因为从咨询室门口到机构门口的这段时间已不属于咨询时间,空间也已经不属于咨询室,而是倾向于社交时间与空间了,


这里可能需要觉察我们是否想越过咨询边界进入与来访者的社交关系的想法,


需要觉察里面是否有反移情的发生,是否有讨好来访的意图,又或者觉得自己的这次咨询做的不太好,想通过这个方式去补偿...


那有些来访者不愿意走怎么办?


其实在我这里很少发生,但偶尔也会发生,比如来访就想再多说两句,就会导致咨询时间超了十几秒钟,这个没关系,但是如果时间到了,我们需要告诉来访


“今天时间到了,今天只能聊到这里,剩下的我们下次再聊”


你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坚定,话题永远谈不完,我们起身的动作很重要,起身就代表咨询结束。


学员b: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但是每个咨询师的边界不一样,有可能一些咨询师边界范围大一点,只要咨询师不难受就行了吧。


沈老师:不能以咨询师难不难受,来决定送还是不送。


如果我们送的太远了,或是送的次数太多了,我们与来访就没有边界了,也会让来访没有边界,我们需要坚守这个边界,咨访关系不能发展成社交关系。


这也能够帮助来访在生活里学会树立边界。


学员b:会不会咨询师保持这样的边界,他是比较游刃有余的,他也在给来访做示范“我边界这么大,其实也不会产生什么伤害”。


学员d:实际上,那么几次之后我就不去他那里了,我会觉得不舒服。


沈老师:因为他在不断地侵入你的空间。


学员d:虽然有几次觉得还挺热情的,但是到后面就不舒服了,再到后面就不去了。


沈老师:所以边界很重要,咨询师不能说我成长得很好,边界大一些对我没有什么影响,这部分不能以咨询师的利益为主,要考虑来访者。


学员b:咨询师也可以和来访讨论这部分“我送你送到这里你难不难受?”“你希望我送到哪里?”。


沈老师:这部分是为谁做的?如果是为来访者,是没问题的,如果是为咨询师,这部分是不行的。


如果让来访者不舒服,很显然这部分已经给来访者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学员d:送出咨询室之外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不利,怎么界定是对来访者不利?


沈老师:咨询师没有保持界限。


学员d:你认为没有界限,但是也许来访者觉得挺温暖呢?


沈老师:没界限带来的温暖,对来访仍然不利,但是这不是我的认为的,这是伦理认为的。


学员d:伦理上有关于咨询师不能送来访者出门的规定设置吗?


沈老师:没有,但是有咨访关系不能发展成社交关系,不能发展成双重关系,而是要有界限,这很重要。


我会观察到有些咨询师在离开咨询室把来访送到机构门口的过程中,会继续与来访讨论咨询中的话题,


这是不是也触犯了咨询中最重要的保密原则,因为你们已经把谈话内容和咨询关系暴露在咨询室之外的公共场所了,


如果又有旁人经过,你觉得来访者会有什么感觉?



学员c:在咨询室内,我好几次观察到来访者在咨询完出去以后,他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他要做什么由他自己来决定。


例如他要上洗手间,所以他出了门以后我不干涉他,因为咨询已经结束了,最多可能碰到的话,我会说“你回家注意安全”,基本上就不会再谈什么。


我觉得送到门口是可以的,出去以后你接下来要做什么跟我没有关系,而不是说受我的影响你才去做,这样子可能会好一些。


沈老师:你有没有尝试过咨询完就站起来,门让来访者自己开?你体会一下,这份感受。


学员c:有,但是有些来访就坐在那里不动,想要我把他的问题继续谈下去,但是一般有两三次以后,我就会与来访者讨论这个问题。


沈老师:我们不让来访者背锅,这部分仍然与我们咨询师有关,即使我们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们如何应对?


我们仍然要与来访建立起界限,我们的内心里面坚定,是很重要的。


学员d:我刚才觉察了一下我对待不同的来访者,为什么有的我要送?为什么有的我不送?


对于青少年我几乎都是送的,但是成人我是不送的,这里面有我的不信任。


如果是孩子,我把他从楼上送到楼下,在这过程中好像有我的需要,我觉得我们在咨询室谈了这么多,在这一刻好像你还需要我,所以我会把你从上面护送下来。


但是对于成人,咨询结束他们自己会开门,他们说老师要不要关门,我说不用关门,你们可以回去了。


但我觉得这是跟我内在的东西有关。


学员a:我举个例子,如果家里来客人,我们会让客人自己去开门吗?


我觉得“来有迎去有送”,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觉得开门是要轰他走,我觉得是在送他走。


沈老师:当门开的时候他不走都得走。


学员f:小时候父母要求我们家里来客人了,你要把客人送出院子的大门,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对来访者也不自觉地这样,打开咨询室的门,他要下楼我就送到楼梯口。


沈老师:这里面会有一些东西,其实在社交里面也有不送的情况。


学员g:如果是最后一次,可能会有以后见不到他的心情,所以最后一次我会送。


沈老师:如果是最后一次也没关系,咨询结束了意味着你们后面的咨询关系基本上就结束了,所以把来访送出门,或是送到大门口问题都不大,因为你们咨询关系结束了。


如果我们过度热情,可能是在问来访者要东西,我们咨询师要去觉察。


整理、编辑:溪溪子

审核:彭秋红

内容来源:研修班模块二临床案例带教(九)

咨询结束,咨询师要不要送来访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