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脑萎缩的方法
小脑萎缩的病因非常多,比如常见的血管的病变,像小脑的梗死,小脑的出血等,容易导致小脑的萎缩。还有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像脑炎,如果累及小脑,也容易导致小脑的萎缩。另外有一些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像多系统萎缩,患者可以出现脑干、小脑的萎缩以及皮层的萎缩。还有一些是药物中毒,也可以导致小脑萎缩,还有一些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者,也可以导致小脑萎缩。所以小脑萎缩的病因是非常多的。
小脑是维持我们人体平衡的主要器官之一,因此小脑萎缩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共计失调。患者会站立不稳,站立时摇摇晃晃,双脚并拢时难以维持站立姿势,一般不能单腿站立。走路时步态蹒跚,左右摇摆,双腿分开的距离较大,容易撞到墙上或门框上。
患者辨别距离的能力下降,动作距离目标往往过大,会出现肢体的震颤,而且距离目标越近,肢体震颤越明显。写字的时候会出现手部震颤,写的字会越来越大。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构音障碍,表现为言语缓慢,发音冲撞,单调、鼻音,我们称之为吟诗样语言。还有些患者会出现眼球的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等症状。

小脑萎缩在中医属于痿证范畴,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证在中医历史上故称为“痿躄”,“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指临床上应该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辨证施治原则,识别虚实,因时因人制宜。


治疗案例

赵女士,46岁,确诊小脑萎缩2年左右
主要症状: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没有平衡感、头晕、口齿有些不清、吃饭喝水容易呛咳、胸闷气短、周身乏力、关节疼痛、手抖。曾服用甲钴胺,银杏叶,维生素治疗。治则:“益脑补髓汤”加减治疗。第一周期:头没有之前那么昏清醒了很多,胸闷气短的情况得到缓解,没有那么焦虑了。第三周期:无力的情况改善很多,关节疼痛减轻,走路稳了很多,呛咳消失,手还是抖。第五周期:整体改善较大,病情得到控制,走路相比之前稳了很多。遵照医嘱继服两个周期巩固治疗,随即停药,后续回访患者,一切正常。

在中医理论里,中药为天地所生,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维持身体阴阳平衡,从人体由内及外,深层调理疏通全身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全面调理五脏,固本培元,使其恢复气血充足,激发阳气,强肌生筋,全面改善神经肌肉疾病症状,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当机体阴阳平衡时,五脏六腑也会处于平衡状态,而五脏六腑具有运化水气和血液的作用,会使体内的气血平衡这样使得身体的机能得以提高,而益脑补髓汤就是专门治疗小脑萎缩的良方。

就现在而言小脑萎缩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无法将小脑萎缩彻底治愈,但是通过合理正确的治疗可以对疾病发展施以控制,改善症状,小脑萎缩是一种逐渐加重慢性发展的疾病,小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萎缩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小脑性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非运动性表现以及认知与语言障碍等情况,吃西药只能缓解,效果逐渐减弱,可以配合三十年经验方“益脑补髓汤”方剂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一个可以正常生活的水平。

北京仁爱堂李艳波主任通过治疗大量小脑萎缩患者得出的经验方剂,从根本上治疗小脑萎缩,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益脑补髓汤一直在不断的完善。这种疗法以传统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灵魂。这种观念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为统一性的思想,以“辨证论治”的方式来辨证治疗;于传统中医学经典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名医对于痿病诊疗提出的观点,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强筋壮骨、生肌起萎等方式来治疗小脑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