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无疆:利玛窦为什么被某些人孜孜不倦地包装成天文学家?
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经过长时间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运作,终于将对天文历算一窍不通的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包装成了天文历算大师。不过,当时的士人并不完全相信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吹嘘的所谓“西法”。例如,利玛窦等人鼓吹的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西法”,明人沈德符就明确指出这原本是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万历野获编》:”
惟利西泰谈其国每日分为二十四时,每时止四刻,合之仅九十六刻……其国廿四时,即中华十二时也,盖斟酌于华夷之间而成者。[1]
次年(正统十三年,1448)春,造己巳历样,盖即用其(钦天监正彭德清)言颁式天下矣。按十二时,大刻九十六刻,益以二十四小刻,共为百廿刻,然小刻只抵四大刻,故总谓之百刻……今通用历日中……并不行彭德清所建白也。[2]
可见,利玛窦所谓的“西法”,在明朝的正统年间就已经制订过: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分为四刻。只不过因为复杂的政治原因,这种“历日”没能正式颁行罢了。其实,这是地道的中国货,早在西汉年间就曾经提出实施过,《汉书·李寻传》:“
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又如,梁武帝时期,也曾正式实施过,《隋书·天文志》:
至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余分。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
明朝士大夫们熟读经史,不会不知道这些历史事实。但是,早在万历年间,经过徐光启、李之藻等一干人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吹嘘,利玛窦已成为了名闻士林的天文历算大师,《万历野获编》:
自利玛窦入都,号精象数,而士人李之藻等皆授其业,似当令兼领天文。[3]
终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找准时机,将耶稣会士们送进了耶稣会士明朝廷的天文台。《明史·历志》:
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礼部侍郎徐光启依西法预推……于是礼部奏开局修改,乃以光启督修历法……因举南京太仆少卿李之藻、西洋人能华民、邓玉涵。报可。九月癸卯开历局。三年,玉函卒,又征西洋人汤若望、罗雅谷译书演算。光启进本部尚书,仍督修历法。
自此,耶稣会士们进入并逐步把持了中国的天文台。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耶稣会士们才离开中国。
在天文历算方面,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为什么如此费尽心机呢?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