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人之下3》的“中国范儿”,本土气质的红与黑

2020-06-11 14:57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作者/茜卡

编辑/彼方

排版/饮川


“希望一个中国范儿的“一人之下宇宙”能成立起来。”


近日,4月热门国产番剧《一人之下3》剧集的超前点播集终于全部解禁。这部自开播以来就引起了大量讨论的话题作品,终于以一个完整的形态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此前,由黄成希团队制作的打戏场面“出圈”,引发广泛的关注。第二集长达8分钟的动作戏,包含地形追逐、一对一、一对多等复合冲突,其中动作行云流水,招式变化多端,时长加倍奉送,可谓诚意十足。

在网上,这一段镜头甚至被称为“国产动画最强打戏”。这既让粉丝惊喜,也吸引了新观众的瞩目:《一人之下》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足以让圈内和圈外人都感到精彩的动作戏?

《一人之下》是米二从2015年起连载的网络漫画,讲述的是具有神秘能量“炁”的异人们遭遇各种神幻事件,从而揭开自身谜团与历史迷雾的故事。

本作在设定上化用了大量以道教文化为首的传统文化内容,人物行为、故事走势上也贴合本土价值观,从而格外受到喜爱和关注。目前,《一人之下》已经以漫画为基础,发展成多媒介共同输出的IP集合体,不仅有三季的动画、游戏改编,也推出了大量的授权合作周边、衍生品、线下活动等。

那么,当观众的目光被打戏吸引,从而回归到动画本身,我们也不妨在这个时间点顺势做一次盘点:《一人之下3》动画的改编该如何评价?系列动画改编的重点又在哪?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试着聊一聊这些问题。


动画体裁与本土气质的碰撞

“银锭流光,日照金台……”随着太阳光照进胡同里,《一人之下3》的故事在京味儿十足的OP中开始了。这首《出入平安》是《一人之下3》的主题曲。

这首OP的歌词和画面中都加入了大量北京元素,既秉持了动画系列的听觉特色,即大量使用民歌、方言等要素改编曲目,也绘制了众多细节极其丰富、熟悉的街头实景,激起观众视觉上的再现。在这辨识度极高的声色渲染里,本季动画所对应的原著篇幅,“北京篇”,就很容易切入了。

城市符号在演出中的高参与度是许多知名动画的特征。《超人》的“大都市”,《蝙蝠侠》的“哥谭市”等都是建立在真实城市上提炼出的“动漫文化地标”,而日本动画、旅游产业更是有着悠久的“圣地巡礼”传统。从这些现象来看,城市资源和动画媒体的互动大有文章可做。

哥谭市和真实城市的景象相差无异
京都动画的《吹响!上低音号》可以做到场景和实景一一对应,掀起圣地巡礼热

随着中国互联网IP产业链运作的愈来愈熟练,现实题材的国产动画,在塑造城市符号方面,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像《全职高手》开篇以保俶塔为标志再现的杭州背景,虽然加入了艺术变形,但在瞬间便能拉起观众极大的认同感。

《全职高手》中的保俶塔

《一人之下3》则更是把这种认同的量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本季大量出现的北京实景,笔者归纳为两个特征。

一是桥段设计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关注共鸣。例如,王也甩掉跟踪的方法是利用西直门立交桥的复杂性,这在北京交通系统里是有名的;王也请诸葛青吃饭的地方是金鼎轩,是北京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饭店品牌。关于营业时间打趣儿也十分“接地气”,和南北差异有关。

当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符号的大量出现在动画中,熟悉的场所可以使观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理解。若在个人经历中确有特殊之处,便能使情感与之结合,获得更为多样的观看体验。

这些剧情编排在漫画篇幅中难以详细展开,但在动画里却有了充分的再塑造空间。本土梗和标志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格外能营造亲切感,让观众在看的时候会心一笑。

第二个场景特征是数量庞大,清晰可辨。北京的大小有名地点,诸如三里屯、北海公园、南锣鼓巷、故宫等,在动画中轮番出现,带来一种故事真在身边上演的实感。看完动画,观众仿佛和诸葛家人一起,被“安排”了一趟北京旅游。

《一人之下3》中的北唢呐街,即现实中的南锣鼓巷

且依据场景安排与真实地图的比对来看,角色行进的某些路线在现实中甚至能复原,增加一些探索的趣味。而引起关注的武打桥段,也是结合了实地的地形特征创作的。

而除了剧集中展现的各个城市符号,武打戏本身也非常容易引起观众共情。从香港电影到好莱坞动画,功夫几乎是国际上最著名的中国符号。

国产动画在功夫、武打场景上已有一些不俗表现,如《中华小子》《虹猫蓝兔七侠传》等。这之中主要表现的是夸张化的功夫符号和经典的功夫精神。传统的武术精神,与“救亡图存”的理念有着较紧密的联系。

《中华小子》

丰富的传统在带来标志效应的同时,也形成了功夫场景的“程式化”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传承武打标志,并对武打场面进行创新是很难的。

功夫片中的中外对垒是十分常见的桥段

《一人之下3》在功夫场景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首先,是实地场景与动作演出的结合。这在影视剧中较为常见,在《成龙历险记》等冒险动画里也有涉及,即人物言行受到场景的发挥和制约,共同推动剧情发展。

依据动画团队的访谈可知,在对北京进行实地考察后,场地信息为制作组提供了很多新思路。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是,诸葛三人紧追不舍,从胡同奔到广场,王也无奈见招拆招,把诸葛三人打的服服气气——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剧情氛围,在太极推演、借力打力之间也被烘托出来。运动和大量环境因素配合发展,因此格外生动、引人回味。

创新的动作戏刻画,要归功于黄成希团队赤诚的探索精神和浓厚的创作热情。黄成希此前通过其执导的《博人传》第65话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

当时画面镜头数达到了500多个,作画张数直接到了18000多张,在数据上就已经达到了通常2-3倍的水平,黄征集了世界范围内志同道合的原画师一起合作方能完成。而《一人之下3》的动作戏制作时长更是达到了2000余小时,其制作强度可见一斑。

而虽然制作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一人之下3》播出后,评价仍然呈两极分化的趋势。有部分观众评价,“感觉没什么剧情”、“男主角是来打酱油的吗?”

这一方面是因为此章剧情本就属于过渡段,不涉及复杂描写,另一方面则与动画文戏内容——人物和故事价值观塑造相关。这就要深入到一人之下系列的IP定位:“中国范儿”。诚然,本季继承的声音特色,创新的城市符号、武打戏的确已经做出了努力,但在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剧情精神上的“中国范儿”,节奏安排是否到位?


一人宇宙里的世俗江湖

许多观众认为,好看的故事才是《一人之下》原作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故事的构架源于丰富的剧情内容和独特的故事内核。作者米二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这为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资本。

米二认为漫画节奏要为剧情服务,在技术、速度上,中国漫画作者其实与发达漫画产业地区区别不大,造成区别的关键是“观念”。他在在访谈中提到,《一人之下》围绕着人性变化编剧,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故事。而人物的言行与剧情的推动,都是深深根植在本土文化上发展的。

本土文化可被拆解为本土内容文化逻辑。当内容创造者按自己的所思、所想铺设世界观,看客在阅读中也会找自己、找社会的影子。

笔者认为,《一人之下》的故事风格,继承的是民间小说的传统,属于志怪、传奇、白话、武侠题材的后裔。这类作品的共同特征是:用世俗讲故事,借淋漓而论道。这之中附加的,一定有非常丰富的时代细节,充实着构架的每一部分,方能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吸引观众。

第二季的舞台龙虎山有着大量游客,充满现代世俗的气息

冯宝宝丑萌的花棉袄烤红薯造型,徐四调侃的命名段子,哪都通明面上的身份——年轻化的快递物流公司……各种仿佛犄角旮旯的设定,特色更在美丑之上,能找到现实的土壤。这类故事,是有着传统的、广大的受众群体的,讲述形式变成了彩漫,反而创造了新的阅读需求。

以《一人之下3》为例,炁、术法、内景等概念会吸引一些观众接触、了解这道文化传统的知识,动画中展示的武打章法,也秉持着通俗的“一招一式都有意义,所有站位都有吉凶”,可以让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而剧情的核心则是“入世”,讲的是王也发现有人跟踪自己家人,于是在诸葛青的帮助下请了张楚岚、冯宝宝任职的哪都通公司进行调查。在过程中,王也感受到自己心性上的不足,进而与自己、与家人和解,在心态上从静转动,把“修道”的概念从出家修道升华为入世修道。

王也的家人,被“同类”盯上了

“出世”“入世”不仅有道学上的含义,作为一种心态,也可以用更普世的思维解读。诸葛青表面不屑,却纠结于术法层次,小心思昭然若是,是否该历练的更“出世”一些?冯宝宝一片天真,行于世间而胸怀烂漫,是不是一种“入世”的表率?本季在剧情里上接罗天大醮,下启碧游村,篇幅不长,所以根据它的牵引,前后剧情中可挖掘、可回味的人性碰撞还有更多。

《一人之下》乍看是个大杂烩,说的是身怀绝技的“异人”们行走天下,实际上,却是借着各人面临不同境遇的不同选择,以群像的方式道出这滚滚红尘。作者米二所做的是挑出平平无奇生活里的长吁短叹、喜乐悲欢,组在一起成就了异彩纷呈。

换句话说,所谓本土,是具有特色的社会构成和文化传统;是以儒释道合一为中心的精神观念;是普世的、可以引起共鸣的人性抉择;是善恶共存、兼收并蓄的浮世胜景;是身边你我各人可能会有的一念之间。而观众正是被这种人文精神所吸引。

也正因为如此,事实上在进行系列改编的时候,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也是最不应该放弃的部分——恰恰就是在本土文化呈现这一点上,《一人之下3》的动画改编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人之下3》篇幅只有8集,在很短的时间内要照顾到大量的人物、剧情,时间安排十分紧张。在节奏安排方面,难免分配不均。过多的人物糅合在精简的篇幅里,也让动画的人物形象难以立体。

以本季主角王也为例,如果给他打上标签,他是富豪之子,是逍遥道士,游戏人间还要悬一缕仙气。但取下标签时,也是被家庭问题、金钱往来等“俗事”绊脚的普通人。他尝试走出舒适区,接受自己普通的一面,就是他开始入世的过程。这种个人追求和家庭关系的矛盾,是一个很广泛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的问题。

王也的父母希望王也能够留在身边

然而,相比原作中较为细致的描绘,动画因篇幅所限,剔去了与整个故事当中,一些看似与主线联系不大的内容。但其实,这些细节与主题的作品的本土气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部分场景中言语过招间暗藏的少年冲动、抱负抉择,以及基于价值判断作出的、可以引起共鸣的选择,也就无处表现。

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王也在动画第一话中找发小们攒的局。在漫画中,米二通过大量对话,集中展现了面对社会,钱财和责任,王也曾经的朋友们的各种心态和选择,这让王也这个刚下山的道士好一番看。推杯换盏之间,王也发现无论什么身份,都有自己的一地鸡毛需要面对。

在王也以茶代酒未遂,被灌醉的那一刻,他也被世俗的羁绊一把拉入红尘。

在漫画当中,这本是一个集中展现角色周遭环境、体现角色内心冲突、点明章节主旨的重要场景,在动画当中却被大篇幅地简化了。

此外,时间分配同样造成一些悬疑桥段在抛出问题的同时,却收尾模糊。王也在打斗中为何晃神,张楚岚提了什么问题导致内景失控,诸葛青跟来北京想获得什么,这些提问被发起了,却没有成为线索贯穿表演,而只有台词内容简单的上下呼应。因此,在频繁的场景切换之中,剧情的起伏感也被拉平。

张楚岚进入内景后的提问,成为了本季收尾的谜题,对于部分观众而言存在观看的门槛

尽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原作找到答案,但动画和漫画的特征还是各有区分,受众也不完全重叠。

希望未来的改编能为文戏留白更多,以更成熟的视听语言展示动画的魅力。否则,剧情所长——本土文化与人文精神,如果只通过提升图像信息表现,而不能在剧本上也有亮点一二,还是会使动画难及其里。


结语

无论动画前后制作公司、还是音乐制作、游戏班底,所有的负责团队都在内容相关的地方实地考察,并取得大量可用素材。这使得整个一人之下IP推出的与现实交互的内容都有立足点。

笔者真心希望能有一个中国范儿的,贯穿各个媒介的“一人之下宇宙”可以立起来:剧情上,可以根植于实际的故事素材,配合独特的讲述逻辑,讲述围绕“道义”和自我选择的故事。受众上,可以使用熟悉的题材,共识的价值观,来巩固观众基础,与观众心灵共鸣。画面制作上,进一步结合实景的进行环境设计,博取武打精粹再塑功夫符号。

借助新媒体多元开发的特征,相信这部作品能在未来,为观众带来更全方位的,来自本土文化的感动。

参考资料:

手游宣传片:https://yrzx.qq.com/gicp/news/287/10449301.html

《一人之下》作者米二访谈:https://v.qq.com/x/page/e06108hwg79.html

腾讯访谈:《一人之下》获得道家官方认可!带领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嘉人》专访:从《全职高手》、《三体》到《一人之下》,是谁在推动中国动漫的崛起?

高源:“圣地巡礼”与国漫发展的研究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人之下3》的“中国范儿”,本土气质的红与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