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消化道历险记》 译序

2020-05-12 22:40 作者:未琢  | 我要投稿

        玛丽·罗琦(Mary Roach)生于1959年,是美国科普作家,写作风格搞怪幽默。我是通过果壳网知道玛丽·罗琦的,果壳“第六日译丛”翻译出版了她的三部作品,分别为《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和 《打包去火星》 (Packing for Mars: The Curious Science of Life in the Void)。作为一个热爱文科的理科生,我被她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和讲故事的方法同时吸引,读过这三本书后仍觉意犹未尽。从作者介绍中我知道她至少还有两部作品,《消化道历险记》(Gulp: Adventures on the Alimentary Canal)和《见鬼,科学推倒来世》(Spook: Science Tackles the Afterlife),光听名字就非常吸引人,遗憾的是没见到有人引进。

        好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讯全球共享,我找到了后面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我有个特点,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如果不给别人也看看就浑身难受。所以我立下了一个(对我来说)宏大的志向:我要把这两本书翻译成中文。不管最后有多少人看到,只要有一个怀着好奇心的读者从这里多了解了一些知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简单说说我为什么会喜欢玛丽·罗琦的科普文章。原因有如下三点:

        首先,够猎奇。再浏览一下玛丽·罗琦作品的题目,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咱们日常生活避而不谈的事,比如死亡和性。玛丽·罗琦选择了这种人人都要经历、人人都会好奇,但人人都不好意思说的事儿,选题上就拿了先手。

        其次,够耿直。玛丽·罗琦行文中充满了无拘无束的脑洞大开和犀利的吐槽,她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人的身份上,掺和进各种各样的研究试验,由此碰撞出很多或尴尬、或迷惑的瞬间,引发笑点。

        第三,够真诚。书中涉及的研究很多被世俗眼光视为上不得台面,有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受到非议。玛丽·罗琦没受这些影响,在她眼里,每个研究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从她的笔触里你能读到这些人的求知、勇敢和坚守精神,能感受到这是一群真正有趣的人。

 

        补充说明几点:我会用休息时间慢慢翻译,时间跨度可能会很长,但我保证最终一定会完成;注释在每篇文章底部,原注不再特殊标注,我自己添加的注释会标上“译者注”;我并非专业人士,会有大量漏译、错译和不准确的地方,可以说是“信、达、雅”三不沾,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尽量还原原文的幽默风格;我是个法盲,不知道我这种行为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有不妥,请及时告知我删除

最后,欢迎读者发表看法、参与讨论,欢迎纠正错误和提出疑问。我将先翻译《消化道历险记》(Gulp: Adventures on the Alimentary Canal)。预祝阅读愉快!


《消化道历险记》 译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