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乌萨斯帝国的原型及历史和干员凛冬篇
乌萨斯帝国。乌萨斯帝国的原型是沙皇俄国。
乌萨斯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单词Ursus,意为熊属。这实际上也表明了乌萨斯势力中的主要族群的动物原型为熊类。同时,乌萨斯是目前游戏世界观中唯一一个有着“帝国”后缀的势力(维多利亚是王国,谢拉格是宗教国家),结合干员档案以及剧情设定,基本可推断乌萨斯的现实原型为沙皇俄国。
乌萨斯帝国:以乌萨斯为主体民族的庞大帝帝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严酷,有着极其丰富的军事资本。
乌萨斯标志

首先来说一下双头鹰。乌萨斯标志中的双头鹰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这一形象最初源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被一分为二,即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当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封建国家,核心统治区域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今天的土耳其,其极盛时期领土包括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北非和埃及叙利亚。最初,拜占庭帝国只沿用罗马帝国的单头鹰标志,后来在科穆宁王朝伊萨克一世统治时期改用双头鹰。双头鹰的意义在于彰显帝国是东西两个方向的王者,要统治欧洲和亚洲的领土。自此以后,拜占庭帝国一直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主体。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纹样。神圣罗马帝国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腓特烈三世起开始使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纹样。
随后在1453年,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所灭。为拯救面临毁灭的东正教,教会势力撮合拜占庭帝国索非亚公主(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女儿)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联姻,借此取得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并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索非亚公主也将代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带到了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为显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合法继承者的地位,在1497年颁布法典,宣布采用拜占庭帝国双头鹰标志作为国徽,并宣布莫斯科成为东正教文明的保护人。从此,双头鹰作为沙皇俄国国徽的主体形状被确定下来。而在16-19世纪这一期间,沙俄也从一个内陆小公国发展到横贯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沿岸到太平洋的庞大帝国。沙皇俄国的双头鹰纹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其作为国徽。
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叶利钦总统签署法令,将使用红色背景的双头鹰标志作为国徽。新国徽保留了沙俄时期的印记,鹰头上三顶象征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被保留了下来,同时圣乔治屠龙的纹章作为捍卫正义,保卫国家的标志也得以保留。新国徽双头鹰标志比喻俄罗斯的现实地理位置:横跨欧亚两大陆,疆域辽阔,一头在欧洲一头在亚洲,一头看西方一头注视着东方。
俄罗斯的国旗与国徽。其次再来讲一下五角星。与双头鹰类似,五角星也是现实中俄罗斯这一国家历史上曾用过的象征标志。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象征着沙俄,后者象征着苏联。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沙俄时期为沙皇宫殿,苏联时期为苏共中央所在地),许多建筑顶端上面都悬挂着一个五角星标志。五角星第一次出现在克里姆林宫是在1935年。此前该位置悬挂的是沙俄帝国双头鹰标志,1935年苏共用五角星及镰刀斧头标志代替了原有建筑顶端的双头鹰标志,替换了的建筑包括救世主塔,尼古拉塔,松林塔和三位一体塔等。此后五角星及镰刀斧头作为苏联红色政权的标志从此竖立在莫斯科城市中心,一直保留至今。
但是,这和剧情设定存在一定的出入:在背景设定中,乌萨斯无论是帝国政体还是对感染者的极端排斥和奴役,都对应沙皇俄国(后者对应的是沙俄的农奴制);而五角星(宗教学名称为五芒星)这一符号,在基督教的各分支(包括东正教)中都象征着地狱,是撒旦与恶魔的符号,有着不详的寓意;只有在苏联时期,五角星才具有正面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不可能会把两个具有截然不同寓意的标志结合在一起。
唯一的解释是乌萨斯的标志仅仅是结合了其现实原型——俄罗斯的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要素设计而成,并不意味着乌萨斯这一势力本身就是苏俄或者苏联,乌萨斯的历史原型仍然还是沙俄。
四,成员原型构成。
乌萨斯学生自治团的几名干员有个很有趣的共同点:她们都有对应的原型,但是她们的原型并非某个特定人物,而是一件或几件事物的结合体。下面从凛冬开始,聊一聊这群毛妹学生的设定要素。
凛冬
凛冬的外文名是Зима,在俄语中意为“冬天”。在干员档案信赖相关3中提到,凛冬有着“凛冬将军( Генерал Мороз)”的外号——这里的俄语直译过来意为“严寒将军”。
凛冬出生于乌萨斯帝国切尔诺伯格市。观察报告指出学生自结社团是近年来流行于乌萨斯年轻群体中的组织形式。受维多利亚、哥伦比亚等国流入的“新文化”影响,他们终日沉浸于摇滚、啤酒和群体斗殴中,每一个学生社团的头领的均有自己的绰号。凛冬最初的绰号是“冬天”,是被她击败的东校区社团首领所赠,而另一伙社团的人则称呼她“将军”(一个暗自揶揄的绰号,在乌萨斯人的笑话中,“将军”等同无能与欺骗)。但在凛冬陆续剿灭了校园周边所有学生社团后,人们开始将这两个绰号合并,称呼她「 енерал мороз(通用语意为“凛冬将军”)。(信赖相关3)
实际上,凛冬的名字和外号来源于俄罗斯人给当地严寒气候起的外号“冬将军”。这个外号与历史上俄国遭受的两次入侵有关,分别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和1941年的苏德战争。1811年后,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在欧陆大肆扩张,并联合欧陆各国实施了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且对法国扩张的戒备之心,在参加法国的大陆封锁一段时间后,沙俄退出与法国的联盟、并成为欧洲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1812年,对此感到愤怒的法皇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提尔西特和约》,遂率军60万,分二路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图歼灭当面俄军20余万,以一战决定胜负。
起初俄军在巴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该方针引起强烈不满,因此8月20日换上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法军伤亡3.5W,俄军伤亡3.85W),俄方损失尤大,主战派的大将--第二集团军司令巴格拉季昂也战死了,不得不先趁夜撤出战场。9 月13 日,库图佐夫在菲利村召开军事会议。10名将军出席,6名将军赞成撤退。库图佐夫命令于9 月14 日放弃莫斯科,留下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率领后卫部队。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给缪拉元帅一封信,使得缪拉没有进攻莫斯科。就这样,俄军不战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随军撤出。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头一天,城里一片火海,拿破仑紧急任命莫蒂埃元帅为莫斯科总督,让他率军灭火。烈火一直烧到9月18日,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俄军在撤出莫斯科后,机动转移至卡卢加,随后又通过数次隐秘的转移暂时脱离了战局,蓄谋反攻。此时俄罗斯的冬天降临,法军不熟悉当地地形,加上过分深入、补给线过长,导致法军出现了严重的后勤问题。10月19日,拿破仑下令撤退,法军为南下寻找粮食和温暖的住所,沿南方往西撤退。等到法军开始撤退后,俄军主力蠢蠢欲动,紧跟法军后方,但并不派出主力跟法军交战,只用哥萨克骑兵、游击队埋伏骚扰法军。法军在撤退途中于小雅罗斯拉维茨与俄军遭遇,这场战役由1000俄军和600法军引起,最后却集中了70000法军和80000俄军,拿破仑险些被俘。战役结束时,法军完全占领了小雅罗斯拉维茨,但俄军在城外形成了包围圈,于是法军转而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退却,俄军和游击队乘胜追击。进入11月后,法国军队在16-18日的3天交战中伤亡6000人,被俘2.6万人,几乎丧失了全部炮兵(拿破仑的老底都快被打光了)。12月6日,拿破仑率少数部队(1W人左右)回到巴黎,留在俄国的部队几乎被全歼。拿破仑在俄国损失了5 万余人,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只有在翼侧的麦克唐纳和施瓦岑贝格2军团保全了下来。此次战役之后,拿破仑的不败神话被击碎,帝国走向崩溃。因此沙俄也被欧陆视为终结“科西嘉怪物”残暴统治的英雄;而在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被希特勒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闪电战”战术按着头在地上摩擦打的节节败退,德军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600公里(元首:坦克骑脸怎么输?)。在这期间,苏联趁着德军被严寒所困扰而组织了冬季攻势,意图反攻德军,但除了莫斯科会战以外并没有其他显著的战果(顺带一提,德军打到莫斯科城外的时候,大林不慌不忙的在红场阅兵,这一举动显著鼓舞了士气,最终促成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斯。大林:富贵险中求)
此后德军转变战略思路,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随后1942年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终苏联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获得了胜利。这一战役被视为苏德战争乃至二战的转折点。但是之后又因为作死被曼施坦因暴打,白打了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同年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以苏联胜利结束,至此苏德双方的攻守形势转变。之后红军开始华丽的反击,组织了10次共产主义波纹疾走斯大林突击、玩起了钢铁洪流、搞起了大纵深......最后的结局想必各位也清楚。这两次战争中,除了俄军的战略战术作战等方面,天气在俄军的胜利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俄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外敌入侵都被击溃,很多俄国人认为这是俄罗斯的严寒在护佑这片土地,因此给当地寒冷的冬天起了“冬将军”的绰号。
除了名字有相对应的现实要素之外,凛冬还有其他对应的现实要素或梗:凛冬的干员信物很明显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有关,个人推测疑似暗指第二国际(第二国际在一战后恢复,但元气大伤,工人们都死在战壕里。可悲的爱国主义)。当然,不仅仅限于第二国际,同时也包括所有为革命事业和信念所牺牲的战士;从红色的旗帜上撕下的布条。不知为何,将它系在臂膀上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悲伤。(干员信物)信赖相关5凛冬的阅读书目中,《嫌疑人伊里奇之死》捏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弗里德里希的战争论纲》则包含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就是那个恩格斯)、沃尔霍夫餐歌/1942年沃尔霍夫战役和十月革命三个梗;与印象相反,干员凛冬并未显示出任何疏于阅读的倾向,她颇为广泛的阅读类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有重新调查现代女性中学生群体中的流行事物的必要。(信赖相关5)凛冬的作战3和作战4两句语音也是有根据的。
力量与荣耀!(作战中3)
胜利与死亡!(作战中4)
通过向俄语系的朋友询问得知,这两句台词的俄语分别是Сила и честь.和Победа или смерть.。这两句话在俄罗斯是打群架的口号固定句式,打架之前都得吼出来。不过可能大家更熟悉的是它们的空耳:“吃我一剑”和“华夏第一剑”......此外,凛冬手中的武器是破冰斧(这种造型在国内并不是特别常见,更多人熟知的可能是登山用的破冰镐),符合其出身地点乌萨斯的设定。(内容摘抄于《明日方舟》乌萨斯原型介绍 、乌萨斯成员考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