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永定河水患及安次移民(转载,侵删)

本文转载自廊坊日报2022年8月4日,9日,16日 B1版文章,作者:刘化田
永定河,古称治水、桑干河、卢沟、浑河、无定河等,是海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水系。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于天津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因此,部分由北运河入海河,大部分经永定新河在北塘镇入渤海。

安次区位于永定河下游,历史上,洪水灾害贯穿始终。明清时期,每逢水灾,官方的态度就是倡导灾民自行搬迁。到清朝康乾年间,曾安置灾后移民。晚清至民国年间,朝廷实力下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永定河进行综合治理,河岸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得到妥善安置。

安次历史久远,西汉初年置县,县城治所在今廊坊市区西侧的古县村,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朝以前,古永定河流经今北京城区经萧太后河、凉水河入北运河,对当年安次县影响较小。唐朝以后,永定河自卢沟桥以下分为两支:东南支走向未变,南支开始沿凤河流动,其后逐渐西摆,曾流经小清河至白沟一线,从此南支即成主流。受永定河左右摇摆的影响,到了唐朝,安次县城治所的古县四周围夯土修筑的土城墙,因为长期遭受河水侵蚀,这所历经八百多年的安次县城被迫迁徙。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安次县城治所从古县村南迁到50华里的石梁城。县城迁到石梁城以后,由于受永定河南支的影响,这座刚刚建好的安次县城仅存留十几年的时间,又不得不北迁到境内的常道城(今北常道村)。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安次县城治所的常道城又因为受到永定河支流和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水道的影响,县城又迁到耿就桥(今旧州村)。
五代十国(936年),安次沦为辽地,曾一度改县为城,安次县城曾迁到崧城(今稽察王村)。
元朝中统元年(1260年),安次县治所又从崧城迁回到旧州。安次县改名东安县。公元1261年升为东安州(不领县)。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永定河水患,东安州州址又从旧州南迁50华里的常伯乡张李店(今仇庄光荣村)。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东安州降为东安县。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东安县复名安次县。
建国初期的1950年,安次老县城由于受永定河长期水侵和积淤的原因,县城四周比县城内平均高出8米,治所内形成一个很大的盆底坑。如遇洪水县城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为了保证机关正常工作,安次县政府决定把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朝代共581年的老安次县城迁到当年的廊坊镇内(今廊坊市区)。


二、移民,域内人口大流动
安次自汉朝建县曾多次受到水患的侵扰,百姓生存艰难。据《康熙东安志》记载:汉桓帝永康元年,境内大水,赐溺水者二千。
唐朝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易水溢高丈余,苗稼荡尽。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大水,安次流民入塞者4万口。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境内大水,遣李崇炬将军治之。
自元朝在北京建都以后,永定河南支在境域内活动频繁。又据《康熙东安县志》记载:元朝,延佑七年(1092年),浑河在落垡决堤。大定二年(1162年)七月水灾,泰定二年(1325年)七月水,平地水深数尺。境内平地水深如湖。仅在元朝,域内发生较大的水灾10次之多。
永定河连年水患,境内中南部大部分村庄的百姓,被迫离乡背井,迁居外地求生存。受永定河水患影响,域内地广人稀,大面积过水土地长期荒芜,无人耕种。
明朝初年,为了充实京畿重地,恢复农耕,境内接纳了来自山西洪洞、山东即墨,浙江金华等地的大批移民,在域内建村、立户定居。据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统计,全县共有278个明朝迁徙过来的移民聚居点,后来逐渐形成村落,占当年全县村庄的三分之二。明朝,朝廷虽然采取各种手段治理永定河水患,但效果甚微。据县志记载,永定河在境内曾发生较大水患27次。其中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浑河决口,是年儿童多为独生。正德九年(1514年)境内道路行舟。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大水分派于东安(安次)至左奕、朱村、马子庄、调河头一带村庄。明万历二年(1574)年,浑河冲决,水灾漂没人畜,知县洪一谟号泣救济。万历十一年(1583年)夏,浑河决口。万历十五年(1587年)浑河在马子庄、骆驼湾决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浑河主河道移至本县,水溢县城西门。明天启六年(1626年)浑河水入县城,房舍淹没,民众架巢为屋,苗禾尽失…… 这一时期每逢水灾,朝廷无力顾及,境内百姓只能各自投亲靠友移居各地。
清朝康熙年间曾对永定河进行六次筑堤,调整河流下口,河道在境内调河头一带曾多年摆动,每逢洪水域内方圆几十里的村庄一片汪洋。雍正,乾隆年间为了控制永定河水南泛北侵,在境域修建筑了南、北遥堤,从而形成了以永定河中泓和北泓两大区域之间方园40里,涉及近百个村庄的永定河老泛区。因为永定河没有固定河道,境内位于下游,地势低洼,紧邻淀泊,每逢上游发大水,河水在老泛区几十里之内任意漫流,起到匀水散沙的防洪作用。清朝康、乾年间,泛区内的百姓为了延续生存环境,他们在各自居住村庄四周筑起了各种土围埝,随着洪水的侵蚀,各村的土围埝逐年增高。同时增加了境内泛区的御洪能力,也影响到了正常的行洪,导致泛区下游流水不畅逐渐积淤。


北遥堤,南遥堤在距此40里的东沽港附近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任吏部尚书舒德赫、直隶总督方观承联名奏请皇帝,对境内泛区内的马家口、王家园、武家庄、朱家庄、冯场、东沽港、宋流口、外澜城、郭家场等14个村庄1627户的百姓进行迁移,共涉及土、瓦房近万间。
乾隆十八年(1753年)颁布内阁遵旨议奏《堤内禁止民居事》中明确指出:“河堤埝内为河身重地,不应今民居住。朕此次巡视,见居民村仍有占河身者,或因其中积成高阜之处所,可阻河水涨,若将来增益,于经流有碍,不可不严限制。着总督方观承,务将现在堤内村民人等即确查实处,并令沿河州县会同河览一同查清,严加治罪。对下口南埝河内村庄,务遵圣训劝谕迁移…… 其愿迁之村民即给房价…… 对外来居住建房者勒令拆迁毁掉……”这是清朝为了永定河顺畅行洪,对泛洪进行的大规模移民。
是年,为了落实朝廷颁布的移民法令,直隶总督兼总河道方观承在永定河堤竖立了《禁河身内居民添盖房屋碑》,其内容严令河身内村庄的居民在原址造房屋居住。其中北埝头至范瓮口一带的北埝村庄,东安境属:淘河201户,瓦土房1783向。于家堤118户,瓦、土、草房428间,葛渔城656户,瓦土房4164间。自范家口至凤河堤北埝村庄:门家庄6户,草房13间,郑家楼31户,草房90间。
同时还严格规定:永定河流经的南泓、中泓、北泓泛区内的村庄不准筑埝打堤,任其河水漫流。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仅清朝永定河在境内决口近50次。因大雨下流下游排水不畅引起的水涝总计20多次。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永定河在固安县梁各庄决口改道,原南北遥堤之间的永定河老泛区淤废,在境内又形成了永定河北护路堤至原北遥堤之间的永定河新泛区。据1995年统计:新泛区涉及安次境内白家务、旧州、杨税务、仇庄、大王务、调河头、码头、东安庄、落垡10个乡镇、114个行政村、人口7. 2万、耕地16万亩。

1949年夏,境内大雨、水灾。受灾面积74万亩,其中50万亩绝收,灾民15万,倒房2万间,灾情为数年未有。同年6月,域内四区平地水深2尺。
1949年秋,据安次县政府统计,全县开挖泄水口11处,排水腾地6亩,堵筑永定河险工决口处36处,沿河堤的村庄修筑7处,共110华里的护埝。

1950年,历经明、清、民国共计581年的老安次县(光荣村)城,由于受永定河长期侵蚀和泥沙积淤的影响,县城外平均高于城内近8米,为防止洪水淹没县城,安次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县直属各机关单位、家属全体北迁到廊坊镇办公。随着县直单位的迁移,老县城内的较大的商铺、作坊、小手工业、饮食、服务等相关人员也先后迁移到廊坊、葛渔城、东沽港、得胜口等大村镇兴商立业。据不完全统计,仅1950年从老县城内就有近3000人迁到各地定居。

1950年3月至4月,安次县委、县政府动用1.4万民工,完成了永定河新泛区分流工程,共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筑新堤1400丈,抢救灾民2万人。
4月至5月,由华北水利工程局和安次县政府联合开展龙河右堤修复工程共26公里,用工12.6万个,完成土方44万立方米。
6月,安次县成立防汛指挥部,下设宣传、工程、总务等机构。
是月,安次县组织6500名民工修筑40公里的永定河北护路堤。
同年8月6日,永定河在境内北王力堤段决口,洪水泻入白家务东南的30个村庄,政府组织近万人临时移民。县政府分别在万庄、廊坊设立收容所,收容受灾难民,并调拨5000公斤粮食救济。

1950年10月,安次遇到严重水灾。全县415个村庄,其中330个村受灾,重灾村110个,受灾19.4万人,淹地76万亩,倒房3万间,全县2万人移民。
1951年5月,为消防水患,保护京津铁路安全,安次县1.4万民工,修筑从县内石各庄至落垡10公里的永定河北护路堤,共完成土方78万方。
1952年8月底,安次县内永定河水灾、沥涝。全县积水面积95万亩,经过全民排涝,有56万亩作物脱水。
1952年12月,安次县群众在蔡营村北扒堤放水浇麦,由于防堵不及时导致形成水灾。周边24个村进水,6万亩土地被淹,县政府组织投亲靠友移民。同年11月,永定河小北尹村土堤决口,又使12个村进水,县政府组织受灾村百姓移民,以确保移民安全过冬。1953年8月,永定河水猛涨,高达900流量。9月3日,北寺垡小埝出现险工。
是月,龙河下游落垡村西北小埝决口,淹地3000亩。
1953年9月3日,永定河泛区安次县三区59个村代表联名上书北京,要求上级拨款接筑北小埝。省人民政府指示要抓紧解决,并采取措施帮助灾民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1954年境内大雨,永定河泛滥成灾。全县59万亩粮田绝收,40万亩减产,受灾面积占总耕地的90%。全县290个村进水,水毁房屋1.7万间,死亡18人。重灾区积水4至5天。117个村庄受灾,涉及2.4万户11万人。境内的灰城、小益屯、南崔庄、辛庄、东栗庄、庄户等7个村移出原址重建村落。水灾发生后。安次县成立移民委员会,统一指挥安排受灾村庄移民,以及抗灾自救,恢复生产、多种经营、重建家园等工作。
同年6月3日,为了避免洪水给百姓造成灾后的巨大损失,安次县政府做出决定:老县城周边蔡营、高家务、宋王务、北门外、茨平等9个村的百姓进行移民安置。
是年,为了防止永定河水淹安次老县城,县政府提前安排居住在县城内的群众,分别集中统一移民安排到境内永定河护路大堤以北独立建村,分别是:大王务一村、大王务二村、大王务四村、前进村、东张务村的和平街。其余散户投亲靠友迁移出老县城。1956年7月永定河洪水将老县城淤平。
1954年10月22日晚,安次老县城北套城外6户17人私自去城内居住地找东西,在渡河时船只沉没造成9人死亡。
同年8月7日,永定河在大兴县麻各庄决口,县内的万庄、廊坊、普照营等乡的235个村受灾,大水淹没京山铁路落垡铁路桥。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移民救灾。
1955年8月30日,从8月中旬至月底,全县连降大雨,雨量410毫米,淹地70万亩,倒房3000户,共1.5万间。全县重灾村52个,轻灾村135个。
同年10月5日,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27万人,受灾土地58万亩。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至1956年,安次县共分三期进行大规模的新泛区水灾移民。
2020年3月,为配合永定河全线通水,按照1967年海河流域防洪工作会议精神,为避免永定河通水后给河身内的部分村庄造成损失,上级决定:境内涉及永定河道内的西张务、朱村、三家村、左奕、桃园、窑上共6个村整体移民搬迁。
另据资料统计:安次自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因为永定河水患而消失、合并、更名的村庄近50个。境内村庄名称与永定河有关的如:调河头、码头、祁坨、孙坨、老堤头、东沽港、郎二堼、宋流口、淘河、黄堤、蛤喇港、川心河、于家堤、九家堡、响口、骆驼湾等共30多个。


三、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亲临实地查水患
安次位于永定河下游,紧邻洼淀,因为没有固定河道,每逢大雨或上游发水,境内首当其冲。新中国成立前每遇水灾,朝廷都给相应的救济和抚恤。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0年,曾14次因为永定河水患到境内巡视治理河道,关注灾后百姓的生产生活。据《康熙东安志》记载:
康熙六年(1667年)境内大水,知县主业隆上书朝廷请求为灾民、移民减租。是年冬十月,康熙帝首次来东安,驻跸乡村大刘庄,并恩赐免去县内田租税三分之一。
康熙八年(1669年)春二月巡幸东安。因为上年入冬前水进县城,皇帝圣驾至县城北门,又折南驻跸东尤庄,过问移民疾苦,减负境内赋税,并追加抚银。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回銮,驻跸县城内。次日到城西村落巡视,见到治理后的永定河两岸粮丰物阜。他设宴招待乡绅,同时倡导兴办乡学,并御笔写下“办义学”的匾额,下旨每年从国库中拨银1000两,用于在境内乡村开设私塾、义学、书院。当年康熙皇帝巡视的那个移民小村落,从此定名为“义学庄”,延续至今。
乾隆年间,境内南部的几十个村庄形成永定河泛区。部分村庄为抵御洪水的侵袭,百姓都把自己的房基加高,并在村四周修筑围埝。从而导致每逢洪水,泛区内行洪受阻,下游逐渐淤堵。为解决这一难题,朝廷下旨对部分村庄进行移民。为了稳定新移民到外处居住,朝廷对迁移的百姓房屋及时按房定价,并及时发放。每间瓦房折银六两,土房三两,当年共付银1450两。对其迁出户在旧河身外丈拨给房基地,此项支出从司库银中发给移民建房的百姓手中,并要求早获安民。对于因水灾移民户中庄稼半收或绝收者,分别对田赋租税按半免、全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奏准:永清、东安两县守堤民共3810户,今将淤地所在村庄就地拨给,每户均6至8亩。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入伏以后,永定河全线水势增长,以致水漫堤岸成灾,漫水经过境内,部分村庄房舍淹没,百姓四处逃荒。为解决流(移)民的生活,朝廷下旨:即行迅速查明,其有急应抚恤,毋使小民有所失。
清嘉庆二年(1797年),永定河漫水下游,境内过水村庄禾田被淹。朝廷命官员勘查,对坍塌房屋无居所的移出难民,照例给予拨银修复。
自清朝道光皇帝以后,朝廷财力出现拮据,每年用于治河救抚灾民的款项逐渐减少,并形成了恶性循环,永定河泛滥成灾对境内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期间每遇水灾,居住在永定河老泛区的百姓,纷纷移到南、北堤外生活。

四、民国时期,民间救助力量大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更无财力治理河道。面对永定河连年泛滥成灾,得胜口村的马钟琇组织乡绅自愿出资,救抚受灾村庄的移民。
民国六年,民国十三年,河流决口,褚河港(原为安次县管辖)一带十几个村庄受灾严重。马钟琇、胞弟马钟璞自出资金,带领乡亲上堤抢险赈灾。并坚持1年的时间开设粥厂,提供籽种、农具,帮助乡邻渡过难关。水灾过后几十个村庄的灾民联名以“救灾恤邻”的匾额赠与马氏家族。

同时在民国年间,境内石桥村寓居在北平的张恩祐,组织良乡、涿州、大兴、固安、永清、东安(安次)、武清、霸县永定河平原段8个县的乡绅联合治河、抚恤灾民,并著有《永定河疏治研究》一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安次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境内乡绅大户纷纷移居到京津两大城市。1939年夏,大雨。永定河在固安县梁各庄决口,河水一直东泻,导致永定河改道形成新泛区。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老泛区淤塞,不能行洪。水灾发生后,安次县新泛区内近百个村庄进水,禾稼绝收,百姓被迫移离故土。此时,以得胜村马钟琇、葛渔城郭鸿群、灰城村马子刚、小茨乡村崔传礼、大伍龙村刘体仁等安次籍在北平、天津寓居的乡绅以“安次同乡会”的名义捐款救灾,抚恤乡邻。

1939年永定河在梁各庄,眼兆屯村改道
1949年9月18日,中共安次县委为解决移民种麦籽种困难,向国家借贷麦种15万公斤。县内乡绅捐款40万元(旧币),粮食1.5万公斤,救济县内移民。

五、安次县城整体搬迁,成为今天廊坊市区的班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因为历经581年安次老县城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同年,安次县决定把机关单位迁移到廊坊镇(现廊坊市区)内办公。同时对从老县城移出的商铺、商号、作坊、小手工业者进行安置。
1953年2月24日,安次县在得胜口召开移民安置生产代表会,到会移民代表90人,安置村代表253人。
1953年12月7日,安次县移民委员会在大王务召开移民代表会议,就灾民安置进行部署。
1953年12月27日,自上年成立移民委员会至此,全县安置灾民3700户1.6万人。为灾民征地2.7万亩,用款50亿元(旧币,下同),征购房基地1100亩,用款3.5亿元,发放灾民建房款32亿元。
1954年5月9日,安次县疏浚龙河减河工程,第一段从付各庄至冯家务。第二段由北田庄至落垡铁路桥,共30.5公里,用工8000人。
1954年6月3日,为保障安次县境内永定河泛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安排泛区移民。
1954年6月3日至14日,安次县召开受灾村和非受灾村群众代表大会,总结前段移民工作。被安置的37个村街以及40名移民专职干部共86名村代表参加。
1954年8月,全县共安置泛区灾民3700户1.6万人。发放征购土地以及建房、救灾款114亿元(旧币),为灾民建房7876间。救济孤、寡、残疾、军属、烈属因水灾、病死等贫困户合计5118户。
1954年12月30日,增加救济因水灾移民共1350户5400人。为灾民征购土地2000亩。用款4.9亿元(旧币),为灾民建房3000间,发放救灾款1.2亿元(旧币)。
1954年,全县共发放救灾款4.8亿元(旧币),救济3505户1.4万人。发放寒衣款1.8亿元(旧币),帮助建房7876间,发放贫、军烈属,孤、老、病残5118户1.6万人。
1955年8月20日,为解决城关镇8个移民村的安置工作,安次县移民委员会召开移民安置村和被安置村联席会。
据统计:自1950年至1956年,安次全县共分三期,将永定河新泛区的54个村庄2.2万移民集中安排在北遥堤以南,永定河护路大堤以北的村庄。合计为移民征用耕地2.7万亩。安排建立永久性房基地1200亩,折合3.4亿元(旧币)。共发放给移民户救灾款90亿元(旧币)。
自1954年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境内一直未发生大水灾。
2020年,永定河全流域试行通水期间,涉及境内杨税务乡永定河主河道内的朱村、西张务、三家村、左奕、窑上、桃园6个村,安次区进行整体移民搬迁。
2023年7月31日,受台风杜苏苪影响,永定河上游暴雨,洪水即将再次进入永定河泛区


截至目前,仍在洪水演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