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自我的高分纪录片】《家常便饭满真情》
围棋有执黑执白,做人有执死执生。
“执生”犹摄生,谓保护自身。
老子《道德经》:“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
嵇康《宅无吉凶摄生论》:“是以善执生者,见性命之所宜,知祸福之所来。”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全片以传统中国家庭不擅沟通为背景,聚焦父母子女在各自奔波的生活里,展现那些暗暗流动的温情。
笔者想单拿第三集《执生》讲讲这部纪录片,因为笔者也是一名“老广”,只不过不是广府粤语区的人,但耳濡目染,也懂些粤语白话。
本期以“执生”为主题,执生在粤语白话中读作zap(阴入声)sang(阴平声)。
在“老广”语境中是靠自我能力满足生存与发展之意,例“唔使阿吱阿咗嘞,自己执生啦!”(不必陈述那么多理由了,自己考虑怎么生存吧),也是为生计努力奔波打拼的意思。
主人公“记录生活的蛋黄派”及其父母因为彼此都忙于生计,虽然同住一屋檐却忽略了亲情的表达。

这次以招待客人“贤宝宝Baby”来家吃饭为契机,打破家里固有的相处模式,将所有人聚集到一起,给家庭亲子情感带来生机。
蛋黄派全家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忙碌。蛋黄派为了保持视频更新,不敢给自己放假休息,白天一直忙于工作。
而父母在批发市场做蔬菜生意,晚上7点多正是市场最忙的时候,忙完回家就已经到了凌晨五点,一家人一齐在家的场景就是蛋黄派工作结束睡觉的时候,因为这时父母才回家、而蛋黄派工作中父母却在睡觉休息。
不同的生活节奏让父母和蛋黄派失去了交集,全家人虽然住在一起,但是只有过年这一天才能一起吃一顿饭。

客人贤宝宝的到来,让蛋黄派家里终于出现有别于以往冷冷清清的生活气息。
蛋黄派和贤宝宝年龄相仿,两人的相处说说笑笑洋溢着青春活泼,贤宝宝带着礼物到家,爸妈迎接、泡茶,寒暄,蛋黄派介绍自己的工作间给贤宝宝看,好朋友之间分享工作心得,聊彼此的创作历程。
而在迎接贤宝宝的饭桌上,蛋黄派终于和父母完全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这让他们家的沟通状态迎来生机。
父母和蛋黄派之间的对话也从之前功能性的日常对话,变得更有温度和温馨。这是今年过完年以来,蛋黄派家第一次好好一起吃一顿饭,而贤宝宝像一个粘合剂,将平时疏离的三个人,牢牢粘在一起。



而经过这几天的相处,蛋黄派也体会到亲人沟通的重要,决定好好跟父亲来一场对谈,聊聊彼此心中的想法。
通过这一场团聚的温馨饭局和走心相处,重新打开了家人间的亲情沟通桥梁,传递出温暖向上的动人情怀
在《执生》一集中,UP主“蛋黄派”决定月底搬出去住,父亲理解他的决定,只是嘱咐他不要老吃外卖,最好自己做饭吃。
“中国式父子”的相处模式大多是无声的,很多时候父子间好像隔着一层冰,缺乏沟通导致不少误会的发生。
当“蛋黄派”和父亲像朋友一样坐下来聊天,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综艺效果,简单的几句话却勾勒出了父亲埋藏在心底的爱,或许这就是《去你家吃饭好吗》给我们带来的共情。
缓慢叙事”描摹人生百态,在别人的故事中观照自己的人生
不同于当下颇为流行的快节奏的网络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采用的是反潮流的“缓慢叙事”。

慢条斯理的叙事风格,让该纪录片具有是枝裕和电影的质感,人生的种种面相也因此清晰可感。
从《家人是你永远的后盾》一集中,我们能从离别时父亲的泪水中,感受到父亲作为后盾的隐忍和坚持;从《归乡仍是少年》一集中,我们能感受到奶奶对亲情的“拧巴”——不希望耽误孩子的工作,又无法抑制自己的想念;从《执生》一集中,我们看到了父子间无言但又沉重的爱……
《去你家吃饭好吗》通过缓缓地向观众讲述人生百态,让观众感同身受,并在别人的故事中观照自己的人生。

当下的生活节奏太过匆匆,我们似乎对不少事物都失去了耐心。而亲情的培养,乃至所有感情关系的成立,需要的恰恰是耐心。
本片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对生活环境的诗意呈现,以及缓缓流动的时间感,都是对“快餐时代”的某种纠正,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快速的生活节奏对亲情的冲刷。
寒江上飞过鸟群,夕阳下芦苇飘荡,老工业区肃穆凝重……

这些极具风格,又不失质朴的画面,让被“内卷”扰乱心智的都市人骤然平静,也许这是一种治愈,观众会在这些画面中寻找到一种实在的、接地气的生活动力。
《去你家吃饭好吗》作为哔哩哔哩出品的纪录片,“网生代”观众是其明确的受众定位。面对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不少纪录片不惜在选题上求新求奇。

该片没有盲目跟风,反而引领观众回归日常,让观众在家常便饭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其诚挚的叙事也最终赢得了观众。
不管时代如何变,观众对好作品的需求总是不变的。
只有专注内容本身,了解观众的情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或许是《去你家吃饭好吗》给业界与生活的启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