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公开课】02先秦文学 | 中国文学史

【先秦文学】
一、非纯文学部分:
1. 神话
主要作品:
《山海经》《庄子》《楚辞(非纯文学部分)》《淮南子》《穆天子传》《列子》
定义:
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是他们的愿望和表达。(神话的基本要素是要有信仰的存在。)
神话的文学意义在于:
1) 神話,是孕育自非逻辑性之思维运作和感性之想象力互动的心灵的结晶,它“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它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当神話以特有的方式来感知世界时,神话与诗就像血脉互通的孪生子,卡西勒(E. Cassirer)說,一涉及神话,“我们首先得到的印象就是它与诗歌的近亲关系,......“神话创作的心灵是原型;而诗人的心灵......在本质上仍然是神话时代的心灵。”所以,神话思维可成为诗性思维。
eg. 神话说,太阳里面住着三足乌。荣格(研究集体潜意识的心理学家)在和盯着太阳看的精神病患对话时,听到他说太阳里面有只尾巴。
2)当神话脱离用以解释宇宙自然的原始状态时,将更加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与矛盾冲突,由此,神具有丰富的人性而人格化,即成神话文学。
3) 神话成为后代创作的文学素材。
分类: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地-死后骨骼变成山,牙齿变成石头,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肌肉变成土壤,血液变成河流,头发变成星星,皮肤表层的汗毛变成树木,虱子变成人类。——西方称之为尸化神)
2)自然神话
(《山海经》讲烛龙-地底下有烛龙,睡着就陷入黑暗,醒来发出火光,变成白日)
3)战争神话
4)感生神话
(商周始祖的诞生-商朝始祖契出生于母亲吞玄卵,周朝始祖后稷姬弃出生于母亲踩巨足)
5)变形神话
(夸父的手杖变成邓林/桃林)
(古人创作神话是面对死亡进行精神的努力)
6)推原神话
中西神话对比:
1)变形逻辑:from 日本学者
向心性-中国神话,以人类为中心,动植物经过修炼化而为人;
离心性-西方神话,人变成各种动植物,eg. 宙斯变成天鹅,达芙妮变成月桂树
2)神话人格化:from 浦安迪
中国:非叙述性
西方:叙述性。
3)神话的发展:from浦安迪
中国:神话-历史叙述文-明清奇书文体(非口耳相传,由文人高度雅化创作的作品)
西方:epic-romance-novel
补充: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48,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49,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