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同情
还在弥散的疫情,还在找寻失落的飞机,很多人这两天都被网上和身边各式各样的悲情信息影响、感染着。突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大致是说为什么我们对远方的苦难报以极大的关注和同情,那是因为我们不愿承担近处的责任。换个通俗点的讲法,可能是我们把对眼前周遭生活里的泛滥情绪转移到远方的事物中去了,在对远方苦难的同情中释放了自己的压力,这和媒体的有一个功能蛮相似,就是作为社会的“舒压阀”,人们的情绪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这个出口可能是短视频、电视剧、微博、游戏等等。当人们把注意力的焦点放置于这些事物中时,个人的负面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纾解。
因为授课老师生病而推迟开课的危机传播在今晚终于上了第一堂课,也是我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门课,听到下课铃的那刻甚至有点感动。在杭州入春下着雨,还有几分春寒料峭的夜晚,和同学们肩并肩撑着伞走回寝室的时候,会觉得好幸运,好幸福,还有课上,还有同学相伴。课上老师引用到了这个飞机失事的案例,说到抑制谣言的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天然的矛盾,就是人们迫切得到真相的愿望与真相的确认需要经过漫长的调查之间的矛盾,谣言便在这之中产生了。
其实,每次突发事件不仅是对地方政府、事件相关处置方的考验,也是对媒体的一场考验,如何报道灾难事件越来越成为媒体人的必修课。我想,最关键的是在不停追问真相和追寻事实的过程中安抚人们受到冲击的心,不仅仅是遇难者的家属,还有广大为之祈祷的网民们。无数陌生人燃起的烛光和虔诚的祈祷并不是毫无作用甚至是被某些人嘲讽的“自我感动”,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深刻共情,我们才是高级动物,不是吗?
我们会因为这一场意外而潸然泪下,会想起给父母打个电话报声平安,会警醒甚至是反思自己过去生活里的抱怨,在生死面前都显得都那么地微不足道;会有对遇难者抱有最天真也最真切地祈祷,祈祷他们迫降于另一个平行时空,安全着陆;会关注支援前线救援者的安危,因为我们不希望再多一个人受伤;会对曾经自己的安全落地经历心怀感恩;会普及空乘人员的工作,告诉大家中国航空保持的最安全飞行记录有多不容易;甚至,会在某个瞬间对很多过往释然了......这些汹涌澎湃的情感都需要被表达被抚慰,我们渴求真相,我们也急需共鸣。所以,在一些平台上的发言都尽量平和、善意地去看待吧。如果说在灾难过去之后,人们除了提高防范和安全意识,以及心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伤痕之外还能有什么影响,大概就是又一次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生命的短暂易逝,但也会让我们更团结,至少是和周边的人,会看开一些事,对生活更心怀感恩。因为,平安健康地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突然想到了《小王子》的作家也消失于某次意外的空难,虽然最后证实飞机落入了大海,但人们更愿意相信他和小王子一起去了某个星球,欣赏那里的日落了。
——写于被开题答辩弄得有些焦虑但此刻很平静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