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教育
有很多同学、同事的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了。恭喜他们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
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对自己过去的遗憾,转换成教育焦虑,无时无刻不寄宿在家长们的心坎里。也终于在我的朋友圈,看到了补习班,兴趣班、监督课业的动态。今日有暇,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高考是很多人经历过的第一次人生大考,也是切实的能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而高考背后的素质教育,却有很多人吐槽。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美国日益强大和一些所谓的亲美“公知”的大肆宣扬,崇洋媚外盛行一时,刮出了一股子怪风,认为美国的教育才是素质的,而中国的是应试的。殊不知,很多美国人要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四则运算,甚至有些人在今天还相信地球是方的。赵老师说的好:“忽忽悠悠就瘸了”。
中国的素质教育考察的是什么?理解、运用、坚持。
(1)理解:对规则(教育大纲考点)的解读
(2)运用:培养灵活的运用技巧(尤以数学为甚,想不到就是解不出来)
(3)坚持:日复一日的在枯燥的训练中磨炼。
理解、运用靠的是天赋,坚持靠的是品格,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之所以很多公司用学历来做简历筛选,就是因为学历证明了一个人,经过了素质教育的洗练,获得了这三个基本素质。这些恰恰也是公司需要的。我们的教育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的基础素质过关的工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为什么,我们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有商机,花钱缓解焦虑,是最直接的方法。成功了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失败了则是“交智商税”。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几个误区。
认为努力就能有好成绩: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努力和努力衍生出来的坚持是很可贵的品格。但是没有天赋,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瓶颈。荀子的《劝学》是让有天赋的人,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心不专,荒废了天赋,不是让没有天赋的人一条道走到黑。过分的逼迫,反而会适得其反。
好的老师能让学生有好的成绩:你的孩子只是班级的一员,你希望孩子成绩好,别人也希望孩子成绩好。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努力程度不同,成绩自然不同。没有一个老师,能把所有孩子都交好。孔子弟子3000,其中贤者72。所谓的奥赛班、尖子班,只不过是将最优秀的师资和最有天赋的学生,组成强强组合而已(这对一届学生是不利的,但对升学率是有益的),这也是学校功利化的表现之一。老师能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实际的理解和运用还要靠学生的天赋。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和老师搞好关系对孩子肯定有好处,至少没害处:读明白上一条,这一条不需要解释太多。说一趣事,我初中的时候,当了三年物理课代表,后来毕业了,妈妈去学校,才发现物理老师是我小时候邻居。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用这种内卷的人际关系办事情,孩子迟早有样学样。
赢在起跑线:如果只需要努力就能成功,还要天赋做什么?在天赋面前,很多只靠努力的人只有绝望。很多高二突然开始成绩好的,就是这样的天赋者。985高二开始发力都不晚。很多所谓的准备,更多的是缓解家长的焦虑。孩子的兴趣,要从小就和他沟通,让他自己有一定的选择权,也要避免三天新鲜这种事。
监督孩子的课业:家长是很难监督孩子课业的,毕竟还要上班。专业的老师尚且不能教好每一个孩子,更何况不专业的家长。而且理科,特别是数学,基本也是监督不了的。通过某种方法或交换,比如游戏时间,心仪礼物,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解决的根本。自主学习一旦养成,受益终身。
还有很多不再细说,从理解、运用、坚持这三点看待素质教育,很多问题就容易分析了。
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是对孩子的陪伴,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价值观,乐观、自信的性格,良好的心态,让孩子觉得被尊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有自己的爱好。
谨祝,所有有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期能陪伴好他(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