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主动联系我,对我碎片化经历感到很impressed

本科:香港理工大学
专业:Biomedical Engineering
Paper: 一篇conference
GPA: 4.0/4.0
GRE: 335+3.5
录取学校 (Biomedical Engineering/Bioengineering):
UMich PhD;
UCLA MS leading to PhD;
University of Boston MS with half scholarship;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S with fellowship;
UCSD MS;
Yale MS;
JHU MSE;
Duke University MS;
Cornell MEng
现在想来,申请季真的过得很辛苦。离开熟悉的环境去费村交换,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遇到了变故,在上课去实验室之余没日没夜地研究学校和教授,每天在对未来的期待、对失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无力中切换、彷徨,因为焦虑导致每天很晚才睡觉、疯狂长胖。
但是转念一想,这一个学期也是很幸福的,我在世毕盟的咨询师的mentor(Stanford博士)的指导让我不那么迷茫,三个professor对我大力支持不厌其烦地给我交了19封推荐信,同专业同学的陪伴、和妈妈隔着十二三个小时时差的越洋电话、和在美国另一头的好基友的吐槽,都让我觉得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孤独。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是在为了一个一直强烈渴望的东西在做最后的努力,也真的静下心来用大块时间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做research想去做哪个方向。
这篇总结,算是给自己这四年的一个交待,也希望能给想申请美国graduate school的学弟学妹一点启发。祝大家可以追梦顺利,毕竟如果没有理想,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总体规划
到了大四要毕业要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跟我感慨提前规划真的太重要了。那些毕业后有很好出路的学长学姐,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厉害多少,而是因为他们几年前心里就有大概的规划,所以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如果毕业之后想去industry,就疯狂找实习;如果想在academia再待几年,进实验室准没错。我因为在上大学之前就决定要去美国读PhD, 所以从大一开始就很努力地维持自己的GPA,大二就开始搞托福GRE,抓住一切科研机会(虽然香港给本科生的科研机会和水准和美本差了好几个档次)。而之后事实证明,这些从大一就开始的努力到了申请的时候真的会一点一点回报给你。
三围
申请master三围是硬道理,我感觉GPA>GRE>托福,有的学校甚至GPA决定一切,所以多花点心思在GPA上是性价比最高的。申请博士的话就比较玄学了,三围再高也不能保证你被录取,但是如果高是绝对有好处的。UMich的committee chair一上来就跟我说,你的成绩我们非常满意,学习你是没问题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谈谈你的project。三围高不是充分条件,但是是别人想和你聊的基础(当然有些大神research巨牛,那他们三围稍微低点也无所谓)。
科研和暑研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就是抓住一切做research project的机会,疯狂搞事情。Biomedical Engineering是一个有非常多方向的专业,甚至每个方向之间没什么联系,需要的skillset截然不同。我相信别的学科也是差不多是这个情况。虽然现在市场更加开放多元,读了graduate school甚至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换领域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可以在本科就找到自己真正有激情的方向,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可以节省几年时间,也可以更早地投身于自己喜欢的领域。在本科的时候进行最大程度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光听lecture不够,尽量多选择需要做project的课(自己做了才知道感不感兴趣),最好是去深入了解几个不同方向的research(当然前提是自己有些兴趣的)。在我的home university, 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我在做osteoarthritis、bioimaging、point-of-care nanoprobe和ion channel的组都有待过(每个组involvement程度不一样)。
暑研我做的是cell mechanics,在宾大交换我做了knee joint和immunology的东西。从表面上看,我的科研经历非常丰富,写在CV上非常拉风。但是因为涉足领域太多,经历太碎片化,必定每个都不会特别深入,可以量化的成果只有一篇很水的conference。所以最开始准备申请PhD的时候,我是很卑微的。但是按着mentor学姐的指导,我从每一段经历中找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可以体现自己思考的地方,才渐渐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
其实招生官并不会期待本科生会做得特别深入(当然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领域,又有做得深入的机会是最好的),他们更希望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成长和思考,我们要展示在PS里的是这些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在探索不同领域的时候,会学会很多不同方面的technique(图像处理生物实验技术之类的),这个对于以后读博或者就业一定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至少在宾大的McKay Lab, 拿到flow cytometer的license要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的training,但是我在宾大做另外一个project就天天在做flow cytometry,会这个技术在申请相关领域的时候肯定是加分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认识到什么是真正吸引自己的,这对于申请博士的同学至关重要,做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领域五六年真的是可以让人抑郁的。
如果research深入到有paper产出,绝对是极大的优势,但是这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能不能发paper和领域也有很大关系)。我的广撒网式碎片化经历也带给我一些优势。UMich的一个professor看了我的CV就对我很感兴趣(现在他已经正式成为我的老板),他说他对我有这么多经历感到非常impressed,因为很少有人可以这样。
暑研的话我非常感谢我当时的supervisor给我牵线,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个大牛人又特别好的教授的组,我也真的学到了很多。但是功利地说,去美国暑研是上选。去美国如果实验室不错教授又欣赏你,留下来概率很高(新加坡也是这样,但是我们想走出亚洲不是);就算留不下来教授在美国connection也多,可以帮你搭桥;就算不能推荐其他老师给你,他的推荐信也绝对比其他地方的老师分量重。
选校和套磁
申请master选校比较容易,看看综排专排这个项目是research还是就业导向就可以了,但是PhD既要考虑学校和program,更要考虑faculty。我之前看到有人说,如果你能列出来你的领域10个你想去的实验室,你就做好读博的准备了,我深以为然。我当时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浏览各个学校官网(学校根据排名筛出来),挨个看每个老师的lab website,遇到特别感兴趣的老师还会查更多关于他/她的信息。这个过程特别耗精力,但它是申请博士的重要一环,而且会让你知道现在cutting edge的research都在做些什么。在写PS的时候一定要把几个professor of interest写出来,并且写出原因。我选的professor的领域都是我有过经验的,基本是mechanobiology或者immunology,因为你没有经验就说自己感兴趣实在是太假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说一定要多探索。
套磁这个事也很玄学,有人套着了有人套不着,和老师来来回回发了几封邮件联系上了最后也不一定录取你。但是申请到心仪的PhD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我的观点是要尽一切可能去增大这个概率。我的套磁大部分没有回复(没有回复才是正常现象),有一些比较官方的回复,还有UIUC的一个citation很高的教授表现出对我明确的兴趣,套磁这个结果我也基本满意了。我觉得套磁是一定要做的,但是要摆正心态,不要有太高期待。
面试和后续
我主要申请PhD,但是考虑到PhD的不确定性,还申请了master保底。最后是master全录,就连BME大佬JHU都录了,还是有些小激动。Master交个申请就结束了,主要还是说一下PhD。
我和UIUC的那个教授一直保持联系,十二月中的时候我们Skype了一下。她强调了好几次自己有充足funding(可能UIUC research funding比较紧张吧,他们博士也比较容易只给半奖),让我三月份等结果,然而到现在UIUC没录我也没拒我。其实这个情况是可以再和教授继续联系跟进的,但是因为后来有了UMich(没错变心就是这么快),我也就没再联系了。
和UIUC教授聊的当天下午,UMich的一个教授主动联系了我,问我可不可以聊一下,看看合作的机会。神奇的是我根本还没来得及给他发套磁邮件,我只是在application里把他列为professor of interest。后来我才知道他在committee里,可以优先看到我的材料,权力也比较大。十二月末我和他Skype。虽然说这些学校一般都有rotation,但是有的教授会希望你直接就到他实验室,这样可以确实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但前提是双方都必须想清楚。所以转过年去,他安排我和他的几个学生Skype了两次。我觉得一方面他想让我多了解实验室情况,自己想清楚,另一方面应该也是他通过他学生进一步考察我。聊完之后我给他发邮件,说我非常喜欢他的实验室。然后他就安排了committee chair跟我面试,我感觉就是走一个官方程序。一般面试都会问问为什么读博,以后的规划,具体问一些之前做的project。这些问题都应该仔细准备一下,有些project时间久远可能有些遗忘,但是但凡保留了当时的资料,自己用心做过,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我是比较幸运的,在十二月份就和两位教授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让我在之后等结果的时候少了很多忐忑。究其原因,一个是我有一些老师比较欣赏的特质(每个老师欣赏的点可能不太一样),另一个是我的research experience和proposed field和他们的比较符合。
写在最后
现在回忆起我的申请季,我感觉我幼小的心灵收到了很多“伤害”。但正是这些“伤害”,让我更了解我想投身的这个领域,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应该早一点加入世毕盟,这样就会更早有个整体规划,早些知道去美国暑研的重要性,而且世毕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教程、资源。我是在大四快开始的时候才加入的世毕盟,这时候我的个人竞争力已经没有什么提升空间了。但是咨询师和mentor指导我向内挖掘自己,向外包装自己(美国人非常看重how you present yourself),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最后,祝大家都可以不留遗憾地奋斗过,被女神校眷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