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内村往事 #0~#4

// 正如本文集简介所说,这是一部乱七八糟的回忆录。
// 也就是最近突然想考古自己的过去。
// 我也不想按时间顺序或者什么特定的逻辑顺序来写,就想到哪写到哪了。
// 所以这个回忆录,大致会以一些具体的事物或者照片为主线,但总体来说是很碎片的。
// 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溯源。
// 我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开始讨论当年研究的物理问题了、

#0 坑内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以这个作为整个回忆录的开头自然是合理的。
“坑内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以下简称坑科院物理所),类似 “坑内中学”,是笔者与几个同学自称的组织。我们在外为人所知的身份,一般来说是物理竞赛生。
我的高中时代,作为竞赛生,在前两年投入大量精力学习物理。
客观地说,我现在相当确定这是值得的。
高中那点内容,我再花多少时间也不见得学得多好。(事实上,作为2020年的考生,因为那个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造成的意外,我的高考延后了一个月,结果状态比一个月前更烂了。反而是最需要时间积累的语文相对来说考得最好。)
但是学物理那是真快乐啊!
上面这张照片,摄于物竞专用的教室,实验楼407。这间教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二的大部分时间),是我们十余人的专用自习室。
至于天数为什么是 -1,那是因为照片是复赛结束出完成绩第二天拍的。
这也基本上是整个回忆录的一大主线,所以背后的许多故事,后面会慢慢讲。

#1 CERTIFICATE

没什么,这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证书。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个结果虽不能算意料之外,但也是失败了。
我学竞赛,绝不能说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至少,主要目的肯定是为了学物理。但是确实也是很希望能借助竞赛得到更好的升学机会,然后到更好的地方去学物理。
虽然刚结束坑科院物理所生活的那段时间,确实心境上觉得失去了什么,开始有点浮躁。
但是其实课内成绩还真没因为竞赛影响太多。刚回来三个月,刷到个理综段一。
虽然最后高考还是烂了,但至少当时这个坎并没有困扰我太多。

#2 我们的书塔

这张照片里的书,应该说是...我们坑科院物理所17级的最后几位成员在坑科院学习期间所用的书的...并集。左下角几本薄的是我们各个假期集中培训所用的讲义。
虽然这是个并集,但是每个人也都大致看过、学习过书塔里1/3的内容。大家或许可以略微感觉到我们当年投入物理的强度。
底下三本费曼讲义,还有梁昆淼的那本数理方法是我的。中间有几本科大的书,还有顶端的赵凯华,它们的两位主人都靠强基政策进了北大。
事实上,那几本费曼讲义还有数理方法至今在我身边。费曼先生的讲义对我的启发相当大,特别是电动力学的很多内容,都是跟他学的。

#3 程の封面

程稼夫先生的《高中物理奥赛教程 力学篇》封面图案。因为这个像小朋友看的科普书风格的封面图和内部生猛内容产生强烈反差而被《坑内村往事》收录。
程先生的书给我们很大帮助。高一大部分时间,我们教练都是让我们学范XX的黑白皮,直到高一暑假我们几位核心成员才开始接触程先生的书。
我们还是接触得晚了。范XX的黑白皮虽然广为入门者使用,却内容混乱而错漏百出,尤其未能引导读者跳出高中阶段并熟悉更高级系统的物理思维。(请原谅笔者这里的激烈措辞,但是笔者和几位同学都认为黑白皮确实不好用)
虽然程先生的书难度大,也许不那么适合初学,但是...怎么说呢,看了就知道,提升真的迅猛,而且是包括计算力到物理思维的全面提升。越早硬啃下来,越早飞升。
总而言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程书,那应该是“提壶灌顶”。嗯,我是故意打的这个提壶,这里面有一点微妙的区别,我也不好描述。

#4 化学不好的教练和化学不好的马尔克斯

这张照片来自我家里的旧书《百年孤独》,因为和我们的物竞教练异曲同工的化学错误而被《坑内村往事》收录。
简单来说,这张图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我们高一,徐教练给我们讲竞赛课,刚讲到电磁学。当时要讲法拉第电解定律,当时老师的原话是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1摩尔每升的氯化银溶液。...什么,氯化银不溶吗,那就溴化银!
很有意思。AgX(X=F,Cl,Br,I) 的溶解性递减,这我还是会的。
(大概是原子半径差距越大,形成的晶体晶格能越低越容易溶解吧)
(我也记不太清了,其实几年过来我也把化学忘了好多了)

// 坑内村往事的第一部分就先写这么多吧。
// 是第一次尝试这种风格。
// 第一部分还主要是关于物竞的内容。不过既然是坑内“村”往事,接下来当然还会有其他零零散散的小东西。
// 先这样吧,有空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