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其顿方阵质疑

2022-11-03 14:25 作者:汗水澡1  | 我要投稿

欧洲古代历史天空中,建立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那一颗明星。他所建立的横跨亚非欧的马其顿帝国,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


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保障才行。


马其顿帝国也一样,它除了有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骑兵军团之外,还有一支能征惯战所向无敌的步兵,而成就马其顿步兵威名的就是马其顿大方阵。这种大方阵据说由数以千计的士兵组成,他们一手持长枪一手拿盾牌,像是一座会移动的要塞般向敌军缓缓压去,将一路遇到的任何反抗都碾碎!


由于欧洲古代没有形成官史系统,有关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马其顿方阵都是私人记录的。这些记录对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军队的辉煌推崇备至,但是却没有留下有关马其顿方阵的详实记录,只是很笼统地说马其顿士兵使用长枪,可是有关这种马其顿长枪到底是何样式有多长,却并无明确的记载。



在这张流传甚广的所谓马其顿复原图中,马其顿士兵一个个都手持着这样的7米长枪!这个阵势看着确实非常震撼,密密麻麻的长枪如同密林一般!任何一支军队面对这么密集的长枪向自己缓缓推进,都会感到心底发寒!


疑窦丛生的马其顿方阵

但是,做为一个现代人,看到这些马其顿长枪手,码字的备感疑惑。


第一个疑惑就是:这些七米长的长枪得有多重呢?


根据文献宣称的,这种马其顿长枪是多次使用的长枪,不然一战下来断个几百上千支,多山少林的马其顿也实在是消耗不起。那么这种长达7米的长枪,必然得是实心硬木的枪杆,否则一枪戳到对方的盾牌上直接就折断了。


码字的称了称我家不到一米长的实心成人拇指粗细的木杆(码字的小时手贱捡回家的,以后除了当衣服叉子就是配合码字的屁股做竹笋炒肉片),它的重量竟然超过了一斤。马其顿长枪的实心硬木杆,它的粗细至少是我家那木杆的两倍多,那么重量至少也得是两倍多。


木头毕竟不是铁,不管这木头有多硬,长达七米的细木头在受到巨大的冲击后,还是会折断的。所以马其顿长枪的枪杆必须要进行固化处理,由于当时的硬化手段有限,最可能的硬化手段就是在枪杆上缠绕绳子,而这必然会进一步增加枪杆的重量。而且在枪杆的顶端还会有一个半斤左右的枪头,因此这种七米马其顿长枪的重量至少也得有20斤上下!



第二个疑惑随之产生,这枪能单手用吗?


后世类似马其顿这种长枪用法的是欧洲骑兵所使用的骑枪,它们一般也就2米多些。由于是骑马作战所以必须有一支手操纵战马,因此他们像马其顿士兵一样是单手持枪。可他们要想端平的话,往往都得借助盔甲特殊的装置协助才行。


而根据所谓的马其顿方阵复原图,这种七米长枪也是单手持握的,这显然超过了人类的生理极限。超过5斤的兵器都不是一般人类单手能持的兵器了,何况是这种20斤的长枪?


而且根据我们物理课上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力矩公式:M=F*L



我们知道要想象复原图中的马其顿士兵那样,手持着长枪距离枪尾端不到1米处将枪向斜上方平举,这需要的力量可不仅仅是20斤了,得有200斤的力气吧?


第三个疑惑接踵而来,这枪能单兵用吗?


这么长的长枪一个士兵别说单手了,就算是双手拿着枪的中间,他又能这样平举多久?


被敌人攻击时,或许马其顿士兵可以将枪的末端置于地面来帮自己省力,可要是主动攻击敌人的时候,端着这么重的长枪一个士兵能走多远?需要追击敌人的时候,马其顿士兵该怎么办?拿着这么长的枪能跑得动吗?


而且这么重的长枪打仗时一直端着,马其顿人都是耐力超凡的超人吗?



所以对于这种所谓的七米长枪,连现代西方影视剧的导演们也都不信,因此在拍摄亚历山大大帝的相关历史剧时,这种长枪被缩短到了图上5米以内的长度。不缩不行啊,不然现代材料制作的道具枪都会出现弯曲了。而用能保持笔挺的材料做七米长枪,群众演员们又拿不动了。


因此所谓马其顿军阵人手一支七米长枪,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超长的长枪究竟是怎么用在实战中的

其实这种超长的长枪的实际用法,我们东边的那个岛国在影视作品中,已经展示得很清楚了。



这种超长长枪,根本就不是拿来刺击的,而是砸击的!影视剧中因为是道具枪比较轻,所以有些群众演员也会使用刺击的动作,但是他们也不是平刺,而是斜上举起后在下落时刺击,借助长枪下落的势能增加刺击的威力。


再结合欧洲骑兵的骑枪用法就更明白了,欧洲的骑兵骑枪主要是用来冲阵的,虽然他们骑马时是平举,但是在攻击敌阵时是利用在马上的优势居高临下地撞击。因此欧洲骑枪和日本足轻使用的长竹枪,其实用法上是近似的,不过骑兵因为本来比步兵高又有马匹的冲力做辅助,所以就免除了下砸加速的动作直接撞上去了。


既然这种七米长枪单兵根本不可能使用,那么马其顿方阵中就没有这种长枪了吗?


可能还是有的,只是它不是单兵使用的。


有一个关于马其顿方阵的枪阵布置说法比较合理,马其顿方阵并不是人手一支长枪,而是只有三排长枪。前两排长枪都是单人手持的,第二排长枪比第一排长枪枪杆,刚好长出一个第一排和第二排的间距。从第二排身后再伸出第三排长枪,这样的三排长枪在水平面上呈现出上中下三层的布局。



由于第三排长枪的长度已经很长,超过了单人所能持平的限度,所以这支长枪枪杆应该是特别加长的,以便由两名甚至是三名士兵共同平举。所以如果是三名士兵平举的话,那么它的枪杆也许真的能达到7米,这样士兵举起时才比较省力。


一寸长一寸强,这种特殊的长枪阵在那个年代,欧陆中东各国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的破解它的方法。马其顿重视骑兵建设,很可能就是为了填补马其顿方阵转向缓慢的缺陷。当马其顿方阵需要转向时,这些骑兵高速机动到阵前,临时构起一道防线为它提供掩护。


然而马其顿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因此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享受到了骑兵红利成就了马其顿帝国。但是事物都是在变化的,马其顿方阵终究不能一招鲜吃遍天。


马其顿方阵的末日

罗马共和国逼迫迦太基签订城下之盟后,便将全部的精力转向了自己东边的对手马其顿王国。虽然闻名天下的马其顿方阵依旧犀利,但是这时的马其顿军队中骑兵数量已经大大下降,而罗马共和国却掌控了地中海最强的努米底亚骑兵。因此双方交战虽是互有胜败,但是罗马稳稳占了上风。



公元前168年,罗马执政官埃米利乌斯·鲍路斯率领罗马大军远征马其顿。这支远征军有步兵14000人、骑兵1200人。当罗马军队在希腊登陆后,希腊的盟军也加入了其中,这使得罗马远征军兵力达到了3万人左右。而马其顿在获悉罗马军队登陆的消息后,也集结起一支包含希腊盟军在内的3万多人的兵力前往迎击罗马军队。


很可能是由于马其顿方阵的特性,所以马其顿军队并没有主动攻击罗马军队,而是一路撤退到了彼得那(亚得里亚海东岸希腊某地),在那里迎击了罗马军队。6月间双方在彼得那的结阵对战中,马其顿方阵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罗马军队被击败不得不有序地向山上撤退。


然而马其顿军队追击到山上时,阵型突然大乱全军出现了混乱。一名罗马骑兵长官(副军团长)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他召集身边的20多个百人队,向混乱中的马其顿军阵发起了反攻。擅于白刃战的罗马军队居高临下,迅速冲入了马其顿军队的缝隙里,随即挥舞他们的短剑将眼前的马其顿人一一砍翻。



面对这突然的反戈一击,马其顿军队很快便崩溃了,战争变成了单边的大屠杀!


彼得那之战马其顿被阵斩了超过2万人,被俘1万人,而罗马方面损失轻微仅仅200余人(西方古代战史损失比当小说看就好)。


码字的推测问题很可能就出现在那7米长枪上。


由于这种长枪的存在,马其顿方阵转向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最快的转向方法是将长枪竖起,可这长枪要想竖起也得花些时间才行。而在彼得那山地上追击败退的罗马军队时,马其顿士兵由于贪功冒进忽视了保持阵型。横着的7米长枪造成了马其顿军阵被割裂,这使得恢复阵型需要很长的时间。马其顿军的这一失误,给了擅于白刃肉搏的罗马军队发挥他们长处的机会。



其实从罗马军队战败后退向山地不难看出,罗马军队很清楚马其顿方阵的缺点到底是什么。罗马人当时这么做仅仅只是为了避免损失,但是马其顿已经没有了亚历山大时期的骑兵来追击败敌。眼见罗马军队败退,一心想吞下对手的马其顿军队习惯性地便追上了山去,结果反而自己送了人头。


彼得那战役说明,马其顿方阵对地形要求过高,在波斯那样的大平原上它很实用。但是在印度、希腊的山地和雨林里,它根本就是一个累赘。也因此,马其顿军队在。两地先后吃瘪。尤其是兵败彼得那,使得马其顿王国沦为了罗马的保护国,最后被罗马所吞并。


罗马灭亡马其顿后并没有复制马其顿方阵,而欧洲在其后的1500年里也都没再出现知名的枪阵。



其实亚历山大大帝最被军事家们称道的不是他的步兵应用,而是他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骑兵集团,让骑兵具有了实战价值。不过,那会马其顿骑兵应该还是下马作战的。


另外码字的对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有些个人的怀疑,我觉得他的历史可能是几代马其顿君主的事迹,压缩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马其顿的征服史很可能也被大大缩短了。不过,这些怀疑没有史料能支撑,因为欧洲早期历史只有极少数的私人记录可以参考,这让我们想探寻真相变得十分困难。


长枪阵为何在16世纪的欧洲又复兴了

从其后的欧洲历史看,一直到了火枪成为欧陆主力装备前夜的16世纪初,欧洲的长枪阵才再一次由西班牙人和瑞士人复活。这种历史进程说明了一个问题,长枪方阵已经不适应欧洲战争的需要。


可为什么到了16世纪初,欧洲的长枪阵又死灰复燃了呢?



这些西班牙长枪兵的一身板甲,给出了我们答案。由于技术进步,这种板甲当时可以大量生产了。虽然成本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昂贵的骑兵还是更适合大量装备。这说明欧洲的长枪阵因为弓弩的进步超过了甲胄的进步,因此在1500多年的时间中都被无情淘汰掉了。


十年前网上兴起的一股吹嘘枪兵克弓兵的说法,它的例证之一就是瑞士枪兵击败了奥地利弓兵。明白了欧洲长枪阵缘何重兴,我们也就知道这不过只是历史长河中,由于盔甲制造技术进步带来的一次虚假的例证。


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啊。


就在欧洲长枪阵将骑士时代送入历史陈列馆的同时,16世纪中叶出现的燧发枪,也给长枪阵发去了解雇通知。



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能称雄一时,也跟欧洲和中东当时弓弩落后有极大的关系。马其顿士兵只装备了麻布甲,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亚历山大大帝雇用军中包括了大量的罗德岛投石手,由此也不难推断他的对手们的弓弩都是些什么水平。


秦军与马其顿军孰强孰弱

从这里也能回答一个网上经常争执的问题,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马其顿军队和当时的秦军谁强?


亚历山大大帝据西方史料所说,存在于公元前356年-前323年间,而此时恰好是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的时期。



在商鞅变法后秦军战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秦军此后无论是哪一个将军领军,都能打出不俗的战绩,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秦军的弓弩远比当时西方世界的军队先进,马其顿方阵遭遇秦军箭阵的画面简直不忍直视。


而且秦军相对于马其顿军队还有两个巨大的优势,这两个优势相比起弓弩上的优势来还更大!


第一个是中国的战车,中国的三人战车可远射可近攻可冲阵。而当时西方和中东普遍的都是单人战车,这种战车一手需要控制方向,另一手拿的那根长矛也就只能是挥着吓人了。


秦军和马其顿军队交锋时,一旦秦军箭阵破开了马其顿长枪阵,那么随后冲上的秦军战车就能将马其顿方阵一举冲溃!跟在战车后面的秦军冲上来后,只会是又一场彼得那式的大屠杀!



第二个优势中国的先民们比西方更加大了,那就是兵法策略上的优势。


别看西方把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吹上天,其实他们那会欧洲、中东还都是结呆阵打呆仗,军事理论还停留在中国的春秋早中期。其实这也不怪他们,因为一套古代军事理论成型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之战中,西方才第一在战场长出现了阵型变化。不过这变化更多的是,波斯中军比两翼左右军强的多造成的。由于雅典中军扛不住波斯中军的进攻被一路逐退,而两翼的军队将波斯军队逐退,使得高歌猛进的波斯中军反而成了瓮中之鳖遭到围攻大败。



而中国早在公元前707年繻[xū]葛之战中,郑国军队便主动改变军队部署加强两翼,从而取得了对周天子四国联军的胜利。郑国军队比之马拉松战役中,雅典军队被动地变阵可要主动地多,也有针对性的多。


到了马拉松战役发生时,中国已经出了孙武修纂《孙子兵法》。而到了亚历山大大帝出生前的25年的公元前381年,吴起已经伏在楚悼王尸体上被楚国贵族射成了刺猬。


所以当亚历山大大帝在中东攻城略地时,中国早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点上,中国当时对西方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被超越的。



被汉朝击败的匈奴逃到中亚后奴役的当地民族,后来能成为匈人让西方瑟瑟发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主人匈奴那里学到了中国的军事理论;而蒙古人之所以能在西征中所向无敌,他们从中原吸收先进科技以及军事理论都帮了他们大忙。


唉,可惜的是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逐渐在社会科学和材料科学上落后于世界大潮。今天我们依旧在奋起直追这一差距,好在我国优秀的工程师们已经为我们追上了不少。


所以,我们需要记住前辈的光荣作为自己的楷模,但是不能沉迷其中以昔日的辉煌作为今日不足的遮掩。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由于平台不支持显示打赏读者明细,仅提供每日打赏汇总数据,码字的仅能在此文末谢谢大家的支持,以后一定会提供更好的作品给大家。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朝鲜导弹技术源起何处



马其顿方阵质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