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樋口達人的创作逻辑来理解少歌这个作品

出处:
note.com/poignant_impact/n/n82480f693c2b
https://twitter.com/saboteng23/status/1614169022966423552?s=46&t=ICBQjw8lX4uGxgVXNP7J-A
浅色字为补充注释 -正文- 少歌企划始于2015年,为了不被武士道某个风头正盛的偶像企划(lovelive?)埋没,需要切实地来打造这个作品。说到底少歌这个企划的原点是【“九个人来演舞台”】,樋口是企划的最初期成员之一。顺带一提古川导演的加入稍微晚一些。 随着企划的推进,首先樋口深究的就是“舞台的本质所在”。 樋口是兵库出身,距离最近的电车路线的终点就是宝塚。樋口第一次看宝塚是五岁的时候。感想是“那时候只觉得真是耀眼”。长大一点之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舞台是给予人希望的事物”这样的念头出现,不过这个观点在大学的时候就被推翻了(樋口和小泉萌香同为大阪艺术大学毕业生)。 井上靖还有R·D·雷宁*(精神科医)的《Do you love me》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人的本质,以及人总是在试图填补自己所缺的这个行为思考了很多。接触到了以精神科医与患者的对话形式呈现的演剧的同时,也去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演剧论。在这种熏陶中,感觉到了有所欠缺的人能在舞台上以表演的形式将其补全。于是有了演剧可以是一种治疗行为的观点。
*R·D·雷宁:批判了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对于精神病患者使用隔离治疗为主流的精神医学,认为应该从病人的生存环境入手理解病人的立场。这点他与萨特的来往中,对他的影响也很深。《do you love me》这本书的对话感本身也非常有演剧台本的感觉。
*弗洛伊德的演剧论:在与女性人格分裂患者中的治疗中总结出的一种治疗法,在当时也平反了人格分裂是女性特有精神疾病的歧视与偏见。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
*补充推荐观看阅读高乃依的演剧作品『舞台は夢(L'ILLUSION COMIQUE)』
加上这些,亲眼所见的一些进行学生演剧活动的人,拼命打工拼命攒钱然后将其倾尽在演剧上的身影之后,他逐渐开始有了演剧是多少有些疯癫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舞台是一种让人狂热的充满危险魅力的事物这样的认知。被舞台所吸引的人会如同字面意思那般去将生活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之前都不会停止燃烧。 (另一个推主博也提到樋口在大学时代也经常看到自建剧团又自毁的人。*)
*补充推荐观看富田麻帆去年参演的舞台剧『朱の人』(BV1rs4y1s784)
*再补充推荐今年初上演的高畑充希主演的舞台『宝飾時計』应该也可以加深对于少歌的角色性的理解(尤其是大場なな)
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这些经验贯穿了整个作品。也就是说,「狂热」与「未完成」并存的存在正是这个「舞台少女」的故事本身。 随着TV动画制作的开始,(虽然这个说法不太好)樋口认为营造角色之间的友好和睦氛围是没有办法对于某大热企划造成打击(另一个推主的说法:樋口考虑的是九个人协力做什么才能不被某企划盖过去),于是考虑到这一点决定更侧重强调略微有些阴暗或者是杀伐的方向性。 80年代的著名电影《闪舞(Flash dance)》的剧中插曲,Michael Sembello的《Maniac(狂人)》开头的歌词「In the real-time world no one sees at all. They all say she’s crazy(现实世界中没有人看她,都说她是疯子。)」所唱到的那样,樋口模糊地感觉到将人生投入舞台的人们总归是有些癫狂的。这些在长颈鹿的台词里也有所体现「普通的欢欣,作为女生的享乐,都将其燃烬,眺望着遥远的闪耀。这就是“舞台少女”。」 在这个意义上的舞台观与古川导演一拍即合于是就定下来了少歌的制作方向。不止于偶像(idol)企划性质的产物,杀伐的气氛里,决斗、互相争夺的严苛感与古川监督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另一位推主提到:互相之间所欠缺的可以在舞台上尽数剖开展现,某种意义上舞台与心理治疗法有些相似之处*。将自我尽数暴露之后可以在舞台上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两点观点上樋口与古川合拍了。)
*这里和弗洛伊德的同一化理论符合,在《舞台上的精神病性质的人物(舞台上の精神病質的人物)》这本书里提到过类似观点,不过是对于演员和观众的互补。
当初的大方向是通过打倒敌人来推进故事。但是变成大逃杀这样消耗战的感觉对于一个以角色为中心的企划来说并不好所以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找回自己所欠缺的去填补的时候才与敌人战斗故事性就太弱了。比起将故事开展到九人之外,让箭头的方向更加集中在内部的想法油然而生,于是歌舞争夺战的revue的形式从此诞生。 如果在这个方向性上走向了温和的展开的话,现在的九个人会完全变成不一样的形象吧。关于这一点如果樋口与古川没有产生共鸣或许就没有现在的这个少歌了。 revue如果做成大逃杀的形式,就很容易进入消耗战的情况。也就是说败者下场只留下胜利者的路线的话会让故事的展开越来越窄,不尽人意。但是多亏“舞台少女”这个核心贯穿了整个作品,将这个矛盾点与舞台的概念相连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时的失败也绝不是结束,那个舞台只有一次,将失败的自己再生产便可以成为新的舞台少女。正因为有了这个要素,跳过了大逃杀的这个尴尬境况。从结果而言这样挺好。 ————————— 以下为个人观点: 1.少歌不是2.5偶像企划。 2.少歌的角色设定非常重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总集篇剧场版场刊的入学志望书设定和蕉的过去经历描写里可以体现这一点。这一点与精神分析理论的主旨相合,也可窥见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樋口老师创作逻辑的影响。 3.九九组角色之间的关系很好没错,但是企划本身比起和睦,更强调杀伐。比起粉饰太平的和谐,更强调竞争。而舞台上负面情绪的暴露与她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处人际关系并没有那么大影响。 4.这九个人(角色?)都有非常明显的人格缺陷(比如华恋过度的积极乐观粉饰太平是她的心理防御机制,故事的开始她没有直面问题的能力,会因此崩溃。小光的出现成为了强制让她去直面问题的契机。),将人格的缺陷暴露在舞台上,以舞台是不健全人格的治疗行为的方向来理解少歌或许更容易。 5.revue直指她们内部的、内心的最深刻的矛盾与暗面。角色的两两塑造里,互相之间的感情推进本身也是一个同一化的进程。 6.樋口对于舞台认知从小到大的变化在少歌的时间线推进里也有所体现。(舞台人真耀眼→舞台给予人希望→舞台引人自毁) 7.无论表现出来的形象是如何阳光健全,舞台人的骨子里多少都带着疯狂。九九组的塑造里很明显樋口非常强调这一点。 8.胜负不等于强弱,一时的失败不能决定一切。revue的失败到再生产是一个生死蜕变的过程,舞台人在反复的生死里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9.引用的《狂人》的那段歌词非常体现九九组这九个人在大众里的特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会去看到真正的她们”。虽然不排除樋口在剧情上的刻意引导,但许多时候观众的反应也确实佐证了这一点。 10.总之比起意识流啊无逻辑的说法,从精神分析理论的逻辑来理解少歌是非常轻松的。 11.少歌不是2.5偶像企划。
想说的还有很多感觉没完没了就先这样吧∠( ᐛ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