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ewal-Zone:PC&P 杨红茜 | 都市再生的多彩光谱
打开www.RENEWAL-ZONE.com了解更多
微访谈
随着城屿演新官网平台——城市更新的专门网站( www . RENEWAL - ZONE . com)正式上线,更为直观点击可得的设计慧思,更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创作人物,都将以更加全面、便捷的方式呈现于您的面前。
经历快速更迭后的新时期,潜心而为的设计实践者们对城市、对发展有了更宽泛更精深的理解,对城市活力空间的构建有了更理性更贴合时代的思考;他们用功能改造、空间提升、复合重构等多样化的创新形式,打造出更有趣更迷人的空间体验方式,拓展我们所熟悉的城市空间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潜力和可能,也收获了来自于REARD城市更新设计奖的认可。
我们将持续着墨于对城市更新的关注,开放倾谈实录系列通道,邀请REARD城市更新设计奖金奖和铂金奖的得主为我们传递价值感悟,传达创作畅想,共同探索对城市更新的理想演绎。

杨红茜女士主导及参与过诸多国际项目及大型竞赛的设计工作。她为作品赋予创新意义和多重价值,以持续的创作参与到国内外的城市更新进程中,通过为作品提供基于多个角度的预见性判断和助力,诠释了建筑师对于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责任感。
简称R 简称Y
城屿演新 杨红茜
R
随着城市中存量空间的减少,城市更新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请问您如何看待国内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
Y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高发展的阶段,房地产业迈入存量时代,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将越来越少出现新的土地供应。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之下,城市更新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解读。首先在工作范围和内容方式上,仿佛多彩的光谱拥有不同波段一般,存在从保守到激进的多种选择。通过修补进行口袋式的城市更新是比较保守的方式,早年常见于欧美的很多城镇。往光谱的另一端发展,可以在不改变外壳的条件下更改其中的内容,或是调整结构对内部功能进行更新换代。最激进的就是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这也是前几年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大拆大建项目的更新手法。

北外滩来福士©CreatAR
Y
每个国家和地区因其发展时代的不同,对于城市更新的选择也必然不同。中国有着独特的城市更新模式,涉及到很多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公私互赢的概念,这与每个地区的政府和开发商的眼界和愿景都息息相关。城市更新的工作范围、项目类型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会不一样,所以对于城市更新有很多种策略和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选择。

Salesforce客运中心 ©Tim Griffith
Y
其次相对抽象的时间维度方面,城市更新经历的时间跨度有所不同。我们公司许多作品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去年开业的北外滩来福士就经历了接近十年的时间。在建造和方案推敲的过程中,人和市场的需求都在变化,也会影响城市更新的模式,因此需要建筑师或开发商有一个远见性的框架,避免项目建成后面临被再次更新的局面。持续的小规模的微更新,则属于时间跨度较小的更新范畴,会是未来上海更常见的一种模式。
第三是更为抽象的人和生活场景方面。城市更新往往有个误解,似乎是在倡导全盘“以旧换新”,但旧的生活通常有着非常珍贵的文化历史记忆和“烟火气”,而新旧更迭不代表要完全摒除旧的部分,新的也不一定全比旧的强。如果每一次都进行彻底的更新会导致城市文脉的割裂,也会失去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非常在意更新将会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对使用者的生活场景的影响。

东京日本桥三井大厦©PC&P

东京日本桥三井大厦©PC&P
Y
我们在世界各地有许多这种类型的城市更新的项目。位于东京的日本桥三井大厦项目,下方与原来的中央三井信托银行总部相邻。该项目是“日本桥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以“兼顾保留、复兴和创造”为开发理念,有效促进了区域功能的多样化。考虑到当地政府对保护城市文脉和街道整体外观的控制相当严格,我们保留及延续了建筑底部的立面风格,并在上方更现代的高层塔楼中呼应并转译其比例和节奏设计,让整个项目与已有的街道和城市肌理相契合的同时,体现国际化现代都市的大气形象。项目在刚才谈及的一些抽象层面上也有相应的探索,除了在上方的高层融入办公和文华东方酒店功能,还请回了一些老街坊和老字号商铺,在建筑底部及地下打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区来延续地块的记忆。

东京日本桥三井大厦©PC&P

东京日本桥三井大厦©PC&P

东京日本桥三井大厦©PC&P
Y
在上海,我们的北外滩来福士也通过各个维度重现提篮桥片区的文化脉络和肌理。比如地下二层的城市集市,复活和延续了过去虹口区的生活场景,不仅让大家重温旧时“家的感觉”,也收获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体现了凯德来福士富有远见的运营策略。这些也代表着我们对城市更新的态度,希望创造更加独特的城市封面和公共价值,赋予作品多重的深远意义。我们也希望通过刚才谈到的这三个方面为城市更新的发展助力。

北外滩来福士及周边 ©CreatAR

北外滩来福士双子塔楼及裙楼 ©CreatAR
R
能否为我们分享PC&P事务所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Y
我们有很多城市更新项目,旧金山的环湾新区TOD综合性开发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大体量项目,涵盖了横跨五个街区的客运中心、旧金山最高的Salesforce塔楼以及F地块的高层建筑,集交通、商业、办公、公寓与奢华酒店等多功能为一体。项目场地是过去的环湾汽车站,治安环境和城市肌理相当割裂。项目整合了规划、建筑、交通和景观等一系列的城市更新策略,是整个北美最大的TOD综合开发项目,不仅刺激了都市中心的再生,还通过更新挖掘出更大的商业潜力。2018年开放当天,客运中心顶部的屋顶花园吸引了超过6000人前来共襄盛举,带来了巨大的公共价值。同时,Facebook等一众美国各大IT巨头的入驻,也体现了项目的商业价值,可谓是非常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

Salesforce客运中心及公园© Tim Griffith

Salesforce公园 ©Tim Griffith

Salesforce客运中心 ©Vittoria Zupicich

Salesforce的建筑表皮 ©Kyle Jeffers
Y
另一个近期代表性作品是武汉企业天地1/2/3号,项目地处二七滨江商务区,衔接着武汉老租界和长江新城,历时近15年,业主瑞安房地产成功将更新为令人瞩目的核心区。我们为其打造了超高层塔楼A1、A2、A3与壹方南馆商业中心,其中A1也是湖北省最高的纯办公塔楼。项目坐落于武汉市中心长江北岸,设计灵感来自于长江上的激流勇进、扬帆起航的船舶,底部商业横跨3个街区,与整个周边区域相互助力。值得一提的是,办公塔楼的租金也一直保持为武汉的最高水平,带来了非常好的公共和商业价值。

武汉企业天地1/2/3号©PC&P

武汉企业天地1/2/3号©PC&P
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解题城市高密度困境和复杂挑战,打造具有创新意义的多类型建筑空间?
Y
地域性是一个大的概念,在刚才分享的项目中我们也有谈及,可以从场地契合度、价值分析、空间利用、和材料选择等多层面进行考虑。

北外滩、外滩、陆家嘴“黄金三角” ©CreatAR

北外滩、外滩、陆家嘴“黄金三角”

北外滩来福士偏心筒图解

北外滩来福士鸟瞰图 ©CreatAR
有望在今年开放的成都自然历史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在地域性的文化意象和记忆方面颇有代表性。建筑整体形态如同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山石或雪山的独特态势,对成都和四川的地质特点进行了清晰回应,展现出非常高的适配度。作为成都独有的文化名片,项目以这样的形态向公众开放,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尝试。

成都自然博物馆竞赛效果图 图片版权 ©Steelblue

成都自然博物馆竞赛效果图 图片版权 ©Steelblue
Y
当然,地域性还涉及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建筑、光伏一体化等技术层面的内容。刚才谈到的北外滩来福士项目,非常难得地拥有中国绿建三星、LEED以及英国BREEAM的同时认证。我们持续进行低碳节能方向上的探索,强调从设计初期就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设计思考的方向,这对于打造创新型建筑空间并创造更多价值等方面非常有必要。比如,对于一些高层建筑项目,我们会在多个高度上致力实现多维立体城市的连接性,以及思考建筑塔顶对于整个城市天际线的意义,从具象和抽象等各个方面创造出更具变革性的城市空间。

北外滩来福士幕墙框架反做 ©CreatAR
R
请问您怎样理解建筑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Y
我们许多建筑作品都秉承着创始人西萨·佩里先生所注入的文化精神,试图让建筑如同“优秀公民一般肩负责任并有所贡献(responsible and contributing citizens )”,坚信“建筑师应该试图超越我们对公众的基本义务”这一理念。很多项目从设计到建成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要求建筑师在项目之初时就留心观察社会环境,对未来的市场环境或需求做好预见性的把控。同时,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希望可以创造具有变革性和长期价值的设计成果。一些项目进程中变化很多,后期可能业主及很多合作方都换人了,但我们会尽可能保证项目团队从始至终全心投入,发挥全方位的项目知识和创造力,兼顾政府、开发商、使用者、民众等多方权益,进行综合性协调和助力。

B·Link互联宝地 ©吴清山

上海广场©上海广场
R
可否结合您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为年轻设计师分享一些专业发展上的建议?
Y
当下智能化设计方法的话题度很高,关于AI机器学习对于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影响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认为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非常关键。
一些年轻设计师经常感到烦躁,似乎手边的可供选择的工具很多,能自由实现各种设计风格,但具体到实践过程中时常觉得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眼前条条大路却无法真的到达罗马。确实,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带来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但即便通过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电脑能够迅速给出上万种解决方案,其核心依然需要人来给出输入条件、制定优先级和筛选标准。
其次,设计者需要把握整个项目和业主的需求,在项目之始就进行综合判断,而不是淹没于碎片信息或是不同的方向之中。这关乎选择,也是建筑师的一种责任,针对关键性问题提出更为全面的系统性原则,而不是随着设计方案的不断深化,片面地追求效率,面对突如其来不断涌现的问题提出拼凑式的解决方案。

电脑编程辅助校园规划设计 ©PC&P
Y
很多时候,建筑师好似交响乐团的谱曲人和指挥家一般,完成一个成功的作品需要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那么寻找更优化的综合性解决办法为城市服务,并将创意与文化情怀相融合——如何举重若轻,这都是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也是我认为非常有意思的未来方向。
建筑师职业的表面上非常浪漫,但随着房地产已告别白金时代,设计师在面对现实的重重困难时需要非常坚定的信念。如果选择从事建筑行业,要能够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学习,保持向内自省和向外拓展的热情,这些都是专业发展上必须面对的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