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le导师学术分享Vol.09|城市荒地中的间隙景观

城市荒地中的间隙景观


在日常城市空间中,我们会不经意的发现一些不被大部分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特别空间 – “城市遗弃空间”。这些空间常常没有特定的城市功能,它们既不是城市服务性空间,也不是被精心维护的绿化空间,在这些空间中通常生长的只是一些多年生草本或先锋树种,具有耐旱适应贫瘠生态环境的特征。当人类活动在这些场地中停止后,自然便按照其自身节律和特性在这些空间中开始演化,开启物种的自我发展及物种间自然更替的活动。这种由自然自愈力形成的生境,便被生态学者定义为“城市棕地”,它对城市生态的修复和可持续性发展往往具有极大潜力。

一处在高架公路和居住区之间的间隙空间,这样的场地是现代都市中的留白 (photo by author)
其实,除了它们的生态价值外,多数城市遗弃空间也具有迥异的人文历史价值。如一些废弃的工业场所,拥有大量之前工业活动遗留下来的建筑和生产工具,它们在被多年遗弃后,那些原本干净整洁的场地和工业设施便不断被自然侵蚀,及至机器生锈,场地也布满了苔藓和杂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人们原本熟悉的环境和事物被改变了外貌,使得人们难以界定它们的意义,对它们的认知从而变得模糊。但正因如此,这样的场地才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想象空间,让人们脱离对已知事物的认知和体验,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空间。更进一步地,这样的空间激发了人们通过自身感官体验来重新阐释这些空间的意义,以一种包容性的态度对它们的历史及文化价值进行新的解释和评定。
我们可以用不确定性来归纳这些空间的特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它们既是城市功能系统网络中的间隙,也是城市发展功能更替过程中的间隙。而这种间隙的特性也使得场地进程不再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展,这便给传统的景观设计带来了某些新的挑战,即面对这些不在城市已有建设中的场地和不再被城市生产系统所定义的空间,设计师该以怎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参与这些城市规划?

通常,人们对一个场地提出的设计方案会对场地未来的发展变化进程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和定义。这种具有人为意图的主观价值使设计师倾向为遗弃空间制定出一个全新的规划或重新定义它们的功能、用途,让空间的这种不确定性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契机。例如,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设计。该设计便是将之前的废旧高架铁路改变成为崭新的城市公园,从而赋予了该空间以新的使用价值。但与此同时,该高架废弃的阶段在场地中形成的野生植物则由于设计及人为介入而被完全移除。
另一方面,近年的景观设计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大量以进程为导向的设计手法,这些设计手法不尝试完全定义一个空间,而是将设计视为一种基底,从而容许多种基于场地本身条件的进程得以在设计的辅助下展开。这种设计手法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设计干预并非重新定义间隙空间,而是参与间隙空间的场地进程。我们将用接下来的案例诠释了上述设计手法。该设计利用一定的生态设计手法帮助在一处间隙空间中开展更多的自然生态进程,其次设计中的形式语会进一步表达了场地中自然演替的意义。

该案例是由法国景观设计师吉尔·克莱芒的第三种景观花园 (Jardin du Tiers Paysage)。设计中的核心思想 “第三景观”是克莱芒在职业生涯后期提出的生态观念,于 2005年发表于《Manifesto del Terzo Paesaggio》(第三景观宣言)。概括的讲,第三景观指在人为活动破坏后由多种荒地物种(Ruderal Species)重新形成的生境。

位于杜伊斯堡的废弃工厂,在工业活动停止后,先锋树种开始占领这里,一步步改良场地的生态条件 (photo by author)
第三景观以一种自发的形式向人们揭示了自然是怎样以自身的修复机制改善了那些被人为掠取性生产活动所破坏的场地。出于对第三景观价值的认可,克莱芒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设计师应如何参与到第三景观中,从而利用设计唤醒人与自然的新关系。坐落在圣纳泽尔潜水艇基地屋顶的第三景观花园便是建立在第三景观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该花园由三个独立的小花园构成:《杨树花园》 (Le Bois des Trembles),《景天和禾本科花园 》(Le Jardin des Orpins et des Graminées),以及《标签花园》 (Le Jardin des Étiquettes)。
三个小花园的设计都秉持着同一设计理念: 即景观设计师的定义不再是场地进程的主导,相反地,设计主张给花园中的生境以最低限度的人为干预,从而让那些能够适应场地生境的植物自发演替,并决定景观所展现的空间样貌。该花园坐落的场地 – 潜水艇基地的屋顶,因为德军的防空工程而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 由于德军在防空工程还为完结前便战败,因此,潜水艇基地的屋顶由于防空工程建造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三个完全不同的形态区域。
在屋顶最北侧的区域,三层防空结构已全部搭建完成。横向排列的混凝土横梁整齐的排放在纵向厚重的混凝土矮墙上,由此形成空室以减轻空军轰炸的冲击;在屋顶中间区域仅仅实现了第二层结构—纵向排列的矮墙;而在屋顶南部则是第一层防空结构—一层厚重的混凝土板。

潜水艇基地屋顶的防空结构 (drawn by author)
克莱芒将三个花园分别安插在三个区域,并利用花园的设计强化了游客对防空结构的体验。

三个花园分布于屋顶不同的形态区域 (drawn by author)
《杨树花园》建立在有三层防空结构区域。设计师将107棵杨树种植在立方体的种植箱里,并将这些种植箱随机摆放在空室中,仅仅使树冠部分伸出混凝土衡量的顶部。《杨树花园》并没有体现很多于生态进程的互动,它更像一件艺术装置,当风吹来时,杨树叶子发出的沙沙声与抖动重现了空袭时整个场地的颤栗。而另两个花园—《景天和禾本科花园》以及《标签花园》则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第三景观的理念。
我们可以看到,《景天和禾本科花园》位于屋顶的 中间区域,被安插在厚重的混凝土墙之间。设计在原有的混凝土表面铺设了一系列十公分左右厚的种植床。种植床中的基质由碎石块和黏土组成,每个种植床中由两种基质拼接出了多种多样的图案。设计师将一些非常耐旱又适应贫瘠土壤的植物种植在这里。
在花园初期,由园艺工作者来检查花园,替换枯萎的幼株并提供水源支持。在幼株长成,花园的植物群落更稳定之后,种植床便维持在不再有人为干预的状态,意在让其中的植物自发的适应场地中的生态条件,并且让最具优势的物种扩张以形成优势种群。设计师进一步塑造了一条狭长的水渠,使其贯穿于平行的混凝土墙中的连贯缺口,塑造了一个具有无限延伸感的视觉廊道。这个视觉廊道和两个平行的混凝土墙所围合的视线呈正交关系,不断转换的视觉廊道使得游客在两个空间序列中不断地穿梭,加深了其对防空工程空间结构的体验。


上:景天和禾本科花园的空间设计演化 (drawn by author)下:景天和禾本科花园的生态分析 (drawn by author)

设计用一段非常浅的种植床填充了混凝土墙之间的空间,强化了视觉的对比和延伸感(Image copyright: LE VOYAGE À NANTES)

一条狭窄的水渠贯穿了花园中所有的混凝土墙,形成了另一条具有戏剧性的视觉廊道 (photo by author)
《标签花园》设计相比景天和禾本科花园要更为特别。设计师选择将花园建在屋顶南侧平坦区域的一个浅坑中。在这里,设计师刻意营造了一个更为丰富的生态条件:首先,设计师在场地中新增添了四种不同的基质:厚重的黏土、沙土、碎石和大块的鹅卵石。
之后设计师利用这些基质在场地中堆砌出了几个小土堆, 最不易渗水的黏土在土堆的顶层,沙土、碎石依次排列向下,而鹅卵石则在土堆的最底层。这样的排列在降水过后,土堆顶部会维持更高的湿度,而土堆底部的水则会很快蒸发。
进一步地,土堆的坡度提供了遮阴挡风的效果,加强了场地中湿度的变化,形成了不同条件的小生境。不同于《景天和禾本科花园》,克莱芒在这个花园中并未提前种植任何植物,而是允许那些由风,鸟和人类来访者携带的种子在设计准备的生境中生根发芽。当地农业中学的学生也被委派每半年来这里鉴定一次新萌生的植物,并且利用白色标签标记它们。因此,虽然花园表面看来像是一块平淡无奇的初生荒地,然而场地中一个个白色的标签则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景与标识,暗示着人们这个生境的与众不同之处,以一种细微友好的方式邀请来访者进一步了解这个花园的故事,体察第三景观的理念。


上:标签花园的空间设计演化 (drawn by author)下:标签花园的生态分析 (drawn by author)

每半年场地中新生的物种会被白色的标签标记,为场地增添了叙事性 (Image copyright: LE VOYAGE À NANTES)

在第三景观花园的设计中,设计师并未用定义花园呈现的最终形态,也并未采用过多人为干预维护花园,甚至设计最初对场地的介入也被审慎的衡量,确保最小的干预(minimal intervention)。这些设计策略使得场地干预仅仅充当了场地本身进程的一个调节器 ,即它并不尝试改变场地的进程,而是意图使得这一进程变得更为丰富、更具活力与趋向更复杂的状态。而复杂性正是能维持城市有机体保持平衡稳定的关键因素。
仔细审视克莱芒的设计手法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师不仅要基于生态功能来考量设计场地,同时设计也要给予场地空间形态特征、几何形式和物质材料特性以足够的呼应, 以此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景观作品。

场地的物质世界主要由花园中生的植物材料与原本场地的混凝土材料构成 (drawn by author)
来访者在欣赏花园生态景观时也能真切体会到他们正身处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仅呈现了生态演替的故事,同时也交融了这个场地的历史文脉。在充满野趣的种植一旁是那些沉重的混凝土墙因正在一步步地被风雨侵蚀而呈现出了裂缝、空隙和各种自然机理。

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机体的细节与混凝土被风雨侵蚀的细节形成了生动的对比 (photo by author)
通过对屋顶防空结构空间特征的呼应,也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设计戏剧性的强化了人们在场地中身体感官的体验。

设计为来访者铺设了一系列具有对比性的空间,加强了对花园的感官体验 (drawn by author)
这种切身体验不仅具有感染力,也是在理智之外的一种情感共鸣,是一种在关怀和喜爱状态下产生出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人与自然不应是对立的、利用的和剥夺的,而人们应体察到自己是自然界复杂关系网络中的个体,与自然界的无数的其他物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若是将第三景观花园与普通的城市棕地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对于一块普通的城市棕地,我们可能会不经意的路过但我们可能不会去发掘、体察这一场地。 而在第三景观花园中,设计不但给予自然一个可以自发演替的基础,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场地本身的空间特性以及自然演替中的美感、秩序和法则, 揭示了间隙空间中的意义,唤醒人们对种种日常都市生活中观念的反思。

结语:具有开放性的设计手法
通过对第三景观花园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结论:设计师可以提供给城市间隙空间积极正向的干预,在发挥空间的潜力和特性的同时不去限制这些空间在未来融合更多的自发性的进程。克莱芒的设计为设计师提供了两种参与间隙空间的设计思路:一是将设计对场地的干预视为一种辅助性的基础设施,一个辅助性的平台。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设计师可以更细致的观察场地中现有的特质和进程,并且思考怎样提供一些细微的改善来推动当更多有意义的进程的衍生。这样,设计仅仅提供了一种未来变化的方向而非绝对的定义。
其次,基于第一点设计手法,设计师对间隙空间的分析和干预应该建立在多重角度的前提下。例如,设计师不应仅仅考虑到场地能够提供怎样的社会活动,同时也应关注场地中现存的生态条件,物质空间的特性,以及在场地现有形态中记录的种种历史进程。社会使用,生态进程,物质空间和形态特征这四个方面可以被视为四个滤镜,设计师需要不断切换不同的滤镜来观察场地, 以做到对场地特性的充分解读, 减少设计意图本身存在的偏见。
进一步地,对于场地的干预策略应尝试不仅仅调动场地社会或生态方面的潜能,同时也要考虑到对形式和对物质空间的设计,使得游览者能够切身的体验场地,产生联系,并积极的参与到场地未来的变化进程中。这种与场地深刻的联系与持续的互动是延续并强化间隙空间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关键因素。
更多设计项目的信息请参见:https://www.estuaire.info/fr/oeuvre/le-jardin-du-tiers-paysage-gilles-clement/http://www.gillesclement.com/cat-tierspaysage-tit-le-Tiers-Paysage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open.tudelft.nl/spool/article/view/5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