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碧学习实验Ep45】50天学习挑战day45:学习打卡+三周计划:21天制胜拖延症(十一)

先日常打卡,接着继续拖延症的话题——
进度
《微积分学教程》:阅读参考资料;
《法理学》:第189~197页;
《经济学》:查漏补缺工作——经济概念+数学知识;
《普通心理学》:第236~245页。
遇到的问题
虽然有身体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但是老碧的心态确实一直不太好——虽然老碧是个渣渣渣,但是老碧的个性还是太过于自尊自傲了,不是什么好事情,要慢慢调整。
反思
每天提醒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吧,这里的内容老碧会坚持做一年,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改掉心理和思想上大部分的坏习惯。
浮躁的社会中,很难再有这种机会去检视自己,继续前行了。老碧是一个容易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的人,所以,将自身问题解决得越多越好。
习惯化是解决许多个人弊病的根本方法,习惯本身就比较难于改变,多多养成良好习惯,自然也就更容易抵制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干扰。
周一计划
《微积分学教程》:阅读参考资料;
《法理学》:第197~204页;
《经济学》:查漏补缺工作——经济概念+数学知识;
《普通心理学》:第245~252页。

今天我们来聊学习中期拖延症的第四个成因——
学习中期拖延症问题集锦之——
问题四:
这个成因曾经看过一些分析,觉得也是不无道理,许多拖延成性,尤其是想法很多而行动力弱的人,可能是完美主义情结作祟,因为总是希望自己做什么东西质量能够立刻达到最好,所以花了太多时间去想与纠结,却迟迟不敢付诸行动,结果,所有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无用的空想上面,往往到了最后才草草赶工,出来的东西质量却比自己的正常水平低很多。
症状: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急功近利,眼高手低。
分析: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但是都可以算是非理性归因的类型,今天先聊第一个——
a.以思想代替行动,认为想得越多=做得越好——
乍一看,貌似无可厚非,我们常常说,“有备无患”或者“三思而后行”,从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策略,确实可以在做一件事情时减少许多风险。但是但凡有点做事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在真正开始做一件事的之前,没有人可以预见所有的问题,大多数关键性的问题,都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知晓的;
人的思维本身是会受感性因素和环境影响的,如果你所处的环境,你身边的人比较悲观消极的类型,人会高估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难度,同理,如果你所在的环境积极乐观,你又容易低估任务难度,而无论是高估还是低估困难,对做事情的效率而言都不一定是好事;
对做事情的认知是有问题的,把做事情与做事情的能力割裂开来,实际上行动与能力是二位一体的。

可能成因:
a.以思想代替行动,认为想得越多=做得越好——
习惯于做自己熟悉有把握一定能做好的内容,而对开展一个全新的内容因为缺乏经验而害怕风险,瞻前顾后,这个涉及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即心理学中的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掌握目标vs成绩目标;
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
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
过于积极或者乐观的人,容易低估目标的难度,如果对任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于是把所有任务都积压到最后才开始着手,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时间不够用,草草收工;
过于消极或者悲观的人,容易高估任务的难度,导致过度焦虑慌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人物本身,而被自己臆想的难度压垮,最后发现,没时间了,算了,不管了,破罐子破摔吧。
诚然,一个人做事情的质量往往在一段较长的范围里是稳定的——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一个硬实力在及格线水平的人可能可以因为多思考充分准备而达到中上的水平,却绝对不可能因为想得周全完备就能立刻达到接近满分的水平;
然而,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在不断的练习、改正错误、克服困难中逐渐提升的。

解决方案:
a——
转换思维,做任何事情都当做对自己能力的锤炼,以能力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虽然不太符合主流价值观,但是,抱有这种价值观的人更容易完成更多的任务,取得更多的成果,所以即使以实用的价值观而言,转换思维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无论是过度积极或者乐观,还是过度消极或者悲观,导致的拖延症,都是因为对于任务的执行力过于依赖主观认知,缺乏计划造成的,最好的办法是,设立具体的计划时间表,严格执行,无论自己的心态好不好,想不想做,或者觉得自己能不能做得好;
确实能力不足决定了一个人再怎么周全准备,也不可能一下子把一件事做得出类拔萃,但是,只有不断地行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能力不断地进步,所以,有什么好想的呢,努力去做才是重点,把所有的失败与不足看成是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做事情的思路,才能让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越来越强。
应急措施:
a——
对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次读书学习做任务,都认真对待,关注自己获得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没做到什么,逐步实现思维习惯的转换;
从较轻的任务开始,慢慢提高自己做任务的实际能力——自律性什么的,都是以月为单位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逐步获得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思想转变立马就能做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既然是能力,提升就是靠长此以往循环往复的定向训练,不断不断靠行动去训练积累总会达到的,停留在意识层面,则永远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益;
如果面对一个任务出现重复性的失败,不妨暂时降低难度,等到对于次一级任务的难度适应了,原有任务的难度也就渐渐能够达到了,渐进超负荷不仅是健身中取得进步的重要原理,在学习工作中也同等重要。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