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朝阳城地区民众的佛教信仰研究——以南涅水北朝造像塔为中心

2022-02-16 09:3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北朝阳城地区民众的佛教信仰研究——以南涅水北朝造像塔及许愿文碑为中心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06期 杨宝,马苗(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摘要:北朝时期,在佞佛风气和造像风气的共同影响下,阳城地区民众广泛选择了信仰佛教,并出资雕凿了大批精美石刻。这批石刻即今南涅水石刻,其北朝造像塔及许愿文碑,集中体现了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状况,对研究阳城地区民众的佛教信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北朝阳城县①,故名涅县(西汉置)、涅氏县(东汉至晋置),属并州乡郡管辖,县域大致包括今武乡故城镇和沁县南涅水村。北朝时期,受佛教造像之风影响并出于礼佛、建功等目的,阳城地区民众在广泛信仰佛教的同时雕凿了大批精美石刻,即今南涅水石刻。这批石刻以四面造像塔为主要形式,每座塔均由5-7块四面雕有佛教题材或刻有题记的造像石堆垒而成。造像塔数量庞大、价值较高,与南涅水出土的北朝许愿文碑一起,集中反映了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的佛教信仰状况。

二、阳城民众佛教认识的表现

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的佛教认识状况,由民众雕凿造像塔时所选的题材、碑刻题记中所求的福报可见一斑。具体如下:

(一)从四面造像看佛教题材

由上述二表统计可见,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雕凿造像塔时所选的题材,与同时期开凿石窟寺所选的题材大致相似,以一佛二胁侍、单佛结跏趺坐为主,二佛并坐、多佛并坐、千佛、施土因缘、半跏思维、一菩萨二胁侍等题材也时有出现。究其对象,这些题材可粗浅对应为:释迦牟尼佛,尤以表现释迦牟尼下凡、入胎、住胎、除胎、出家、成道、转法轮、涅槃[1]过程的思维像、苦行像、说法像、涅槃像等居多;阿弥陀佛、多宝佛、弥勒佛、千佛等其他佛,尤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千佛像居多;释迦牟尼佛与二弟子等组合造像以及文殊、普贤、维摩诘等菩萨像。这些题材,主要包括佛陀的说法、因缘及佛陀与菩萨、弟子、供养人、神王、力士等的组合,集中表现了佛陀成佛后的情况,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佛国图景。由此可见,阳城地区民众在雕凿造像塔时,所选的佛教题材应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包含其他佛和部分菩萨,所造对象相对多元。

(二)从所求福报看造像目的

据《南涅水石刻(文字部分征求意见稿)·石刻铭牌目录》整理可见,在南涅水村出土的众多石刻中,明确有北朝纪年的造像石、许愿文碑共有26块,其中有民众祈愿并清晰可辨的造像石有4块,许愿文碑有7通。在这11块北朝造像石及许愿文碑中,阳城地区民众所求的福报,大致如下:

第一,就佛教祈愿方面,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所求的福报,其主要目的在于谋求来世的幸福。首先,民众希望死后能够转世再生,并将再生之地定为西方净土。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景敬贵兄弟等所造许愿文碑称:“愿七先世往生安养之国”[2];北齐武平六年(575年)邑民姜纯陁等所造许愿文碑称:“共发心□,同登彼岸”[2]。其次,民众希望死后能够生天,自此永享天上快乐。如北魏神龟元年(518年)李守贞等所造造像石(722号)称:“上为……父下为兄造石佛一区,愿亡者生天”[2];北魏建义元年(528年)陈倩男等所造造像石(912号)称:“为忘(亡)夫保周造石浮屠一区,愿忘(亡)者生天”[2]。再次,民众希望死后能够成佛、成正觉,并值闻佛法。如北齐皇建二年(561年)泰和、昙幻等所造许愿文碑称:“上为皇帝,下为百官,七身父母眷属,一时成佛”[2];以及同年李生乾等三十七人所造许愿文碑称:“遍地众生,永离三界,共登十地,值佛门法华,为一切者同正觉”[2]。

第二,就世俗祈愿方面,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所求的福报,其主要目的在于谋求现世的利益。首先,民众祈求国运昌盛、天下太平。如北齐皇建二年(561年)李生乾等三十七人所造许愿文碑,便祈求“上为皇帝陛下,中宫内外,僚官牧守,令国祚永隆,四方宁谐,干戈不用,万民安乐”[2]。其次,民众祈求尊者得福。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景敬贵兄弟等所造许愿文碑,便祈求“内外百官,州郡公长,寿等乾川”[2]。再次,民众祈求所求必应。如北魏永熙二年(533年)造像石(51号),便祈求“上为皇帝陛下,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卷(眷)属,愿二从心所求如意”[2]。最后,民众祈求自身及家人无病无灾、富贵长寿。如东魏武定元年(543年)刘正道所造造像石(编号不明),便祈求“为身患眼发愿……愿百恶消灭,万善显众生”[2];北齐皇建二年(561年)李生乾等所造许愿文碑,便祈求“现存者皆富贵日甚,子侄皆茂”[2];以及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景敬贵兄弟等所造许愿文碑,便祈求“现存眷属,延命多福”[2]。

综上可见,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于造像石、许愿文碑中所求的福报,既颇具佛教色彩,又极具世俗色彩。由此推测,阳城地区民众信仰佛教、造像立碑的主要目的之一,应在于谋求来世及现世的各种利益。

三、阳城民众佛教认识分析

由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雕凿造像塔时所选的佛教题材及于碑刻题记中所求的福报不难看出,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民众对佛教教义认识浅显

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教义有一定认识,但认识相对浅显。以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景敬贵兄弟等所求“七先世往生安养之国”为例,此处的“生”是指死后托生,“安养之国”为西方净土[3]。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民众已认识并接受了佛教的轮回观念和地狱观念,并将死后归宿定为佛教构建起来的虚幻西方净土。北齐天保四年(553年)王永妻所求的“俱时成佛”[2]也表明,这一时期,民众已认识并接受了《法华经》“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4]的观念。但是,据北魏神龟元年(518年)李守贞等所求“愿亡者生天”、北齐皇建二年(561年)李生乾等所求“上者生天”[2]可见,这一时期,民众虽祈求死后生天,却并未明确指出所生之“天”为哪一天;且民众认为一旦生天,就能永享天上快乐。据佛教教义,佛教诸天共分三界二十八天,依次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且居于二十八天的天人,亦不能摆脱轮回之苦①。很明显,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诸天的认识较为浅显,其观念里的“天”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仅没有上下层次的区别,还与超脱六道之外的西方净土等同。综上可知,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教义有一定认识,但仅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应是相对浅显的。

(二)民众对佛教人物认识浅显

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人物的认识,以北齐为界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由前文可见,阳城地区民众雕凿造像塔时所选的佛教题材,应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包含其他佛和部分菩萨,所造对象相对多元。但据上表统计可知,北魏、东魏时期,阳城地区民众多将所造之像称为像、石像、石佛、石浮屠,并在碑刻题记中极少提及佛教人物和佛教故事;北齐时期,民众虽仍多将所造之像称为像、石像、石佛、浮屠,但已有明确指出造像人物,并提及佛教故事、人物的石刻、许愿文碑问世。据侯旭东先生观点,民众之所以将造像统称为石像,其情况大致有二:一为民众对佛教人物知之甚少,仅受时代造像之风影响而进行造像,故民众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造像活动本身,对所造石像的造型、题材不甚在意,因此将造像统称为石像;二为因造像社邑成员的崇奉对象各不相同,故将合邑雕凿的造像统称为石像,但该类石像上多或会镌刻所造佛教人物之名,或造像者提名多会冠以“某某佛主”的头衔[3]。纵观南涅水出土的所有造像塔和许愿文碑,除一通明确指出所造石像为观音像(武平六年)、一块为十六王子佛像(196号),一通冠以“菩萨主”头衔(北齐天保年间)、两块冠以“四天王主”头衔(674号、675号),四通提及佛教人物、故事(河清二年、天通四年、武平元年、武平六年)[2]外,其余造像及造像者头衔均与佛教人物无关。由此推断,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之所以将所造之像统称为像、石像、石佛、石浮屠,应是出于对佛教教义、人物不甚了解的原因。加之这些明确有北朝纪年,并指出所造佛教人物或提及佛教人物、故事的许愿文碑,均雕凿于北齐时期,特别是北齐末年。由此推断,北齐以前,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人物的认识应相对浅显;北齐以来,特别是北齐末年,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人物的认识虽仍相对浅显,但较之北齐以前,已有了很大进步。

(三)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功利现实

北朝时期,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较为功利现实,且多与儒家伦理结合。首先,据佛教教义,民众建寺造像功德无量,可死后升天享乐①。由此推测,阳城地区民众虽对佛教教义、人物理解较浅,但仍大兴佛教造像的行为,应是出于佛教建功、谋求利益的目的,这由北魏兴和三年(541年)阳城民众胡颖花、段伯和等四十人所造许愿文碑“每念真形,思敕救之念,作积善之业,可复未来因果……愿造石浮屠三级”[2]的记载,可推测印证。因此,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应极具功利性和现实性。其次,由造像塔题记及许愿文碑中的祈愿可知,阳城地区民众信仰佛教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谋求来世的归宿和现世的利益,且其所求的现世福报,大至为国、小至为家,上为尊者贤者、下为父母眷属,覆盖范围极广,所求内容极细。因此,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应极具功利性和现实性。再次,阳城地区民众所求现世福报的顺位,由北齐皇建二年(561年)许愿文碑可见,依次为皇帝、中宫、国运、父母、眷属[2];由北齐武平元年(570年)许愿文碑可见,依次为皇帝、国运、百官、父母、眷属、刑徒[2]。这就将儒家的等级观、忠孝观与佛教的轮回观、地狱观结合起来,故而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应是与儒家伦理杂糅在一起的。

四、结语

北朝时期,在佞佛风气和造像风气的共同作用下,阳城地区民众选择了广泛信仰佛教,这从阳城民众雕凿的大批精美石刻中可得印证。这批石刻以北朝造像塔数量居多,雕凿题材以一佛二胁侍、单佛结跏趺坐为主,二佛并坐、多佛并坐、千佛、施土因缘、半跏思维、一菩萨二胁侍等也时有出现,对应佛教人物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多宝佛、弥勒佛、西方三圣、佛陀弟子迦叶阿难、文殊、普贤、维摩诘等。这批造像塔,部分还刻有题记,与南涅水出土的北朝许愿文碑一起,集中体现了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状况,即: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虽有一定了解,但认识相对浅显;阳城地区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本土固有儒道思想杂糅,极具功利性和现实性。

北朝阳城地区民众的佛教信仰研究——以南涅水北朝造像塔为中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