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上交大 郑益慧主讲(模拟电路/模电 讲课水平堪比华成英

第一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1.1基础知识
1.1.1本征半导体
一.半导体
1.概念
2.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具有晶体结构的半导体
二.半导体的晶体结构
三.载流子
1.本征激发:热运动使自由电子逃脱,形成空穴和自由电子
2.自由电子
3.空穴
4.复合:本征激发的逆过程
四.载流子的浓度
和温度有关
1.1.2杂志半导体
一.概念:掺入少量的杂志元素
二.N型半导体:掺入P,自由电子是多子,空穴是少字.温度升高对少子影响更大
三.P型半导体:掺入B
1.1.3PN结
一.PN结的形成
1.扩散运动
2.空间电荷区:耗尽层,阻挡层,PN结
3.漂移运动:扩散运动的逆过程,与扩散运动平衡
4.对称结:PN结两边浓度一致 不对称结:两边浓度不一致
二.PN结的单向导电性
1.外加正向电压:死区
2.外加反向电压:反向饱和电路(少子形成)
三.PN结的电流方程

四.PN的伏安特性
1.正向特性:死区
2.反向特性
(1)雪崩击穿:掺杂浓度低时,PN结足够长,形成类似粒子加速器,击穿共价键,温度越高,雪崩击穿的电压越高
(2)齐纳击穿:掺杂浓度高时,PN结窄,电场大,直接使电子脱离共价键,温度越高,齐纳击穿的电压越低
五.PN结的电容效应
1.势垒电容

2.扩散电容 非平衡少子

电压增加 浓度上升 电荷量增加 反之
1.2半导体二极管
1.2.1常见结构

1.2.2伏安特性
一.伏安特性(与PN结相比)
1.体电阻的存在,电流比PN结小
2.反向电流大一些
二.温度的影响
1.T升高,正向电压左移,反向电压下移
1.2.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一.IF:最大整流电流
二极管长期工作时候所能通过的正向平均电流的最大值
二.UR最高反向电压
三.IR未击穿时最高反向电流
四.FM最高工作频率
1.2.4二极管的等效电路(正向应用)
一.等效电路(直流)

例:限伏电路

三.二极管的微变等效


1.2.5稳压二极管(反向应用)
一.特点:利用二极管反向击穿的伏安特性,可以起到稳压的特性,可以通过改变PN结内部元素含量改变稳定电压,其中7V以上,以雪崩击穿为主,温度系数为正.4V以下,以齐纳击穿为主,温度系数为负
二.伏安特性
三.主要参数: 稳定电压UZ 温度系数α

使用时先判断二极管是否处于击穿状态
1.3双极晶体管BJT
1.3.1结构及类型
一.构成方式

三个区域,三个电极,两个PN结
发射区载流子浓度比集电区高的多
基区浓度低,非常薄
1.3.2电流放大作用
一.放大
二.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发射极正偏,集电级反偏

三.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

四.放大倍数
直流放大倍数,交流放大倍数
ICEO(基极开路时的穿透电流)

1.3.3 BJT共射特性曲线
一.输入特性

IB和UBE之间的关系(UCE不变)
随着UCE增大,曲线右移,当UCE到达1V时不变
二.输出特性

IC和UCE之间的关系(IB不变)
随着UCE增大,当集电区反偏时,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下,IC和IB成比例
饱和概念(双结正偏)

1.放大区:IB=βIC
2.截止区:双结反偏 c,e断路
3.饱和区:双结正偏 c,e开关闭合,此时βIB>ICMAX ICMAX=VCC/RC
1.3.4主要参数
1.3.5温度的影响
一.输入特性

温度升高,曲线左移
二.输出特性

1.4场效应晶体管(FET)
1.4.1结型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转移特性曲线

结型场效应管输出特性

区别:结型场效应管UGS不能大于0,否则PN结导通
1.4.2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MOS管
一.N沟道增强型MOS管

1.结构: g栅极 s源极 d漏极
2.工作原理

预夹断进入恒流区后 ID只于UGS相关
二.N沟道耗尽型MOS管
天生有沟道
1.4.3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与参数
一.特性曲线
1.转移特性曲线
2.输出特性曲线

恒流区用于放大
总结

二.参数
1.直流参数
UDSTH 增强型
UGSOFF 结型or耗尽型
IDSS RGSDC
2.交流参数
跨导(低频) gm=dID/dUGS(UDS是常数)
极间电容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2.1放大电路的构成
2.1.1放大的概念
一.特征:功率的放大
二.本质:能量的控制
三.必要条件:有源元件
四.前提:不失真
五.测试信号:正弦波
2.1.2怎样构建基本放大电路
一.目标:小功率信号->大功率
二.条件:1.元件 2.电源
三.技术路线
1.三极管->放大状态
2.小信号->IB(UBE)
3.合理的输出

四.放大电路
1.直接耦合

2.阻容耦合

电容的作用:通过交流,阻隔直流
五.工作原理

2.2性能指标
一.示意图

Ri越大越好
R0越小越好
二.放大倍数 Auu Aui Aiu Aii
三.Ri
四.R0
五.通频带

低频或高频都没有放大作用
六.非线性失真
七.最大不失真电压
八.最大输出功率与效率
2.3分析方法
2.3.1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一.直流通路
Ui=0,电容断路,电感短路
二.交流通路
1.直流源置0
2.电容短路
2.3.2图解法(交流)

2.3.3等效电路法
一.直流通路
1.Q点,判断是否在放大区
2.rbe
直流电压->Q点位置->Q点斜率->rbe
二.交流通路
1.直流置0,电容短路,作出交流通路
2.三极管等效为rbe和一个受控源

例:
三.解题思路

1.基础知识
UBE的变化引起IB变化
IEQ=(1+β)IBQ
ICQ=βIBQ
rbe=rbb+(1+β)(UT/IEQ)
不可能在一个电路中既有rbe和VCC
2.先直流通路,求出三极管工作状态以及rbe
3.后交流通路
结论:

R0=RC
2.4放大电路Q点的稳定
2.4.1必要性
一.对Q点影响
1.温度
二.稳定Q点的思路
一构成:阻容式(不能集成)

直接耦合

其他

基本共集放大电路


基本共基放大电路

2.6派生电路
2.6.1复合管放大电路
一.复合管的组成


二.场效应管的分析过程
共源

VGG和Rg的作用 形成沟道
VDD和Rd的作用 工作在恒流区
等效过程


rds可忽略
第三章 多级放大电路
共集放大电路: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能放大电流,不能放大电压
共射放大电路:能放大电流和电压,输出电阻大,输入电阻小
3.1耦合方式
3.1.1直接耦合

缺点:调试,Q点
优点:低频特性好,易于集成
3.1.2阻容耦合

优点:调试容易,稳定Q点容易
缺点:f低出事,不利于集成
3.1.3变压器耦合

3.1.4光电耦合

抗干扰
3.2动态分析
多级放大电路一级一级分析,切记不能切割单独一级断路分析
3.3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3.3.1.零点偏移
一.产生原因:温漂
二.抑制温漂的方法:
3.3.2差分放大电路
一.电路的构成

共模信号:UI2=UI1
差模信号:UI2=-UI1 大小一致,方向相反
共模信号进来Re双倍,差模信号进来Re消失
二.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分析(双入双出)


三.其他接法
1.双入单出

2.单入双出

转化成双入双出
四.改进

改为恒流源
3.3.3直接耦合互补输出电路
一.基本要求
输出电阻小,功率加大,输出电压(不失真),效率高
二.共集电路能完全满足要求吗?
效率太低
三.工作状态
1.甲类:无失真,效率低 360°导通
2.乙类:只有半个波型 180°导通
3.甲乙类:比乙类多一点 >180°
4.丙类:比乙类小 <180°

四.互补输出级电路(OCL)

交越失真:三极管的发射结有开启电压,克制死区
五.消除交越失真

此时工作状态在甲乙类
倍增电路(更灵活)

3.3.4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输入极:消除温漂,消除干扰
共射放大电路:极高的放大倍数
输出极:输出电阻低(因为是共集),功耗小(因为工作状态是甲乙类),对管子要求低得多
等效电路

(P23,P24,P25在学完电路基础后重看)
第五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阻容耦合
低频:耦合电容
高频:极间电容
5.1频率响应概述
5.1.1必要性
5.1.2基本概念
一.高通电路(耦合电容引起)

下限截止频率:幅值下降到根号二分之一时的频率
U0超前

二.低通电路(极间电容)


U0滞后
5.1.3波特图(双对数坐标)


0dB(分贝)无放大无衰减
f=fl时 -3dB
频率每升高十倍 上升20dB
画波特图,找fl是关键
fl对应的向频图是45度
5.2晶体管高频等效模型
5.2.1混合π模型
一.完整的π模型

物理模型
5.2.2混合π模型的简化

Cμ''可忽略
Cμ'=(1-k)Cμ
k=Uce/Ub'e
Cμ'不是固定的,是随电路状态不断变化的
rb'e=(1+β)(UT/IEQ)
gm=β/rb'e约等于IEQ/UT
5.2.2β的频响

fβ=1/(2πrb'eC'π)

三.fT=β0fβ

5.4单管放大电路的频响
5.4.1单管共射
一.π模型等效
直流通路->EQ->rb'e,gm
求ft->Cπ
π模型适用于低频 中频 高频,
在中低频π模型和h模型同样适用
C'π与k相关,在不断变化,用中频段求出的k近似高频段的k

二.中频段

相对于π模型,C'π断路,C短路(C'π=Cπ+C'μ,Cμ'=(1-k)Cμ)
三.低频段

相对于π模型,C'π断路
四.高频段

相对于π模型,C短路
五.结论:


重点是求Fl,Fh
Fl就是电容C前端整个电路做戴维南等效得电阻
5.4.3增益带宽积

5.5多级放大电路的频响
总相移和增益是各级放大电路相移与增益之和
表现在放大倍数上是相乘,表现在分贝上是相加,二级为例,此时中频段40dB每十倍频

二.截止频率

极数越多,fl越大,fh越小,通频带越窄
第四章 集成运放放大电路
本章重点在于电流源的作用:
1.提供静态电流,提供静态工作点,当电源
2.当负载,取代放大电路里的Rc,Re
4.1概述
4.1.3电压传输特性
(开环)U0=Aod(Up-Un) 必须在线性区,确保U0不能超过VCC
4.2.1基本电流源
一.镜像


只要调节R,就能控制IC1
缺点:要IC大,IR也就很大,消耗电功率和产生让太多
二.比例电流源


IC0约等于IR
优点:既省功率,又能得到大功率
三.微电流源
相比比例电流源,Reo=0


4.2.2改进型电流源
一.加射极输出器

加个放大电路,防止β太小的情况
Re2的作用:提高IE2,使放大倍数增大
二.威尔逊电流源


作用:1.减小β的影响 2.稳定输出电流,减小温度对电路的影响



一.基本放大电路
要匹配

二.差放

镜像电流源->电流加倍->输出加倍->共模信号再次被抑制

镜像电流源 镜像电流源
差放 共射 互补输出
比例电流源 微电流源
第六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6.1基本概念及判断
6.1.1基本概念
一.反馈:值得注意的是 反馈信号仅仅与输出量有关
二.正,负反馈

净输入量=输入量+反馈量
三.交直流反馈
6.1.2反馈的判断
一.反馈的存在与否
1.结构上:要回来 2.存在反馈量
二.反馈的极性
1.干输入量,输出端

运放的输入端是两个端子,三极管的输入端是be,差放是....场效应管是gs


三极管以及场效应管都是电压变化引起电流变化
2.判别流程(瞬时极性法)
(1)输入端给+ 推出 输出量是+or- 推出 给信号源后输入端的响应. 若响应为+,则为正反馈,反之,响应为-,为负反馈

3.运放的虚短虚断
虚断:Rid->∞ 运放正负极之间电流极小,一直成立
虚短 Up=Un 运放正负极电压几乎一致,在运放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成立
三.交直流的判别
直接耦合既有交流也有直流反馈
直流负反馈的作用就是稳定静态工作点
交流正反馈的作用波形发生
6.2负反馈交流放大电路的组态
6.2.1判别
一.从输出端,电压电流负反馈
输出电压u0=0,若反馈信号为0,则为电压负反馈

图示一 电压负反馈

图示二 电流负反馈

Re是非常典型的电流负反馈
二.串并联反馈
叠加方式
串联说明输入信号和负反馈信号都是电压信号
并联说明输入信号和负反馈信号都是电流信号
若输入信号和负反馈信号是不同端子,则是串联反馈
若输入信号和负反馈信号是相同端子,则是并联反馈
6.2.2四种组态
1.1电压串联负反馈
电压放大
1.2电流串联负反馈
电压变电流
1.3电压并联负反馈
电流变电压
1.4电流并联负反馈
电流放大
6.3.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块图表示法
一.各量的关系


A是基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F是反馈系数
二.闭环放大倍数(Af)

三.环路放大倍数

四.|1+AF|反馈深度,当A非常大时为深度反馈
五.深度反馈下的Af=A/(1+AF)当A很大时约等于1/F
在集成运放中引入负反馈一定是深度负反馈(A非常大),此时净输入量Up-Un可以忽略,这就是虚短的概念
6.3.2四种组态电路的方块图

a对应电压串联

b对应电流串联


c对应电压并联

d对应电流并联

6.4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分析
一.步骤
1.判别组态,反馈网络
2.F
3.Af=1/f
4.Auuf
二.各种组态分析

1.电压串联


2.电流串联

3.电压并联
4.电流并联

6.5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6.5.1稳定放大倍数

代价是降低放大倍数,系数是(1+AF)
6.5.2改变输入输出电阻
一.对输入电阻

串联增加(1+AF)倍,并联减小(1+AF)倍
二.对输出电阻
1.电压型:缩小(1+AF)倍
2.电流型:增大(1+AF)倍

6.5.3展宽频带
fh提升(1+AF)倍,同理放大倍数下降(1+AF)倍
6.5.4减小非线性失真

只能解决A的问题,若Xi本身有问题,则不能解决,只能解决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引起的问题
6.6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6.6.1自激震荡的原因
一.原因
进入高频段A和F每一极都有相移
(高频段的响应 每多一个三极管就多一个极 高频低通放大电路,低频段有几个高通电路和有几个耦合电容相关)

当A的相移和F相移之和为180时
-变+ 负反馈变正反馈
二.平衡条件
1.当A的相移和F相移之和为180
2.AF=1
起振时 AF>1
单极放大电路不会自激震荡,因为AF相移最大90度
单极放大电路不会自激震荡,因为AF相移180度时,A很小,AF不会大于1
三四都会自激震荡,越高越危险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7.1基本运算电路
一.概述 虚短:Up=Un
虚断:iI=0,iN=ip=0(只有运放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才成立)

叠加原理
1.比例运算电路


R的作用是提高输入阻抗
Un是在ui和u0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可以用叠加原理
结果:y=-kx
电压并联负反馈 Up=Un=0
2.T型

二.同相比例


电压串联 输入电阻非常大 所以Up=Un=Ui
R'是平衡电阻阻值是R并Rr
三.电压跟随器
作用:增大功率,增大输入电阻

四.求和
1.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2.同相求和

二.加减


缺点:输入电阻小
改进:

7.1.4微积分
积分

Rf是保护电阻,防止C饱和
微分

C和R换位置

二极管是保护作用,C1是补偿相位
7.1.5对数,指数运算

PN结电压和电流成指数关系

反函数运算


7.2模拟乘法器及其应用


7.2.1简介
一.电路及符号

二.理想:
ri1,ri2无穷大,r0趋近0,k不变
结果:△u0=k△ux*△uy
三.四个象限

7.2.2应用
一.乘方运算
1.平方
2.三次方四次方

3.N次方运算

二.除法

条件:kui1>0
结果:uo=k(ui2/ui1)
三.开方运算

条件
若ui<0则必须k>0 否则正反馈
若ui>0则必须k<0 否则正反馈
解决方法

7.4预处理的放大器
7.4.1仪表用放大器
一特点:
1.前端传感器内阻不稳定
2.信号弱
3.大的共模信号
二.基本电路


好处:
1.消除共模信号
2.输入电阻大,放大倍数高
例子

8.1正弦波振荡电路
8.1.1概述
一.产生振荡的条件
f=f0
AF=1

要求事先有f=f0充当点火的作用
得到f的方法是从杂波中傅里叶变换出f0的波形令f0 AF>1,令非f0 AF<1
振荡条件:AF=1,Xi=Xf 即φa+φf=2nπ
起振条件:AF>1
二.组成
放大电路,正负反馈,选频电路,稳幅电路
三.判别
1.组成电路齐全
2.放大电路能否正常工作(能放大一定倍数即可)
3.相位平衡条件(存在正反馈)
4.AF>1
8.1.2RC正弦波振荡电路
一.电路构成

二.选频电路
RC电路能制作高通电路与低通电路,高通与低通一起就可以达到选频的作用

w=1/RC的信号可以通过
此时要AF>1,则有1+Rf/R1>3
三.稳幅电路
要使振幅足够大是,AF变回等于1,则必须需要稳幅电路,思想是利用PN结温度敏感的特性

四.RC电路的特点
优点:频率稳定,缺点: 频率不能太高
8.3LC正弦波振荡电路
一.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

简化

缺点:漏磁,耦合不紧密,信号有损失
改进
二.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

缺点:电流中容易含有高次谐波
三.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

共同点:中间引出一条线,作用是保证正反馈

确保电容式易于调节
四.石英晶体谐振器
1.等效电路和频率特性

f<f0时,电路表现容性
f>f0时,电路表现感性
f>fp时,电路表现容性
2.串联并联
8.2电压比较器

8.2.1概述
一.电压传输特性 u0=f(ui)
1.输出电压:Uoh Uol
2.Ui 发生跳变的Ui Up=Un时
3.跃变方向
二.比较器的种类
1.单限
2.双限
3.滞回

8.2.2单限比较器
一.过零比较器


二极管的作用是保护输入极,使Up和Un差值不会太大,r的作用是限流

二极管的作用是输出固定的电压

作用是不需要Rl很大,转换速度快,运放不需要退饱和
二.一般单限比较器
方法一:+向不接地
方法二:干扰ui


单限比较器的用处:锯齿波变方波,并能通过改变阈值改变占空比,常用与PWM
8.2.3滞回比较器

R1和R2的作用:用分压使阈值可调

Ut1和Ut2之间是容忍电压,既有可能是高电压也有可能是低电压
缺点:Ut1和Ut2必须关于0对称
改进:

使R1不接地,接UREF,此时Ut1,Ut2关于UREF对称
滞回比较器的用处

整形
8.2.4双限比较器

D1和D2的作用是保护电路
8.3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8.3.1矩形波发生电路
一.核心:滞回比较器,电容器
二.电路构成


计算T

缺点:占空比不可调
改进

加电位器和二极管,使占空比可调
8.3.2三角波发生电路

方波积分->替换带电容充放电->三角波发生器
计算阈值电压的过程

根据定义,Up=Un时,UI的值即为阈值电压
8.3.3锯齿波发生电路
可以通过三角波调整占空比实现锯齿波

此时波形代表+Uz->电流要大->电阻要小->此时电位器上面电阻大下面电阻小
8.3.4波形变换电路

三角波变锯齿波思路:
当三角波处于上升沿时,三角波通过一个放大倍数为1的电路,而当三角波处于下降沿时,三角波通过一个放大倍数为-1的放大电路

电路构成:Uc可用三角波通过微分电路得到,通过开关M,实现放大倍数1与-1的转换,实现三角波变锯齿波
三角波变正弦波

折现法近似正弦波

8.4信号转换
8.4.1电压--电流

缺点:RL不接地
改进

此时,RL变化由于下面的正反馈电路,i0不会变化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8.4.2精密整流
整流就是交流变直流
一.半波整流

ui>0时,D1不通,走D2通过Rf,放大倍数-1
ui<0时,D2不通,走D1不通过Rf
二.全波整流

思路:半波*2+正弦波=全波
上面2R就是*2,下面R就是正弦波
8.4.3压频转换

ui越大->i越大->充电时间短->决定T
开关接大电流,当滞回比较器到UT2时,开关接通,大电流瞬间打回UT1(与锯齿波发生电路类似)

高电平->开关关闭->电容放点->DZ打回-UZ
低电平电容充电,点电压大于比较值时出高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