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美国驱逐舰部队指挥官及其旗舰代表简介(下)

2022-10-30 12:34 作者:NocathySodak  | 我要投稿

        如果你看过《银河英雄传说》,那一定会对故事里帝国军的“双璧”——米达麦亚和罗严塔尔印象深刻。而在二战美国海军驱逐队司令中,也有一对双璧般的人物,其中一位如米达麦亚般迅捷如风,另一位则似罗严塔尔的冷静且攻守俱佳;他们在所罗门战役中相辅相成,座下旗舰更是直至终战都涂装了特殊标识(不仅是战队队徽更是直接加入了指挥官本人的元素)。下面就来讲讲这两位准将——罗杰·辛普森和阿利·伯克的故事。

第六驱逐舰大队司令 罗杰·惠顿·辛普森准将

Commo. Rodger Whitten Simpson

辛普森肖像照

        辛普森生于1898年6月4日,成年后先在俄勒冈大学学习了一年,之后于 1917 年 6 月进入美国海军学院,1921届毕业。一战期间曾在俄亥俄号战列舰(BB-19 Ohio)上服役,毕业后又先后在布鲁克林号重巡洋舰(CA-3 Brooklyn)和驱逐舰法夸尔(DD-304 Farquhar)、特维格斯(DD-127 Twiggs)、斯洛特(DD-316 Sloat)、威廉·琼斯(DD-308 William Jones)、拉德洛(DD-112 Ludlow)和扫雷舰惠普维尔(AM-35 Whippoorwill)服役。其后就读于安纳波利斯的海军研究生院和耶鲁大学,并于1928年完成了通信工程课程,被分配为第14驱逐舰中队的参谋。其后成为旧金山第12海军区的助理通讯官,直到1933年7月转隶科罗拉多号战列舰(BB-45 Colorado),两年后被任命为纽约市海军征兵部门助理官。

        1941 年 4 月5日,出任马汉号驱逐舰(DD-364 Mahan)舰长,战前多在西海岸和加勒比海演习与巡逻,开战初期主要以夏威夷为基地执行各种巡逻和护航任务,直至1942年10月16日开赴南太平洋前线。10月22日昼间,辛普森带着马汉号和拉姆森号(DD-367 Lamson)突袭了吉尔伯特群岛南部,击沉了两艘日军巡逻艇并全身而退,因此获得海军十字勋章。大概也是从这时开始,辛普森勇猛的指挥风格逐渐流传开了。他随后指挥马汉号参加圣克鲁斯海战,不过在撤退途中因为反潜机动与战列舰南达科他(BB-57 South Dakota)相撞。马汉号修复完成后,辛普森又指挥该舰在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和斐济群岛之间跑了一段时间护航。

圣克鲁斯海战期间,辛普森指挥的马汉号与另一艘姊妹舰在南达科他号附近机动

        1943年3月23日,辛普森升任第15驱逐舰分队(著名的DD-407斯特雷特即在此分队)司令,坐乘朗号驱逐舰(DD-399 Lang)。6月下旬新乔治亚战役爆发后,辛普森的15分队奉命为安德鲁·麦克福尔少将的第22航母分队(桑加蒙级护航航母)护航,在那里他结识了第44驱逐舰分队司令阿利·伯克中校。

        由于前线驱逐舰短缺,美军搞出来一个“槽海驱逐战队”(Destroyers in the Slot即DesSlot,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驱逐舰打击部队Destroyer Striking Force,其中Slot即槽海是指中所罗门群岛各岛屿之间的狭长海域或称新乔治亚海峡),该部队直接隶属于当时的TF31(具体编制是TG31.2),由6~10艘来自不同中队、随时可以出战的驱逐舰组成,部队编成基本是每两周换一茬,换下来的驱逐舰休息1~2星期。7月17日,辛普森的15分队加入该部队,3天后伯克拍马赶到。

辛普森的初代旗舰朗号,照片拍摄于维拉湾海战后的1943年10月26日,当时该舰刚在梅尔岛完成大修

        经历了自塔萨法隆格到科隆班加拉的一系列失败,当时驱逐舰部队的官兵们无不渴望着像对手一样自由使用驱逐舰的机会,打击部队的成立正好给了伯克构想战术的完美舞台。辛普森同样对先前历次战斗即日军的作战方式颇有研究,给战术提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另一方面他还对自己麾下的驱逐舰性能和指挥官了如指掌,这让伯克大为赞赏。后者晚年曾回忆:“我和辛普森合作得很轻松,就像同一个人的两只手——不需要命令和事先的复杂讨论,右手每次都能依靠着左手,不仅是一起行动更是正确地行动……我们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彼此会做什么。”('We worked together very easily, like two hands of the same person. The right hand not only could depend on the left hand to take action but to take proper action every time without orders and without previous discussion many times…We knew what each other would do under given circumstances,too. ')

        伯克很快就设计出了一套全新战术,准备和辛普森大干一场:为了避免被敌人侦察机发现,两支分队将在沿槽海行军时紧贴圣伊莎贝尔岛海岸,并坚决不对任何可疑飞机开火。一旦雷达探测到敌舰,伯克会立即率A-1分队之字形接近目标。当距离接近到约10000码(伯克认为的日军鱼雷射程),他将指挥分队剧烈转向,寄希望于这个假动作能吸引敌军鱼雷火力。然后他会回到原航线并接近至6000码距离,与敌方航向夹角大约30°,在此位置令A-1分队所有驱逐舰发射半数鱼雷,随后转舵90°脱离。当距离拉开到8000码时,A-1分队将再次转舵90°,与敌人大致平行向并前去和A-2分队会合。A-1分队进行这次鱼雷攻击时,A-2分队须保持在火控雷达有效范围内。如果伯克分队在雷击过程中被敌舰发现,辛普森将指挥A-2分队开火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若前者未暴露则仅以炮口瞄准目标。一旦前者的鱼雷开始在敌编队中起爆,A-2分队立即发动新一轮鱼雷攻击,同时A-1分队进行炮击以将敌方注意力转离新的威胁。如果这轮雷击后还有敌舰幸存,伯克将在辛普森的炮击掩护下率A-1分队再发射一波鱼雷。

        战术确定下来之后,两支分队按其要求进行了多次演练,上下官兵都已经熟悉了流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到了7月25号,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命令伯克的44分队撤回圣埃斯皮里图休整,一心求战的伯克抗命向直接上司——TF31司令威尔金森少将请求在战队中再找一艘不属于44分队的驱逐舰(即DD-401莫里,这也是二战美军最出色的驱逐舰指挥官与最忠诚的驱逐舰的交集)作为自己的临时旗舰,少将也允许了,但告知伯克他过几天还是得走人。不过话说回来,调整之后的战队构成倒也合伯克与辛普森之意:伯克暂时指挥的12分队为格里德利级,装备16条鱼雷发射管,完美适配A-1雷击组;辛普森的15分队则是以比前者少一半鱼雷为代价装上了两座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的本汉级,对海火力猛且很适合打驳船,A-2炮击组本就是据此敲定的。

新乔治亚群岛北部的地图,可以看到科隆班加拉岛、库拉湾、维拉湾、蒙达、布莱凯特海峡和吉佐海峡等所罗门战役中的著名地点。图中“New Georgia Sound”即为槽海(The Slot)

        他们几乎就要成功了。8月1~2日夜间,接到有新的“东京特快”出发增援维拉港的两人即刻出发,但没想到敌人也同样狡猾——在此前的赖斯锚地遭遇战、库拉湾海战和科隆班加拉之战中,日军都取道科隆班加拉岛东岸的库拉湾,不过7月22日他们尝试了科隆班加拉西岸的维拉湾航道,获得成功后直接放弃了库拉湾航道。结果就是,情报不利的伯克和辛普森在库拉湾北边白找了一晚上只得悻悻而归,而真正出现在正确位置的美军鱼雷艇纵然在布莱凯特海峡布下四层纵深阵防守仍是一无所获,美乐帝艇长的PT-109还被天雾号驱逐舰撞成两截,为此这位日后话题丰富的中尉不得不带着一众艇员荒岛求生了数天。再说伯克,扫兴而归后再度被命令调离,这回实在没办法,他只得惜别辛普森和战队的部下们回到44分队,三天后又登上了一艘破破烂烂的本森级驱逐舰——DD-491法伦霍尔特,并不情愿地转到了12中队司令任上。

今天的科隆班加拉岛。该岛本身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火山岛,所罗门群岛也是南太平洋的风景名胜,看着这些照片很难联想到八十年前的血战

        辛普森很快迎来了坐镇12分队旗舰、DD-384邓拉普的新任战队司令穆斯布鲁格中校,后者是伯克在海军学校时的同学,这次也直接取代伯克作为槽海战队的临时司令。辛普森没有辜负伯克的信任和部下们的期待,拿着伯克的战术便去洗脑穆斯布鲁格了,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可以参见up之前写的二战美国驱逐舰部队指挥官及其旗舰代表简介(中)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事实上除了穆斯布鲁格座舰邓拉普以外的5艘参战驱逐舰之前就是伯克战队的成员,而穆斯布鲁格自己也坚定地贯彻了讨论好的战术,因此在维拉湾之战中美军两支分队的配合极其完美,辛普森不仅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了最恰当的地点,更没有像在埃斯佩兰斯角海战等先例中发生的那样混淆友军的位置。换言之,这支战队和一个星期前相比仅仅是把伯克换成了穆斯布鲁格,一个名字的差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辛普森旗舰朗号的CIC(战情中心)就设在罗经舰桥后部,所以他随时可以亲自感知战场态势,几乎每分钟都会亲自去确认一次雷达数据,战后他也对这种新式指挥系统不吝赞美('CIC……is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on the ship')。倒是穆斯布鲁格不得不跑上跑下,因为邓拉普的CIC在舰桥下层……

        (指挥官跑上跑下其实是一个良好品德,要知道DD-491法伦霍尔特和DD-485邓肯之所以在埃斯佩兰斯角被敌我双方夹在中间混合双打,就是因为斯科特少将下令纵队按顺序转向时,站在他下面一层甲板开船的麦克莫里斯舰长以为上司的意思是各舰同时转向,于是不等前卫驱逐舰转完就擅自左转了,给斯科特惹了个大麻烦)

马汉级DD-376库欣号舰桥部分的图纸,穆斯布鲁格旗舰邓拉普和她算是姊妹舰。二战美国驱逐舰这种小船上罗经舰桥和航海舰桥是不分家的,位于舰桥上层,美方称呼一般是Flag Bridge。下层一般是Chart House海图室或Comdr‘s Cabin司令住舱,大战中CIC经常配置在此,以此来看按日式称呼下层舰桥大概可以叫作司令舰桥

        战斗结束后有个小插曲:打扫战场时,辛普森奉命率15分队驶过满是日军落水者的海域援助幸存者,面对不愿配合救援还一起唱着古怪调调的鬼子兵,一向直性子的辛普森完全无法容忍,拍电报问穆斯布鲁格可不可以扔点深水炸弹下去,结果几乎是立刻被老实人穆斯拒绝了。战后,作为二号功臣的辛普森获得了一枚金星勋章,以代替第二枚海军十字勋章。当然,就这次完美的胜利,他和伯克很快也互通了书信。

        10月23日,伯克将法伦霍尔特号带到悉尼访问休整,随后立即赶回前线接手23中队。29日法伦霍尔特返回前线后,辛普森登上了这艘挚友曾经的座舰,成为历经艰辛的第12驱逐舰中队的新一任司令官。11月1日,辛普森率12中队作为谢尔曼少将的TF38的护航舰支援了布干维尔岛登陆及对伯尼斯机场的轰炸,一定程度上为次日凌晨伯克所在的TF39在奥古斯塔皇后湾以逸待劳创造了机会。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后,为了挽回败局,栗田健男中将率第四战队(高雄级重巡洋舰为核心)从特鲁克南下拉包尔,准备对布干维尔展开反击。于是,11月5日,额外带上了老部队15分队的辛普森护送谢尔曼的两艘航母CV-3萨拉托加和CVL-23普林斯顿突袭拉包尔,把日军的巡洋舰几乎炸了个遍。11日,他们又和阿尔弗雷德·蒙哥马利少将的TG50.3会合,再度轰炸了拉包尔。这两次空袭不仅完全破坏了了日军反击的企图,更证明拉包尔无法继续作为帝国海军的基地而存在了。此后舰载空中力量无法挑战陆基航空力量的旧观点逐渐得以转变。

辛普森与座舰的战绩合影,打码部分you know who

        在两次突袭拉包尔之后,辛普森率12中队继续在所罗门前线执行着各种任务,如1944年1月对布干维尔和肖特兰的岸轰。1943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整整两年后,美国海军工程兵在布干维尔岛托罗基纳角(就是11月1日的登陆点)建成了第一座简易机场,将拉包尔正式纳入陆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另一方面,随着此前在科隆班加拉之战中受创的两艘轻巡洋舰CL-48檀香山和CL-49圣路易斯完成修复,南太区前线的两支近距离支援部队再次得以完善——即由安斯沃斯的第9巡洋舰分队加辛普森的12中队组成的TF38,和由梅里尔的第12巡洋舰分队加伯克的23中队组成的TF39。经过维拉湾和圣乔治角完胜,南太区总长哈尔西对自己舰队的夜战能力无比自信,在1944年2月15日登陆格林群岛后,他尽一切所能试图诱出日军主力增援登陆场并用TF38、39集中歼灭之,可惜已经一退再退的日本人没有上套,辛普森和伯克终究没能并肩在水面战斗中施展拳脚。

        正所谓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既然日本人不来,那干脆美国人继续北进好了。哈尔西决定以他手里的驱逐舰部队——即TF38.4(12中队)和TF39.4(23中队)为先锋。2月17日凌晨,哈尔西的助理官登上法伦霍尔特号,直接向辛普森下达了出击命令——他的部队将在没有巡洋舰和飞机支援的情况下突袭拉包尔。早有类似经验的辛普森当然无法拒绝这样大胆的作战计划。当天黎明,第12驱逐舰中队在库拉湾南部的哈索恩海峡集结,这支已经在所罗门群岛战斗了近19个月的功勋部队将成为第一支仅靠舰载武器直接攻击拉包尔的同盟军力量。伯克的“小海狸”们也整装待发——他们将在18日稍晚时攻击西北方的卡维恩,那里的港口虽不如拉包尔重要,但也是新爱尔兰的航空重镇。

拉包尔地图,该地区于1872年被英国皇家海军布兰奇号(HMS Blanche)初次调查,因而中部海湾被命名为布兰奇湾。辛普森港(得名于布兰奇号舰长Cortland Herbert Simpson而不是本文中的罗杰·辛普森,不过显然这里也是后者的福地)位于其北部,卡拉维亚湾则在南部
拉包尔今貌,左侧为老城区,右侧为新城区,城市环绕的海湾正是辛普森港。拉包尔自1878年建城以来长期作为东新不列颠行省首府,直到1994年塔乌鲁(Tavurvur)火山爆发致城区八成被毁

        17~18日夜间,辛普森率部穿过圣乔治海峡,把3868发127mm炮弹送进了拉包尔。毫无防备的日本人猛然惊醒后,只能勉强组织海岸炮台反击,不过辛普森早已下令5艘驱逐舰悉数布放烟幕,岸炮的轰鸣此刻权被美国人当作鸣礼炮。巧的是就在17日白天,两艘睦月级驱逐舰——夕月号和水无月号护送着第1123船团驶抵拉包尔,该船团还包括运输舰黄海丸号、特设炮舰兴和丸号、驱潜艇第22及40号。眼见美国驱逐舰逼近,夕月和水无月急忙出发迎战,但毕竟实力悬殊,加之辛普森无意直接对敌方要塞大动干戈,双方仅在远距离上对炮并互射鱼雷,自然也无一命中,两艘日驱很快便知趣地撤退了。另一边躲在港内的第40号驱潜艇倒被击伤。在12中队兴致勃勃放炮之余,原属翔鹤号舰战队、1943年11月1日转赴拉包尔的日本王牌飞行员小町定驾驶一架零战紧急起飞,向这五艘正打得上头的美国驱逐舰扫射了一通并扔了两颗60kg炸弹,当然只是隔靴搔痒。考虑到拉包尔附近仍有六座日军机场且天气不佳,辛普森见好就收,借助积雨云掩护脱离战场。这次突袭以12中队毫发无损回到哈索恩海峡接受老战友们的夹道欢迎告终,史称卡拉维亚湾之战。

卡拉维亚湾之战中,辛普森的12中队的大致航迹

        虽然辛普森的突袭没有造成多少实质性损害(美军的航拍显示有两艘运输舰被击沉,可似乎没有日方记录来佐证这一点),但其战略影响十分可观。首先,在持续了数月的拉包尔空战后,盟军已经牢牢把控拉包尔的制空权。其次,随着盟军陆军在俾斯麦群岛的登陆,对拉包尔围而不打的态势已经成型。再者,同样在2月17~18日,斯普鲁恩斯的TF58对特鲁克发动“冰雹”行动,令日军被迫完全放弃了对拉包尔的空中支援。最终,美军驱逐舰直接驶进圣乔治海峡,宣告了此处的制海权的易手。原以为自己是去执行自杀任务的12中队意外发现拉包尔居然不过是纸老虎。在卡拉维亚湾试图阻击12中队的夕月号和水无月号于18日白天匆忙逃离拉包尔前往帕劳,而第1123船团的另几艘船均在19~21日将拉包尔的地勤人员运出时被美国陆军第五航空队炸沉。此后再也没有任何补给运进拉包尔,第1123船团因而成了最后一支成功驶抵拉包尔的日本运输船队。仍然驻扎在拉包尔的日军部队只好在第8方面军司令官今村均大将(此人还是侵华战犯)带领下想尽办法开荒屯田,好不容易从饥饿和疟疾中熬到终战。17日占领格林群岛后,盟军事实上已经获得了所罗门战役的胜利,这下更是完全控制了瓜岛至新不列颠。

1944年2月26日18:15,突袭卡维恩归来的12中队开始“S”形机动的瞬间。左起为法伦霍尔特、布坎南、伍德沃思、拉德纳、兰丝唐,背景即是萨沃岛
大海铭记不朽:12中队在铁底湾“S”形机动为在此战殁的勇者们致敬。这也是辛普森在任时该中队的传统仪式,18日突袭拉包尔后在库拉湾已经来过一次

        18日,伯克的23中队也成功炮击了卡维恩。在辛普森和伯克的“双璧合击”之后,布卡岛至卡维恩一线完全变成了美驱走廊,22中队、45中队及23中队先后多次沿线扫荡,取得了相当战果。2月24日~25日,辛普森再次出击,沿途击沉了一艘运输舰*并在次日清晨对卡维恩展开了超过一个小时的炮击。被美国驱逐舰烦了一个星期的日本人毕竟也不是吃素的,面对这帮白天还大张旗鼓过来挑衅的“铁皮罐头”,卡维恩的岸炮进行了激烈的反击,给法伦霍尔特号的后锅炉舱开了个口子。虽然并无大碍仍可作战,但因破口在水线处且已经在前线待了11个月,曾载着伯克在槽海来回冲刺、又作为辛普森旗舰扬名拉包尔的“Fightin’ F”只得返回美国本土大修。

*这艘运输舰的具体身份目前还未能确定,包括DD-486兰丝唐的甲板日志在内的美军官方资料和相关网站都记载为一艘6800吨~7000吨级的陆军运输舰,Task Forces List (valka.cz)和R.J.Cressman的《Official Chronology of the U.S. Navy in WWII》等资料上声称其舰名为Tatsugiko Maru,倒是有一艘叫Tatsukiku Maru的835吨的小船在2月19日逃出拉包尔时被空袭炸沉。时任24分队旗舰的DD-487拉德纳的DANFS上则指出击沉的是一艘屏东丸型运输舰,但up查到的该型三艘一来只有4500吨排水量,二来也不是被驱逐舰击沉的。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查证。

第12驱逐舰中队队徽“Scrapperoos”,可能只有法伦霍尔特涂装过,有意思的是威龙模型出品的1/700布坎南&兰丝唐套装中给出了该队徽的水贴,而似乎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套件里包含的两艘船涂刷过队徽

        不管损失如何,一路连胜的12中队水兵们士气高涨,他们用司令官的姓氏给自己起了个绰号:“Simpson’s Solomons Scrappers” ,不久又简化成 “Scrapperoos”(大概可以翻译成拳击手中队)。新设计出的中队队徽被涂在了旗舰的舰桥上:一个脸上贴着膏药、嘴里叼着雪茄的小水兵正把旭日旗跺在脚下,气鼓鼓地挥着拳头。即便在瓜岛和新乔治亚失去了一半舰只,12中队仍然斗志昂扬,他们是帝国海军一步步走向覆灭的见证者,是所罗门群岛无可置疑的胜利者。后来虽然辛普森被调离,法伦霍尔特号也换了两次迷彩,但该队徽直到战后都保留在老旗舰的舰桥上。

最早的一版“Scrapperoos”,位置和下图应在同一处,可见当时法伦霍尔特还是MS21涂装
经过裁剪的1944年5月在梅尔岛大修时对法伦霍尔特号舰桥的特写,可以看到桥翼前端涂装的“Scrapperoos”

        辛普森本人凭借突袭拉包尔的英勇事迹获得了一枚银星勋章。离开法伦霍尔特号之后,他改在DD-484布坎南号上升起司令旗帜。所罗门著名的猛将和最坚韧的驱逐舰一直配合到3月22日——这艘已经坚持了太久的代理旗舰回国接受了二战生涯中唯一一次大修。卸任12中队司令后,辛普森暂时退出一线,主要负责培训任务,将自己宝贵的作战经验传授给新晋的驱逐舰指挥官们,在此期间担任过马里亚纳群岛训练部、西太平洋舰队训练大队及关岛航行训练小队等的司令长官。

辛普森的三番旗舰,在南太区连战20个月(1942.8.7~1944.3.22)、见证了整场所罗门战役的顽强者布坎南,此前也一直是法伦霍尔特的忠实僚舰。如果算上该舰获得的总统集体嘉奖(PUC),那么辛普森和伯克的旗舰也算都拿到了PUC

        辛普森后于1945*年4月6日晋升准将,出任第六驱逐舰大队司令。日本投降后,为保证战俘的安全、防止缺乏人性的鬼子背信弃义,并且及时救治相当数量健康状况不佳的俘虏,坐镇圣胡安号防空巡洋舰(CL-54 San Juan)的辛普森奉命率领新组建的TG30.6直接前往东京湾周围的横滨等地,计划并组织了对 7500 多名盟军战俘和关押在集中营的平民的营救。基于这次救援行动,他被授予功勋勋章(Legion of Merit)。

*可能是1944年4月9日(二战中美海军准将军衔恢复时)

1945年8月底,辛普森正在就战俘问题质询一名日本士兵。照片右侧站立者为随军牧师兼翻译查尔斯·罗宾逊

        战后,辛普森历任亚特兰大号轻巡洋舰(CL-104 Atlanta)舰长和金银岛海军基地司令等职。他于1951年以少将军衔退役,1964年12月10日去世。1982年,当新一艘佩里级护卫舰FFG-56的建造提上日程时,辛普森当年的老战友之一——丹佛号轻巡洋舰(CL-58 Denver)的首任舰长、日后的第三舰队参谋长且官至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罗伯特·卡尼上将提议将这艘新船命名为辛普森,很快获得了批准。看着以自己的老搭档为名的战舰,退役多年的阿利·伯克上将不禁回忆起在所罗门群岛的峥嵘岁月:'Without detracting one bit from my admiration and respect for the ability and courage of many wonderful commanders I have served with, I would prefer to go into battle with Rodger Simpson at my side than any other man. '(我毫不减损对曾经共事过的许多杰出指挥官的能力和勇气的敬佩,但若要投身战斗,我最乐意辛普森在我的身边)

 辛普森旗舰 法伦霍尔特 DD-491 Farenholt

1944年5月22日,在梅尔岛海军工厂完成大修的法伦霍尔特,其桥翼前部黑色迷彩中的那块浅色区域便是12中队队徽“Scrapperoos”

        本森级9号舰,以美西战争时杜威提督的后勤保障司令奥斯卡·沃尔特·法伦霍尔特少将命名。由伯利恒斯塔滕岛船厂建造,1940年12月11日开工,1941年11月19日下水,1942年4月2日服役。无线电呼号NAOB。        

        长106.15米,宽11米,吃水4.01米,标准排水量1620吨,满载排水量2395吨。配备伯利恒公司蒸汽轮机两台,输出功率50000马力,最大航速37.5节,续航力6500海里/12节。

        竣工时装备4门38倍径127mm高平两用炮,1座5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 1座四联装28mm“芝加哥管风琴”机关炮,5门20mm厄利孔机关炮,深水炸弹K炮3对、导轨2条。1943年初大修后,撤除28mm炮及一对K炮,增设2座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和2门20mm炮。

        服役之初涂装为极其特殊的MS12 modified experimental,1943年初大修后变更为MS21,1944年大修后又换为MS32/3D,1945年重涂为MS22。

1941年11月19日,斯塔滕岛船厂的工人们向刚下水的法伦霍尔特号致意

        二战美海军最著名的驱逐队旗舰之一,名将伯克和辛普森座下旗舰。(与法伦霍尔特诞生在同一座船台上的本森级10号舰也颇有名气:14中队初代旗舰,科曼多尔群岛海战的英雄DD-492贝利)1942 年4月竣工后不久即被选定为12中队旗舰(取代了临时队长舰DD-459拉菲), 7 月 1 日从圣迭戈启航前往汤加塔布,随后加入以航母黄蜂(CV-7 Wasp)为核心的TF18投入瓜岛前线,遗憾的是因为南下加油错过了东所罗门海战。9月3日至8日在努美阿补给后归队,参加了对瓜岛的增援运输。9月15日,黄蜂被潜艇伊-19击沉,法伦霍尔特救起了143名幸存者,包括其舰长福莱斯特·谢尔曼上校(后来的海军作战部长)和TF18司令李·诺耶斯少将。

伯克提督收藏的一张法伦霍尔特号照片,拍摄于1942年8月24日与黄蜂号进行补给期间。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照片的底片也是目前已知唯一一张法伦霍尔特在MS12 experimental涂装状态下的左舷视角摄影

         送回幸存者后,法伦霍尔特又支援了登陆富纳富提。10月6日加入诺曼·斯科特少将的TF64,为拦截“东京快车”增援进行战备。10月11日至12日夜间,参加埃斯佩兰斯角海战。由于斯科特座舰旧金山的操作失误,法伦霍尔特在战斗爆发时被夹在敌我双方之间。虽然该舰持续向敌方重巡射击并一度与驱逐舰吹雪对炮,但因鱼雷发射管被击中故障且遭到己方轻巡误射导致锅炉受创及进水,3人阵亡43人负伤,被迫提前退出战斗。在抛弃了一些舰面上层负荷并调整燃油、主动注水后,法伦霍尔特整体向右倾斜9°,成功将左舷水线下的弹孔抬出水面从而化险为夷,天明后在赶来支援的艾伦·沃德号(DD-483 Aaron Ward)护送下返回圣埃斯皮里图。此后不得不回本土大修,错过了瓜岛战役接下来的部分。

         1943年3月3日,修复一新、加强了对空兵装并改造了舰桥的法伦霍尔特重返圣埃斯皮里图。该舰加入TF15作为航母企业(CV-6 Enterprise)的护航舰在新赫布里底群岛进行了一个月的巡逻任务和训练演习后,于4月3日开赴所罗门群岛,仅三天后便经历了伊号作战,于4月6日晚和7日连续两天与日军空袭机群交战,至少击落一架。5月13日,再次击退一架轰炸机。6月30日,投入新乔治亚前线,在蒙达与陆地炮台交战以保护伦多瓦岛上的登陆部队。当天下午撤退时舰队遭到日本鱼雷机攻击,法伦霍尔特避开了两枚鱼雷但被第三枚鱼雷击中,幸运的是只是一发哑弹。另一方面,TG31旗舰麦考利号(APA-4 McCawlely)被击沉(此处还有美军自己PT艇闹的乌龙,充分体现了当时鱼雷艇和驱逐舰配合之不周),法伦霍尔特救起了包括舰队司令里奇蒙·特纳少将在内的部分幸存者。

1943年2月在珍珠港外海航行的法伦霍尔特,可见其第一次大修后的状态,事实上这也是该舰担任伯克和辛普森旗舰时的状态

        随着新乔治亚战役进行,法伦霍尔特一连数天执行护航和岸轰任务直至7月16日,期间因轮机故障遗憾错过科隆班加拉海战。在圣埃斯皮里图稍事补给后,该舰先后被编入TF37和TF38参加各项杂务和演习。10月23日,法伦霍尔特号前往澳大大利亚悉尼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和休整,29日返回珀维斯湾。

        11月5日和11日,法伦霍尔特两度作为弗雷德里克·谢尔曼少将TF38的护航舰参加了对拉包尔的空袭。从 11 月到 次年2 月,该舰继续执行支援任务,随后参加俾斯麦群岛战役。1944年2月14日,掩护了在格林群岛的登陆,并至少击落了一架飞机。2月17日至18日夜间和2月25日,两度率领12中队突袭拉包尔及卡维恩,至少击沉一艘运输舰及数艘辅助船只。在后一次行动中被海岸炮台击中二号烟囱下方的右舷水线附近,在珀维斯湾临时维修后返回西海岸大修。

法伦霍尔特号战绩标识,拍摄时间可能在所罗门战役末期

       1944 年 6 月 16 日,法伦霍尔特号再次启程,在珍珠港短暂演练后于 7 月 21 日抵达关岛外海,掩护登陆部队并巡逻至8月10日。9 月,护送约翰·麦凯恩中将的TG38.1对帕劳和菲律宾南部进行打击,为莱特湾登陆进行准备,并带领两艘僚舰(DD-435格雷森和DD-488麦卡拉)炮击了民都洛岛圣奥古斯汀角的雷达站。9月28日至10月13日在马努斯岛补给,然后再次与TF38会合,进行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海空战斗。10月20日,支援莱特岛登陆。21日加油后,TG38.1一度准备返回乌利希环礁,不过还是为其后与日本舰队的战斗而被召回。24日,法伦霍尔特奉命随23分队加入TG30.3,护卫在此前的台湾海空战中重伤的重巡堪培拉(CA-70 Canberra)和轻巡休斯顿(CL-81 Huston)撤往乌利希并于10月27日抵达,因此未能直接参加莱特湾海战的主要战斗。

        此后半年里,法伦霍尔特号一直在西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巡逻、护航。1945年5月5日,奉命开赴冲绳前线,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护送各种船只、救援落水飞行员和遇袭舰船、伴随航母部队行动及反神风。6月19日,北上圣佩德罗湾加入快速航母部队打击日本本土。7月28日,返回冲绳担任警戒舰直到终战。9月22日,法伦霍尔特号搭载一名陆军将领前往琉球南部和先岛群岛接受当地驻军投降,也算是弥补了没去成东京湾的遗憾,对得起在所罗门群岛一年多的奋战了。

战后拍摄的法伦霍尔特号,可见“Scrapperoos”仍然保留在桥翼上

        战后,法伦霍尔特号于1946年4月26日退役,一直在后备舰队中保留到1971年6月1日除籍,后于1972年11月22日被出售拆解。该舰在二战中共获得13枚战星,因为战后审核认为有1~2枚未达到战星颁发标准,因此亦有11枚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查尔斯·奥斯本的战星数正好是11枚,不可谓不巧啊。此外,该舰还在为TF38颁发的一次海军单位嘉奖中被提名。

法伦霍尔特在太平洋战争博物馆中的纪念牌。这种牌子就是跟这艘船有关的协会或者社会人士捐赠的,因此船员们认定他们的爱舰是13颗,牌子上当然不会跟DANFS上一样写11颗啦

小海狸中队司令官 阿利·阿尔伯特·伯克准将

Commo. Arleigh Albert Burke 

伯克作为第15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时的肖像照

        就算是不了解二战驱逐舰战斗的读者想必也听过阿利·伯克响当当的大名:如今美国海军现役的主力驱逐舰正是阿利·伯克级。这位日后被誉为“驱逐舰之神”、现代美国海军之父的名将1901年10月19日出生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附近的一个农场上,那里位于落基山脉,听起来跟大海完全没关系。他的祖父是瑞典移民,本姓Björkgren,后来改成了爱尔兰风格的Burke。由于1918年流感疫情形势严峻,博尔德的学校停课,伯克甚至没能高中毕业。他觉得自己不应该一辈子务农,便于1919年进入美国海军学院,1923届毕业,同届生包括前文中介绍过的斯穆特和穆斯布鲁格。

1938年或1939年拍摄的克雷文号乘员合影。第一排右三即为时任副舰长的伯克。原照片由阿利·伯克本人收藏

        毕业后直到1928年4月,他被分配至亚利桑那号战列舰(BB-39 Arizona)。伯克接下来转至舰队基地部队旗舰南河三号(AG-11 Procyon)担任司令副官和人事官员。1929年6月,他恢复正规教育,两年后从密歇根大学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然后在切斯特号重巡洋舰(CA-27 Chester)上服役。30年代中期,他先后在基地部队参谋部和华盛顿特区的军械局任职。1937年,伯克首次进入一线驱逐舰部队,以少校军衔担任克雷文号驱逐舰(DD-382 Craven)副舰长,并于1939年6月升任马格福德号驱逐舰(DD-389 Mugford)舰长。1940年中期至1942年末,伯克被派往华盛顿特区的海军枪炮厂担任军械检查员。在此期间,他被提拔为中校。正是战前这一系列教育和工作经历让伯克一直身处海军技术最前沿,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他日后担任海军作战部长时推动全核舰队建设的成就。

伯克舰长在马格福德号一门前主炮处留影,该舰因勇夺舰队射击杯而获得“E”字标识。原照片也是伯克自己的收藏

        终于在1943年1月,多次向上级请战的伯克如愿以偿获得了新组建的第22驱逐舰中队43分队司令一职。2月初,伯克搭丹佛号轻巡洋舰的便车来到埃法特,登上了43分队旗舰DD-466沃勒(Waller)。可奇葩的是本该配属该分队的四艘弗莱彻级一半都还没开赴战区,DD-465索夫利(Saufley,该舰二战中共获得了16颗战星,在美驱中并列第三)则在罗素群岛支援登陆,他只好指挥着这支只有一艘船的分队加入了梅里尔少将的TF68。

        3月5至6日夜间,43、44分队共计3艘驱逐舰(44分队两舰为DD-507康威和508柯尼)随3艘轻巡(CL-55克利夫兰、57蒙彼利埃、58丹佛)前去炮击蒙达,与向科隆班加拉输送补给后向肖特兰返航的两艘日军驱逐舰村雨、峯云遭遇,随即爆发了一场完全一边倒的战斗,史称布莱凯特海峡之战。虽然在梅里尔的巡洋舰疾风骤雨般的炮击之下,敌舰几分钟内便灰飞烟灭,但伯克对自己的初阵非常不满意:由于他对雷达报告的犹豫,沃勒号实施雷击时己方巡洋舰已经开火了*。伯克问身边的一位少尉好指挥官和差指挥官的区别是什么,听罢自己总结道:“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ood officer and a poor one is about ten seconds”(就只差10秒钟)。从此他意识到必须充分信任自己的部下、迅速做出决定,才能保持战斗中的高效率。

*部分美方资料指出沃勒号的一枚鱼雷命中了村雨号,但日军记录则显示一枚鱼雷从村雨号舰底通过而未击中。美国水兵听到的爆炸声很可能是鱼雷继续航行后撞上科隆班加拉岛海岸发出的。与之类似的是埃斯佩兰斯角之战中布坎南号对重巡古鹰的雷击,美国人将古鹰号轮机舱的致命伤归功于这艘驱逐舰,而日军却认为那次命中来自于重巡洋舰的水中弹。所罗门战役中美驱的首次鱼雷命中究竟由谁拿下恐怕很难有定论。

布莱凯特海峡之战态势图

        在43分队司令任上,伯克仔细研究了此前的战例(尤其是塔萨法隆格的惨败),加上在军械局任职时对装备性能的了解,他总结出了一套新的驱逐舰作战方式,主要是为当时美军在所罗门前线组建的两支近距离支援部队(安斯沃斯的TF67/TF18和梅里尔的TF68/TF19,当时配属安斯沃斯舰队的驱逐队是麦金纳尼的21中队)考虑。正如伯克后来为自己部队宣布的守则“Destroyers to attack on enemy contact WITHOUT ORDERS from the task force commander”(驱逐舰无需特遣舰队指挥官下令就可进攻),该战术的关键就在于驱逐舰不应束缚于总指挥官的命令,而应发挥雷达优势,一旦发现敌舰就发射鱼雷。的确,这种情况下驱逐舰几乎不可能获得准确的敌方数据,但根据以往战例来看,发射鱼雷的机会稍纵即逝,有时整场海战中驱逐舰都没射出鱼雷,因此不这么做恐怕鱼雷就完全没作用了。更进一步说,伯克希望巡洋舰在鱼雷可能击中敌人的时刻开火,只要鱼雷能大致覆盖敌军航线,就可以制造极大的混乱。

1945年9月,航行在黄浦江上的沃勒号。该舰于1942年10月1日竣工于联邦造船厂,与尼古拉斯、查尔斯·奥斯本等同属弗莱彻级早期型
沃勒号于战后的1950年7月5日至1969年7月15日重新服役。图为1957年,已是海军作战部长的伯克上将在自己最初的旗舰上对官兵们发表讲话

        梅里尔少将对伯克的设想很感兴趣,加上手下的驱逐舰舰长们都极为抗拒让自己的爱舰变成巡洋舰的附庸,就谨慎地答应在情况允许之下采用这种战术。可惜的是,此后在中所罗门的数次舰队交锋不巧都轮上了安斯沃斯舰队。曾担任过太平洋舰队巡洋舰及驱逐舰队总长的安斯沃斯少将是一名炮术专家,对驱逐舰的使用着实不怎么在行,他的驱逐队司令麦金纳尼上校表现也中规中矩(此君在上篇已经介绍过),因此大家可以发现在库拉湾和科隆班加拉之战中,美军依旧在用埃斯佩兰斯角海战时的单纵阵(巡洋舰居中,驱逐舰前后拱卫,就是在抄斯科特的作业),驱逐舰严格按照舰队总指挥的命令运作。结果安斯沃斯既沉重打击了敌军,也沉重打击了自己的巡洋舰。充斥着新鲜血液的梅里尔舰队反而一直没什么表现机会。

1943年8月13日,可能是在进攻维拉拉维拉期间由DD-449尼古拉斯拍摄的DD-507康威。当时伯克卸任44分队司令刚过去一个星期。注意该舰的涂装为MS18,虽然看起来和著名的MS22是一个风格,但其主甲板以下的船体侧面均为5-N海军蓝,而MS22的海军蓝色部分上沿以主甲板最低点为基准保持水平

        1943年上半年总的来说是比较平静的,在此期间伯克所在的22中队还短暂与罗伯特·吉芬少将的第六巡洋舰分队(CA-45威奇塔和CA-28路易斯维尔)合作过。这年5月,伯克终于集齐了43分队的4艘船,可惜当月底他被调到了44分队(旗舰康威),手里又只有两艘船了(此前参加过布莱凯特海峡之战的柯尼号回国大修了,DD-509康沃思则一直在跑护航,到9月转隶23中队)。好在7月8日,他加入了威尔金森少将的TF31进攻新乔治亚,不久又替换下托马斯·瑞恩上校(时任12中队司令)成为槽海战队司令。他不仅得到了完全由驱逐舰构成的打击部队,还遇到了得力的二把手辛普森。

伯克在打击部队时的临时旗舰DD-401莫里,传奇中的传奇。这张照片摄于1938年8月5日该舰入役时,同样为伯克提督本人收藏——他真的很喜欢驱逐舰

        一名精通历史的指挥官也许只是参考了过去的战例来设计自己的战术,但对于不精通历史的指挥官来说这样的战术就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奇策。伯克当然属于前者,他曾自述新战术的来源是大西庇阿(阿非利加征服者西庇阿,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全名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公元前285~前183?二战时期意大利海军罗马统帅级轻巡10号舰即以他命名)在布匿战争中击败汉尼拔时使用过的。伯克在1968年3月8日接受访谈时曾说,大西庇阿将自己的部队一分为二,轮流从不同方向进攻汉尼拔的部队,最终击败了对手*,他从此获得了启发。他随后总结道,正是早年广泛阅读军事历史的经历奠定了自己在战术方面获得成功的基础。

*历史上大西庇阿击败汉尼拔的那次交手正是布匿战争的最后一战扎马会战,在这场战役过程中,大西庇阿确实有过分兵和轮流攻击的指挥,但似乎没有和伯克的描述完全吻合的经过,伯克也没说自己具体是从哪里看来的。有日本资料指出这是指逐次投入兵力的波状攻击。up才疏学浅,对古代历史不甚了解(当然,这段历史本身也很值得一读),对此有更深入见解的读者欢迎随时指正

扎马会战布阵示意图(这里就直接用百度百科的配图了,还挺清晰的),单从战术角度来说,大西庇阿最终获胜实际上还是靠亚历山大大帝手里就已经成熟的锤砧战术:己方步兵排成两翼凸出、中间内凹的弓形阵为砧板,三面扛住迦太基的步兵;折返战场的骑兵作为锤头猛烈打击敌人身后

        遗憾的是,伯克并没能亲自证明新战术的效果(这段故事上文已经讲过,此处不赘述)。1943年8月6日,伯克调任第12驱逐舰中队司令。本来伯克对于能够执掌一整支中队还是很乐意的,但12中队实在很难称得上一支中队:且不说瓜岛战役时的核心成员拉菲、艾伦·沃德等均已战沉,当年4月回国大修的DD-435格雷森(Grayson)9月24日回来之后还被21中队抓去打驳船。留给伯克的6艘船刚刚在努美阿休整完,其中著名的布坎南号因为实在太能扛一直没大修,这年头居然还在用4联装28mm“芝加哥管风琴”机关炮,而且没有SG雷达。再考虑到本森-格里夫斯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性能,南太区高层暂时不打算让这支老部队跟“东京快车”拼死拼活。最后到伯克这里,他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中队动不动就被拆分开来执行乱七八糟的任务,好不容易集结在一起也只是为了干护航。9月29日还发生了一件极坏极坏的事情,临时被抓去科隆班加拉扫荡的DD-488麦卡拉(McCalla)与DD-392帕特森(Patterson)相撞,把1号炮塔之前的舰艏整个搞没了。12中队直接减员至5艘,到辛普森上任都没变。

        虽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伯克还是尽己所能,一有机会就努力训练自己的中队。9月中旬,他再次成为槽海战队司令,可惜接下来两个星期在槽海到处跑也没见着一列“东京快车”。9月底,伯克晋升上校,随后将部队带回圣埃斯皮里图的前进基地休整。

伯克收藏的一张DD-460伍德沃思(Woodworth,12中队23分队所属)照片,原相片1942年8月24日摄于梅尔岛海军工厂。注意伯克收藏的这张照片经过战时审查,射击指挥仪上的MK4火控雷达和桅顶的SC雷达均被抹去

        在维拉湾的完胜之后,大多数高层将领都接受了新战术。太平洋舰队驱逐舰总长蒂斯代尔、见识过科隆班加拉吃瘪的威尔金森和进攻狂热分子哈尔西都十分推崇该战术,海军作战部长金虽谨慎,也承认驱逐舰的表现无可置疑。倒是潜艇部队出身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对分兵的战术颇为担忧(事实上还是尼米兹在7月最先提出完全用驱逐舰对抗“东京特快”):他觉得一分为二可能削弱己方火力、易被各个击破,至于他自己为驱逐舰雷击设计的战术更有意思,是一支中队分为三支分队在不同方向上齐射以求得单纯的多向密集鱼雷火力,类似战术日后被斯穆特于苏里高海战首次应用*。不管怎么说,能打胜仗的战术就是好战术,驱逐舰部队成员们对伯克的战术喜闻乐见,此后的霍腊纽和维拉拉维拉两场海战中,美军虽苦于兵力不足,但临场指挥也带有新战术的影子。这会伯克回到圣埃斯皮里图之后,遇到一位老相识:现在是TF39司令的梅里尔少将。梅里尔依然指挥着第12巡洋舰分队,不过手下的驱逐队已经改为23中队。由于美军计划在布干维尔岛开辟新战场,梅里尔正在抓紧训练部队,可23中队46分队此时正在维拉拉维拉打驳船、10月中旬仍留在中所罗门跑护航,于是邀请伯克帮忙。对伯克而言这真是天上掉馅饼,他当即同意,兴致勃勃地乘着法伦霍尔特号跟TF39一起训练。在经验丰富的12中队填补空缺后,TF39技战术水平显著提高,小半年前还对伯克的构想态度保守的梅里尔这下完全认清了前者作为驱逐队指挥官的杰出能力。

*三分队战术乍看之下很强力,但伯克在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中已经证明,如果丧失突然性并且己方大型舰艇在场,哪怕两支分队也很难配合。何况大多数时候美军凑不出一支完整的中队。事实证明斯穆特在苏里高海峡的发挥相当乱

        10月19日,考虑到布干维尔战役即将开始,南太区司令部决定将部分舰艇派往悉尼休整,伯克旗舰法伦霍尔特也在此列。伯克来到澳大利亚仅仅参加了一次派对,就被一纸电令叫回了圣埃斯皮里图:早在5月伯克离任时,梅里尔就迫切希望能与他再次合作。这时23中队司令马丁·基兰上校表现实在不如人意,南太区高层架不住梅里尔的催促,把伯克换到了23中队。23日,伯克在查尔斯·奥斯本号上升起了司令旗,这位传奇指挥官最辉煌的故事即将开始。

第23驱逐舰中队队徽“The Little Beavers”,在该中队几乎所有船只的桥翼上都有涂装,不过具体规格有所区别,比如45分队的基本只有小海狸人像,而46分队的撒切尔号(DD-514 Thatcher)上的是带圆形背景的,可惜该中队目前还没有相关模型套件

        24日,伯克与伯纳德·奥斯汀中校率领的46分队会合,人员齐整的TF39随即投入到特雷热里群岛(Treasury Islands)登陆战中。25日,伯克视察部队时在DD-571克拉克斯顿号(Claxton)的后部鱼雷发射管上发现了一幅卡通画(如下图所示)。原来一线水兵们有感于连续不断的各种行动,自嘲像海狸一样忙碌,鱼雷兵詹姆斯·波勒(James Bowler)便把漫画《Red Ryder》中的角色小海狸画在了发射管和射击指挥仪上。画面中这位印第安男孩张弓搭箭,目标正是当时的日本首相、陆军大将东条英机。小海狸是漫画中男主角红莱德的跟班,类比起来23中队也正像是第12巡洋舰分队的小跟班。

名场面之伯克(左起第五人)在旗舰舰桥上看材料
经过裁剪的1944年9月在梅尔岛大修时对查尔斯·奥斯本号舰桥的特写,可以看到桥翼前端涂装的“Little Beaver”

        伯克看到后十分喜欢(当然,仅限于小海狸,不包括被他射的东条),他认为中队里正应该有一个每艘船都可以涂装的队徽,不久后召集各舰舰长开会正好把这件事确定了下来。伯克还致信漫画原作者弗雷德·哈蒙(Fred Harman)拿到了引用版权,并邀请他成为23中队荣誉队员。他在信中说:‘We wanted one which would represent aggressiveness and daring, which indicated fighting ability and always retained a sense of humor…We are very proud of our Little Indian and we credit him with a great deal of the exceptional good fortune which we have enjoyed. ’(我们想要的是一个能代表积极和勇敢、象征战斗力且始终保持着幽默感的队徽……我们对自己的小印第安人深感自豪,并把我们所享受到的非凡好运归功于他) 哈蒙也专门为23中队设计了正式队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1944年4月,《Red Ryder》原作哈蒙专门为伯克画了一幅插画:“31 knot Burke...To whose heroic leadership his countrymen will forever remain indebted”(致“31节”伯克——你的同胞们将永远感激你的英勇领导)。原作中的小海狸形象如此图所示,水兵们的“同人作品”与之有些出入
二战中的传奇队徽“小海狸”一直用到2020年,然后被举报原作漫画涉嫌宣扬种族主义, 改成了这副模样(2021年1月1日启用)

        10月31日起,23中队开始在布干维尔参战。11月2日,执行完岸轰任务后补给完毕的TF39驶向奥古斯塔皇后湾北部,以拦截试图攻击登陆场的大森仙太郎少将指挥的舰队。日军阵列以两艘妙高级重巡洋舰居中,两艘轻巡洋舰各率三艘驱逐舰左右拱卫。TF39此时兵强马壮,除了当年3月10日在新喀里多尼亚触礁后就一直在后方大修的DD-569奥利克号(Aulick)之外,第12巡洋舰分队和第23驱逐舰中队均为满编。纸面上看,美军多两艘驱逐舰,而日军的重巡明显有火力优势。不过,TF39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各自之间都是同型舰,还具备雷达优势。虽然这场战役的背景很像是萨沃岛海战,但美军这次完全掌握了日军的动向,还将新战术投入实践。只是46分队长奥斯汀中校资历尚浅且刚和伯克共事不久,对于后者的战术构想了解不够,麾下的舰长们也缺乏磨合。

        TF39仍然是以单纵队投入战斗——伯克亲率45分队打头阵,梅里尔的巡洋舰居中,奥斯汀率46分队殿后。与以往不同的是,根据事先商定好的战术,一旦雷达确认目标,驱逐舰可以立即脱离编队前出发动雷击。梅里尔则将在其鱼雷击中或被发现后再展开炮击。关于这场著名的战斗想必大家都已经接触过不少资料,B站上也有很不错的相关视频和专栏,因此在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总的来说,伯克的战术执行得并不好,甚至可以评价为非常混乱:雷击不中、不辨命令、失联、掉队、撞船、敌我不分、贻误战机等等破事层出不穷,幸亏日军那边更加优柔寡断,否则完全控制不了自己驱逐舰的梅里尔恐怕双拳难敌四手。无论如何,胜利就是胜利,伯克得到了一枚海军十字勋章。

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态势图

        随着特雷热里的新机场投入使用,从此地和维拉拉维拉起飞的美军战机已经完全取得北所罗门的空优,至11月中旬日军在拉包尔的陆基飞机已经损毁近70%。拉包尔的海陆军长官草鹿任一和今村均一合计,眼看布干维尔的航空基地不太行了,不如把空、地勤人员都撤回拉包尔。今村均判断美军未来的进攻方向是布干维尔以北的布卡岛,因为那里是拉包尔以南最后的日占基地,而且前不久“数艘巡洋舰”炮击了布卡岛(其实只是DD-572戴森一条驱逐舰放了几炮)。既然这样,就发出“东京特快”,先运一批增援到布卡岛,返程时顺便拉上航空人员。初次增援及转运任务(第一回布卡岛输送)于11月21~22日顺利完成。

北所罗门群岛简图

        美军情报部门第一时间获悉了日军撤军的计划,但并不知道诸如增援和执行时间等具体信息。哈尔西便下令伯克自22日下午起前往布卡岛和拉包尔之间海域警戒。此时由于富特(DD-511 Foote)&撒切尔(DD-514 Thatcher)在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中负伤回国大修、斯坦利(DD-478 Stanly)近期屡遭空袭且锅炉故障待修,23中队只有五艘船可用。之后两个晚上,小海狸们无所斩获,于24日下午回到哈索恩海峡加油。恰巧这时侦察机发现了一队日驱,哈尔西推测日军的行动将在当晚进行,遂急电伯克令其北上。同时,亨利·法罗中校的第五鱼雷艇中队也前出至布卡海峡。

肖特兰、布因、布干维尔、布卡海峡与布卡岛地区简图,注意此图上方对应实际西北方向

        伯克总是尽可能让驱逐舰们跑到最高速度*,本来这次也一样;但是在前往汇合处时,23中队并不是通常能开到的34节以上——由于斯彭斯号(DD-512 Spence)发生锅炉故障(据说是一把刷子卡进了锅炉管道里),编队航速被限制在31节。伯克如实向上级发报,在哈尔西多少带点情绪的命令之下,他得到了“31节伯克”(‘31-Knot’ Burke)的绰号——起初具有嘲讽意味,后来则象征了这位美式“水雷屋”的坚强天性。

*1943年下旬,12中队和23中队一度以在布莱凯特海峡飙船、用激起的“滔天巨浪”击毁岸边陆军马鹿的简易厕所为乐,击毁厕所的数量甚至荣登战绩栏目……当然辛普森和伯克表示这鬼点子绝对不是他俩出的

美军绘制的圣乔治角海战态势图,可见当时伯克认为两组敌军都有三艘

         这一次伯克把“东京特快”逮了个正着:24日15:30(以下时间均以美方视角表述),使用和上次运输时完全相同阵容的日军编队从拉包尔出击,警戒队由第31驱逐队司令香川清登大佐指挥,包括大波、卷波;输送队则由第11驱逐队司令山代胜守大佐指挥,下辖天雾、夕雾、卯月。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山代大佐正是维拉湾前哨战中撞沉肯尼迪的PT-109的天雾号舰长,现在晋升为驱逐队司令再度来犯。日军于22:49顺利到达布卡岛卸货,0:24与法罗中校麾下9艘鱼雷艇交战,但后者误以为遇上了伯克的23中队,未过多纠缠便主动撤退,只有PT-64发射了一条鱼雷(打偏)。0:45,日军完成卸货和收容,以警戒队打头、输送队间隔3~4海里尾随,保持约24节航速返程。25日1:41,警戒队被美军戴森号雷达发现,此时伯克亲率45分队开路,奥斯汀的46分队跟在其左舷后方,距日舰大约22000码。双方接触的时机是如此之巧,以致伯克战后评价说:“如果燃料补给再晚15分钟的话,这场海战就不会发生了。”

        伯克立即下令编队转向东方,与敌军舰艏相迎,同时46分队改变相对方位至45分队右后方。按照维拉湾海战的先例,46分队应该到不同方向上占位,奥斯汀也确实申请带队绕到东北方盯住敌人右舷,但伯克拒绝了——基于前者在奥古斯塔皇后湾的发挥,伯克实在焦头烂额,担心这么一搞到时候就分不清敌我了(这会伯克可能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希望辛普森“at his side”)。于是46分队继续留在45分队右后担任预备队——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同,伯克的巅峰之作其实没有实现他自己的原始战术设计,反倒更像霍腊纽海战的改良版。

        当夜天空多云,暴雨频繁,能见度被限制在4000码以内,这对伯克来说可谓天赐良机。他将编队速度降低至23节以减小舰艏波,直冲敌军而去。1:56,45分队接近至敌舰左舷前方约5500码处,这可以说是发射鱼雷的最佳阵位,伯克立即下令各舰实施鱼雷半齐射(共计15枚),随后右满舵转向南方规避可能的反击。46分队也随之转向。不过对面的日本人可是毫无防备,警戒队正为了保持与运输队的距离而降速,旗舰大波就被2~3雷命中炸出近百米高的火柱,瞬间带着香川大佐、吉川洁*舰长和两百余名船员去见天照大神了。僚舰卷波也吃了一雷,动弹不得。就在警戒队中雷前约一分钟,美军雷达又发现了前者后面约13000码处的运输队(与之前的3~4海里、约合8000码的间距做对比,可见警戒队确实该降速),伯克这时决定分兵,46分队留下歼灭前一队敌人,自己则东进攻击后一队。

*被誉为“不灭的驱逐舰长”的吉川洁中佐曾是巴塘海峡海战中大潮号、瓜岛海战中夕立号舰长,作为帝国海军最著名的驱逐舰长之一,此战中败给伯克更添了一层象征意味。他阵亡后被连升两级追晋为少将

        奥斯汀实在是太大意,根本没有把瘫痪的敌舰当回事,几乎是毫无防备地靠了上去。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恰在这时一声闷响传来——重伤的卷波没有辜负”帝国海军驱逐舰“的名分,毫不犹豫地把氧气鱼雷射了出去。好在这发鱼雷没炸(奇怪的是日后康沃思入坞维修时并没有发现撞击的痕迹),奥斯汀连忙发射五枚鱼雷后转向退避。看到敌舰发生两次爆炸之后,奥斯汀折返回来对其进行炮击,此时卷波号已经没有任何反击能力了。2:40,眼见对面从头到尾都在烧,奥斯汀决定收手,北上增援伯克。

描绘圣乔治角海战中45分队追击夕雾号的画作

        再说伯克这边, 日军运输队观察到警戒队中雷后意识到危险并立即转向北方逃命,这导致45分队失去了鱼雷攻击的机会。伯克迅速率队以33节航速追了上去,几乎咬在敌军正后方。在这样的追逐战中,双方的目的已经充分暴露,接下来会采取的行动也完全可以预测了。日驱只要还携带着鱼雷,就一定会发动雷击,伯克深知这一点。对于防护裸奔的驱逐舰来说,最好的防御手段就是靠灵活的机动,于是在2:15,没有得到任何表明敌人发射过鱼雷的证据的伯克下令45分队右转,1~2分钟后转回原航向。就在查尔斯·奥斯本号完成右转后不久,几枚鱼雷在45分队的尾迹中炸响了(应该来自于此前夕雾号的9雷齐射)。这次机动日后被誉为“神来之笔”,伯克本人倒是对此轻描淡写,说是单靠直觉。与死神失之交臂的45分队继续猛追,双方距离逐渐拉近至8000码。2:22,伯克下令队形由纵队向左展开成梯队,各舰以两门前主炮射击。山代胜守立即予以回应,队形变为旗舰天雾打头、卯月和夕雾分居左右后方的箭头阵,用后部炮塔猛烈反击,伯克一时占不到便宜。在此期间,他下令麾下三艘驱逐舰摆尾行驶(fishtailing),从而避开了所有日军炮弹。日军的卯月号被命中一发哑弹,不过并无大碍。

        随着美军越追越近,山代大佐也许是对自己手里三艘1930年前下水的驱逐舰性能缺乏信心,抑或是被追得精神接近崩溃,再加上船上还载着700余名勤务人员,他并没有转向90°以抢占T字横头,而是下令分散跑路。伯克决定集中兵力向看起来最大的目标、也就是夕雾号追去,后者在45分队重点关照之下不断中弹,于3:05被一发致命的炮弹砸进轮机舱,迅速失速并倾斜。伯克率队在其舷侧跑了个来回并洒出弹雨,夕雾号最终于3:30左右沉没。

        前面提到奥斯汀在2:40准备与伯克会合,结果又被拒绝了:固执的伯克命令其彻底击沉敌舰,46分队只得折返再打一轮。2:55,确认卷波号沉没后,奥斯汀终于放心地离开,在伯克击沉夕雾号后不久与其合兵一处。5艘美驱加到全速向西搜索残敌,可惜没能找到。4:05,伯克下令停止追击返航。23中队在25日白天“意外”地没有受到日军空袭,于22时平安驶抵珀维斯港。

1944年1月30日,TF39司令艾伦·梅里尔少将向伯克颁发海军十字勋章

        事后看来伯克没能阻止日军的人员转运,也未能最大限度发挥整支中队的作战潜力。当然,不管怎么说,他凭借这场3:0的完胜一举拿下布卡岛附近的制海权,使所罗门群岛的日军此后既未能组织起一趟“东京特快”也不敢再与美军展开水面战斗。小海狸中队和其指挥官顿时名气大振,成为海军史上的传奇。此后伯克和辛普森分别作为TF39、38的驱逐队司令,参加了布干维尔至格林群岛的系列行动。12月1日,伯克凭借其在1943年2月以来的优异表现获得了海军杰出服役奖章。

1944年2月,担任23中队司令时的伯克上校

        1944年2月18日,为配合辛普森突袭拉包尔,伯克率23中队北上炮击卡维恩,沉重打击了日军港口设施、简易机场及补给基地。由于18日的进攻没有逮到日军船舶,伯克于22日前去肃清新爱尔兰及卡维恩一带,沿途击沉了布雷艇夏岛号、拖船长浦号、特设驱潜艇第八玉丸号、小型货船长龙丸号(Choryu Maru音译)及第九德山丸号(Tokuyama Maru No.9音译)*和海军征用船协成丸号,还击伤了第38号驱潜艇,借此获得功勋勋章。击沉长浦号时,伯克下令为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日军船长举行一场简单的祈祷,表达了对敌人的充分尊重。

*这两艘音译的船只具体信息有待进一步查证,此外有日方资料指出38号驱潜艇是在21日空袭中受损的

1944年5月26(24?)日,小海狸中队高级指挥官们在珀维斯湾的槽海战队沙龙(Cloob Des-Slot)享用啤酒并合影(根据日期来看,这可能是他们的重聚活动)。左起为戴森号舰长罗伊·加诺、查尔斯·奥斯本号舰长路德·雷诺兹、中队司令阿利·伯克、分队司令伯纳德·奥斯汀、康沃思号舰长迪威特·汉堡、克拉克斯顿号舰长赫罗德·斯托特和斯彭斯号舰长亨利·阿姆斯特朗

        从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第23驱逐舰中队共出击22次,参与击沉一艘巡洋舰、至少四艘驱逐舰、一艘潜艇、数艘辅助船只和约30架飞机。3月份,该中队在北所罗门和俾斯麦群岛巡逻,并配合了20日的埃米劳登陆作战。

查尔斯·奥斯本于1944年3月23日在所罗门群岛附近航行,水兵们正在站坡。照片由蒙彼利埃号轻巡(CL-57 Montpelier)拍摄。三天后,伯克离开了小海狸中队

        1944年3月23日,伯克率23中队加入第五舰队。由于当时的海军作战部长恩内斯特·金上将指出水面舰队指挥官必须要有一名航空兵出身的参谋长、反之亦然,伯克在27日被任命为快速航母特遣舰队TF58司令马克·米切尔中将的参谋长,不久后晋升准将。一开始,伯克和米切尔互相瞧不上,不过伯克很快意识到自己正手握全舰队最好的机会之一,随即全身心投入新的作战模式之中,于米切尔培养出深厚友谊。虽然此后伯克没有圣乔治角海战那样的高光表现,但他的缜密思维和冷静头脑依旧:例如莱特湾海战中,伯克根据情报正确判断出栗田健男中将的中央部队受到空袭后折返,应当分兵支援圣贝纳迪诺海峡,可惜米切尔认为哈尔西也有相关情报,因而没能对阻止栗田有所行动。在冲绳战役期间,伯克随米切尔两易旗舰,将指挥部门的转移调度安排得有条不紊。担任TF58参谋长的一年多时间里,伯克又获得了银星勋章、嘉奖信、第二枚海军杰出服役奖章及功勋勋章。

军衔晋升为准将,担任米切尔中将首席参谋时的伯克

        伯克一直在前线待到1945年5月28日,随后与米切尔等同僚一起归国,在军械局研究对抗神风特攻队的方法。战后,伯克回到上校军衔,并在1946~1947年再次担任米切尔的参谋长。他通过自学历史、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在国家安全和战略思想方面取得了相当造诣。米切尔去世后,伯克先进入海军总委员会任职,后于1948年7月21日至1949年6月15日出任亨廷顿号轻巡洋舰(CL-107 Huntington)舰长。此后他转任海军部长助理,参与了著名的“海军上将叛乱”,幸得杜鲁门总统保护,转入国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供职,1950年7月15日晋升少将。朝鲜战争开始后不久,伯克前往日本担任远东海军司令的副参谋长。1951年5月后,伯克先后指挥第5、6巡洋舰分队,期间作为联合国军主要代表之一参加了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并领导海军作战部战略计划部门。1955年初,他成为大西洋舰队驱逐舰部队指挥官。

        1955年5月,伯克被选为下一任海军作战部长。8月17日接替罗伯特·卡尼上将正式就任时,他连升两级由少将直接晋升为上将。在他的三个两年任期中,伯克大力推进“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海军、大西洋反潜部队、舰队更新和现代化计划(FRAM)等的发展,使美国海军在国际局势紧张时期经历了巨大变革。1961年7月25日,伯克卸任海军作战部长,8月1日退役。他也是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

        此外,虽然伯克在二战时极度仇视日本人、甚至有‘If it will help kill Japs, it's important; if it does not help kill Japs, it's not important.'(能杀鬼子的就是重要的,杀不了鬼子就不重要)这样的格言,但战后赴日本供职的经历让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与当年的对手草鹿任一发展出一段友谊,更是成为日本复兴的鼎力支持者,协助了海上自卫队的创设。1961年,日本政府授予伯克勋一等旭日大绶章,后者对此十分珍视:根据他的遗志,在葬礼上戴在遗体胸前的只有旭日大绶章。

1991年7月4日,伯克携夫人(演讲台右侧)出席DDG-51的服役仪式

        退役后,伯克过着积极的商业和公民生活,先后定居居马里兰州华盛顿特区附近的贝塞斯达和弗吉尼亚州北部郊区,继续密切参与海军的工作。1985年4月2日,美国海军最新级别导弹驱逐舰首舰、以伯克的名字命名的DDG-51完成合同授予,伯克由此成为美国1861年以来第四位在世时就获得命名舰殊荣之人。1986年7月31日,伯克亲手参与了DDG-51的龙骨铺设,并出席了该舰后来的下水及服役仪式。1996年元旦,伯克以94岁高龄逝世。为纪念这位由农民之子成长为海军总长的著名驱逐舰指挥官,所有已经入列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以31节速度航行一分钟。

伯克旗舰 查尔斯·奥斯本 DD-570 Charles Ausburne

所罗门战役期间结束作战任务返航的查尔斯·奥斯本,其翼桥上的浅色小点即为第23驱逐舰中队队徽“Little Beaver”

        弗莱彻级86号舰(前期型),以一战中被U-105击沉的陆军运输船安地列斯号(USAT Antilles)上坚守岗位并被追授海军十字勋章的一等电工查尔斯·奥斯本命名。顺带一提,虽然DD-570是第二艘以查尔斯·奥斯本命名的驱逐舰,但和初代也就是DD-294并不同名,这是因为在为294命名时用的是查尔斯·奥斯本其他家庭成员姓的Ausburn,后来发现这位老哥自己签名写的是Ausburne,于是给570加了一个字母e。国内也有将570的舰名翻译成奥斯伯恩的,要说为了凸显二者区别这么翻确实可行,问题是还有DD-295 Osborne和DD-846 Ozbourn两位似乎更适合翻成奥斯伯恩……

        本舰由德克萨斯州奥兰治的联合钢铁公司建造,1941年5月14日开工,1942年3月16日下水,同年11月24日服役。无线电呼号NEJG。长114.8米,宽12米,吃水5.3米,标准排水量2050吨,满载排水量2924吨。配备通用电气公司蒸汽轮机两台,输出功率60000马力,最大航速38节,续航力6500海里/15节。

        服役之初装备5门38倍径127mm高平两用炮,2座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4门20mm厄利孔机关炮,两座5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深水炸弹K炮六座、导轨2条。正式投入前线时增加了1座双联装40mm炮和7门20mm炮。1944年大修后,将4门20mm炮换为2座双联装40mm炮。

        竣工时涂装为MS22,1943年正式投入前线时变更为MS21,1944年下半年大修后换成MS32/14D,1945年又涂回MS21。 

1942年底,入列不久的查尔斯~奥斯本,可见联合钢铁公司建造的早期型弗莱彻级特殊的机炮布置方式:舯部减少一对20mm炮,舰艉沿中线增设一座双联装40mm炮。随着战争进行、空中威胁日趋严重,各型一线舰船均尽一切可能见缝插针增加舰面设施,这种谨慎的做法被完全抛弃了

        二战美国海军中不仅是最著名而且是战绩最丰富的驱逐队旗舰之一。接受入役训练后,从1943年4月起护送船队往返纽约与卡萨布兰卡,后于5月11日在波士顿加入了第23驱逐舰中队,并出任45分队旗舰(23中队的首任旗舰是富特,其时司令官是基兰上校)。6月28日转赴太平洋,整个夏天都在所罗门群岛执行各种杂项任务。8月14日出任中队旗舰,27日开始驻扎在珀维斯港,加入打击部队,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负责护航运输舰和登陆舰,期间参加了夜间战斗机实验。

1943年9月27日,与哥伦比亚号轻巡(CL-56 Columbia)传动邮件的查尔斯·奥斯本。当夜,该舰在维拉拉维拉附近击沉了两艘日本驳船

        本舰的作战行动真正开始于9月27日至28日夜间,当时该舰在维拉拉维拉附近的水域击沉了两艘驳船。10月初返回圣埃斯皮里图进行补给和训练,并于23日迎来了23中队最著名的指挥官阿利·伯克上校。

        1943 年 10 月 31 日晚,该舰参与进攻布干维尔,炮击了布卡的日军机场并与岸基炮台交战。11月2日凌晨,在哈索恩海峡完成补给的查尔斯·奥斯本率23中队参加了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虽然她的雷击没有命中,但仍用火炮参与击沉了轻巡川内和驱逐舰初风,并将被鱼雷击中的富特号护送回珀维斯湾。

        在11月余下的时间里,查尔斯·奥斯本多在布干维尔地区巡逻和岸轰,多次护送补给舰队前往该岛。25日,率23中队参加圣乔治角海战,为所罗门群岛的水面战斗画上完美的句号。此后,继续投入到支援布干维尔战役的行动之中。

        1944 年 1 月 30 日,在澳大利亚进行检修后,查尔斯·奥斯本号返回所罗门群岛北部。2月,随TF39掩护了在格林群岛的登陆,并于2月18日突袭卡维恩。20日至24日,率23中队扫荡了新爱尔兰水域,击沉了6艘辅助船只和数艘驳船。3月6日,前出至俾斯麦群岛以北进行巡逻。

查尔斯·奥斯本号的战绩标识,大概也是在1944年3月前后拍摄的

        1944年3月26日,查尔斯·奥斯本号加入了第5舰队。3月30日至4月1日,她随TF58空袭了帕劳和乌利希等地,然后前往马朱罗补给。4月又先后参加了霍兰迪亚登陆战、打击特鲁克和波纳佩岛。再次于马朱罗休整并训练后,该舰于1944年6月6日至7月6日投入马里亚纳前线,除了护卫TF58的航母多次轰炸天宁岛、塞班岛、帕甘岛、关岛和硫磺岛等地,还以舰炮轰击了关岛的岸防设施。

        8月17日至9月29日,查尔斯·奥斯本号返回美国本土,在梅尔岛进行了大修。11月5日,该舰返回了乌利希环礁的前进基地,转隶第七舰队并在当月余下的时间里作为航母部队的护航舰为前往莱特岛的运输舰队提供空中掩护,之后继续护送运输舰队往返于圣佩德罗湾、民都洛岛等地之间。

        1月7日,在TF78编制之下支援林加延湾登陆的查尔斯·奥斯本号击退日军空袭后,出任临时组建的TU78.1.11旗舰前出调查一次不明雷达接触。当晚,该舰发现了日本驱逐舰桧号——后者在两天前遭空袭受损,速度降至12节左右,正试图逃离马尼拉。查尔斯·奥斯本号射出照明弹并立即率领三艘僚舰(DD-373肖、DD-414拉塞尔、DD-630布雷恩)集中火力击沉了敌舰。关于这场并不出名的遭遇战倒有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根据美国驱逐舰的报告,水兵们观察到了桧号发射鱼雷时的火焰,如果报告属实,那么这场战斗将是帝国海军最后一次在水面战斗中发射鱼雷。

       另一方面,查尔斯·奥斯本号则在接下来四个月里留在菲律宾海域执行各项支援任务。5月13日,她从圣佩德罗湾出发,重新加入第5舰队,并于5月16日抵达冲绳的Hagushi锚地。该舰两次击退敌人的空袭,保护了在粟国志摩的登陆,并于6月23日出任雷达哨舰而毫发无伤。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她一直在冲绳附近巡逻。

1945 年 10 月 9 日,停泊在巴拿马可可梭罗的23、25中队所属的驱逐舰,她们当时正在从日本回国参加海军节(10月27日)途中。照片里最外侧的是约翰·罗杰斯(DD-574 John Rodgers),中间是奥利克(DD-596 Aulick),紧挨码头的是查尔斯·奥斯本。虽然舰桥部分被奥利克号的主炮挡住,还是可以依稀辨认出桥翼上张弓搭箭的“小海狸”的上半身

        战后,查尔斯·奥斯本号于9月10日离开冲绳,1946年4月18日退役,1954年加入费城后备舰队(樟脑球舰队),后于1960年4月12日转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海军服役,被重新命名为Z-6,服役到1967年12月15日退役并除籍,次年10月被出售拆解。值得一提的是,该舰在德国的首任舰长是二战中U-404号潜艇艇长、击沉皇家海军老兵号驱逐舰(HMS Veteren)的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得主奥托·冯·布罗中校。

Otto von Bülow ,1911.10.16–2006.1.5

        该舰在二战中共获得11枚战星,还在为第23驱逐舰中队颁发的一次总统集体嘉奖中被提名。

查尔斯·奥斯本在太平洋战争博物馆中的纪念牌


二战美国驱逐舰部队指挥官及其旗舰代表简介(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