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版出书|《无道之道》众: 学会积累经验并解释这些经验。

《无道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从先古大哲,到现代百姓,人们都在某时某地思考这三个问题?而在《无道之道》里,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许这个答案依旧不能让所有读者认同,可是作者在书里强调着另一件事情:比起思考出问题的终极答案,思考的过程或许更重要。

众 【著】
华版出书
中国作家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作者“众”从小就是一个善于思考、总结规律的探索者,他执着于探索世界真相,曾围绕一个问题深度思考十几年,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务实主义者。他毕业于山东某所知名的高校,大学期间曾因兴趣阅读过大量的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毕业后因执着于“教育”的梦想而加入“北漂”一族,期间的挫折经历促使他寻求生命的真谛,他试图通过涉猎大量的书籍来寻求“人生之道”,然而科学的无能为力只能让他另辟蹊径。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让他经历了极端的“自我”和“无我”状态,最终将生命的灵魂融于自然而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这最终的成果应该归功于“善”,是“善”让他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是“善”让他抵御住了自身的欲望和外界的诱惑,是“善”开启了他的智慧之门。
内容简介
万变不离其宗。

正如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无道之道》把“没有真理”作为绝对的“真理”,并最终提出了“心诚则灵”的处道方式。该书将世间万物同等看待,没有主客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将任何事物都看成一个“运动体”。基于运动的原理,它提出了两个顶级抽象的概念:“量化思维”和“惯性的博弈运动”。“量化思维”解释了我们当下的科学世界并对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进行了诠释,而且它还指出我们当下的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陷入了量化思维带给我们的逻辑陷阱;“惯性的博弈运动”使用“变”与“不变”的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认识事物不再有清晰的边界,它更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识习惯,相比于量化思维它具有更多的艺术气息。全书围绕这两种思维方式,诠释了当下的科学世界,并对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出了艺术性的解释。
哲思一现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2.3 量化思维下的科学
至此,我们能够理解我们的科学是在“量化思维”下发展而来。现在我们尝试用“量化思维”和“非量化思维”解释科学的某些理论。我们人类不仅作为普通生命直接感知着这个世界,同时,我们还作为智慧生物用科学间接地感知着这个世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直觉无法得知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然而科学却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接下来我们选择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相关的话题讨论下量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