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文件?高考趋势!高效备考?有的放矢!【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2023高效备考!政策解析!【重要】
笔记选自:@琪琪超喜欢007@你猛哥
重点:2023考试趋势
教育部考试院
调研会纪要
新课标老高考的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四省份进行了适应性联考,根据联考具体的反馈情况
要点总结
作文
1.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
2.现在考的所有的作文都是“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更简单的“材料作文”)
- 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3.2023作文趋势
- 作文试题:本次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都有这种色彩,这个可以理解为一种方向。考试院对思辨类作文评价的原则是选择任何一方面、言之成理、体现思辨色彩都符合要求。部分老师认为必须两者结合来谈,深入体现较强的思维深度,这个不是必须的要求。
- 新高考一卷:观点思辨
- 新高考二卷:常规
- 甲卷:常规
- 乙卷:读写结合(仅是推测,没有依据!!!)
1套观点思辨——从具体环境中抽离
2023四省联考(吉林)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2023四省联考(黑龙江)、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1套读写结合——材料只是引子
2023四省联考(安徽 云南)现代文阅读Ⅰ《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滩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2套常规材料——“题库”不好用
模拟题得做
阅读
回归教材(教考结合)
1.课文主题
2.单元研习任务
3.比较阅读:文言文选择第二题;论述类 (信息类) 选择题/大题
- 考试命题落实考教结合的理念:考试有意向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加强教材和考试的联系。文言文第二个选择题直接反馈教材内容,未来论述类等阅读材料、作文等,也会加强对教材的考查反馈,反馈教材的形式会很多样。此外,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应该被重视。
四省联考就是模子:文言文主观断句;长短句
- 本次考试与2023年高考的关系: 原则上,2023年高考的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向,和本次考试会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个别题型会进行优化,而且会充分借鉴调研结果。初步有意: 将文言断句的新题型保留,长短句的题会进一步优化,明确写出几个短句。
情景化:先看选项,再看原文
- 情境化试题的命制是核心:尤其关注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尤其是第一个选择题对“北极动物”概念的考查,必须放到阅读情境中去理解。作文的情境要求也是体现。随文设题,反套路命制试题是重点考虑的方向,所以不建议通过大量刷题来提升成绩,尤其是要关注避免劣质试题的负影响。
例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一-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眷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名著细节:考察概括、手法、作用
- 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形式:基本不会命制考查名著细节的识记类试题,会偏重做完整本书阅读后核心素养提升的能力类试题。名著也不仅限于《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教材内的书目,设计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提升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目前整张卷的阅读量在8000字左右,和以前的约9000字相比减少了,但是部分学生反而感觉语文时间紧张,原因在于需要思考和表达的内容增加,所以就需要学生进行高质量阅读,这样才能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而且,试卷未来不会在阅读量上有很多变化,重点仍然是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和效率。
别被制造焦虑:考察概括题、手法题、作用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增量:近日有个别自媒体对2023语文高考卷进行解读,说论述类阅读的文本类型将拓展哲学类、自然科学类等。这个消息是虚假消息,不是教育部考试院的官方消息。事实上,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本身一直都十分丰富,选材是并非闭环,而是非常开放,所以各种类型都可能设计,不会偏向于哪一类。论述类阅读客观题会侧重对学生真实情境下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观题随文设题是趋势。
- 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 单文本或双文本不确定,也不会是特殊的考虑因素。近几年近代文学的作品考试是主流,但不代表着就一定是这样。所以,形式上的东西都不会固定,重点在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应用
- 语言文字应用部分:成语题自2023年高考开始设置成主观填空题的形式,部分学校代表提出,有些试题所填成语答案多样,有时很难甄别正误。加之病句题等都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学生作答时间紧张,批改试题的任务量也非常大能够将这些题恢复成客观题,有利于拉开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答复结果: 试题命制一直在尝试改变固化的命题形式,成语、病句等题改为客观题,学生书写量增加,这是语文重在考查能力而非识记的一个表现和趋势。例如成语题,以前通过简单的比较即可找到答案,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成语的意思也能选出答案,改为填空题之后,是在真正地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考试院在这些题的命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断使语境清晰,填入的成语也更加明确。而且,试卷的客观题经历了36分到30分,再到这次试卷的24分,主观题会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和水平。
默写只跟课程标准有关
- 题型需要变化,不能固化
- 所有作文:材料作文(今年作文题型:思辨类;读写结合类;常规材料类*2)
思辨类: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讨论一个现象
读写结合:无论结合的是什么,材料都只是引子
常规材料:避免和模拟题冲突重复,题库不好用,掌握写作能力
- 回归教材
---文言文选择第二题更偏向于考课内
---论述类结合课本内容
古诗答题也很有可能,eg.这首诗和(中小学必背古诗)表达情感方式不一样的是...
- 做模拟题,但是不做模拟题的作文
**文言文主观断句+长短句**
- 情景化
- 名著不会考细节识记的题,但是有名情节要知道
- 随文设题
- 成语填空题保留,语言文字运用的客观题比例下降
- 只和课标有关的默写题
- 作文要求(上图)
总结:形式不固定,考察的核心能力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