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项飙X陈嘉映: 对话的精神

2022-06-04 04:15 作者:内蒙古的阿萨克Isaac  | 我要投稿

对谈


Q 聊天的作用

项飙 |聊天深度有限;聊天可以促进理解具体概念在他人实际理解;
聊天可以搁置身份,创造相对平等,促进沟通缓解等级固化。

陈嘉映

赞同项飙说的:对话不能代替读书;

对话在结果上,很少达成共识,也不能以达成共识为目的,还是各信各的;

对话以什么为目的?答:对话促进调整、深化了个人自己,促进各自的观点、思想、为人达到深化。

项飙round 2

  1. 聊天的乐趣?发现不同,读小说让我多活一遍,聊天打开天窗,看到不同
  2. 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把自己作为你和世界的中介。现将自己对象化,然后思考自己。有点类似三角化;
  3. 解释自己的特殊性,而非偶然,进而做阐释;
  4. 启发,输入刺激-启发个人-促进另一半自我创造。

陈嘉映round2

  1. 任何理论要和自己的经验经历相连,去感知。不能仅从理论到理论
  2. 提问:当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区别是什么?

项飙round3

  1. 人类学尽量不从范畴出发;
  2. 西欧试图理解殖民地文化冲击,理解对方为什么不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3. 社会学关注普世性,人类学要求有具体的联系,不可仅仅概念上相关;

项飙round4

  1. 孙立平,自由流动空间,换工作;自由流动资源增强。原来社会,建立在不流动上。现今,人们恐惧不流动。
  2. 物流管控与信息的集中化,一种新的权力
  3. 征信不佳进行流动性的惩罚,不流动等于经济和社会性自杀;
  4. 太平洋悖论小结,有钱人的个体生活与终极价值认同之间的断裂。

陈嘉映round3

情绪不是固有的,互联网不仅是一个表达的渠道,同时也在制造情绪,在极化情绪。(媒介即讯息)


提问


项飙提问:

关于直播带货网红用语越来越偏离自然语言的现象

陈嘉映答:

人有多面,生活中必然是立体的,人一定要「转身」,但网上可以只用一面。网上看不到网红的为人,只能看到他们的观点。

1:24:29 观众网络提问:

平台上的对话年轻化,但年轻的讨论者对话题并没有实际经验,对于实际问题往往采用单一理论来定义,请问项飙的看法。

同时,如何在互联网中完全表达自己,相互理解?

项飙回答:

生活中存在超越自身经验的问题,需要有一种把握同自体经验没有直接联系问题的思考方式。建议把自己作为方法,往下陷,尽量解构(详细化)那些作为问题出发点的范畴,回到生活,回到同自己相关的,更好把握的程度,然后互相展开讨论,激烈也无妨,因为彼此能听懂和理解。做学术时,不可放弃大的概念,但也要有一种降解的能力,联想到宏观概念在人们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陈嘉映补充:

这样的网状讨论,与人年龄小无关。更在对于经验的态度,而非经验的多少。现今大学研究范式,是经验适应理论,经验往理论中套,而非理论适应经验。

1:30:57观众网络提问2:

对话可以作为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法,但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

老师们认为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是怎样的?以学术为挚业的知识分子是否已经不合时?

项飙回答:学者是一个职业,工作是精确的记录和分析现在发生的情况,先描述清楚事情如何发生,然后提出一些警示。关于精确的描述,个人在实践中,自己的眼光会被固定的视角所限制,导致看不到其他面,也看不到这个面与其他面的关系。此时,学术圈内的对话就尤为重要,督促人不断去看别的面,不断发现新问题,促进思考深化,解释理解矛盾。学者间的交流因为发表压力等确实有所下降,建议大家不要限于发表观点,可以更多的分享具体操作上的假设。

陈嘉映回答:

知识分子和读书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某个群体的形象。知识分子的知识的优点不再单一技能,而在其知识的系统性。一般人不知道事实,借由知识分子的调查、描述了事实,但知识分子的责任重要在于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对事实的调查,人们知道了真相,多半也就知道了该怎么做。

1:39:43 项飙补充:

不存在超出对事实理解之外的抽象判断,任何判断都要嵌入到对事实本身的理解。离开具体事实去做一般性判断是危险的。

1:41:46 网友提问3:

互联网是否创造了一种附近,是对物理附近的补充,还是影响了人们接触真实的附近,或者说如何看待人身体的缺席?

项飙回答:

互联网没有建立附近。附近是一种没有经过事先选择的,被动的,是更立体多面的。这与微信群、互联网小组是经过选择的,从而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同时身体的存在也是重要的。身体是一个切近而具体的榜样,没有榜样会导致没有道德上的标准。通过榜样生命经历凝结之后,再传达出来的知识和理解,不能被虚拟交流替代。

陈嘉映补充:

梭罗《瓦尔登湖》中写道,两个人对话不可太近,否则呼吸会打扰彼此认知。对话并不只几个字和字里行间的逻辑,从言语到非言语,(眼神、气息)都是具体的,写成书是一种不得已。陈老师打趣道,如果和歌德是邻居又何必读书呢?最后,互联网对知识而言是一种工具,但同时作为渠道也在塑造人们的表达和生成人们的表达。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这样巨大的现实存在,我们一来无法改变,二来无法拒绝。作为有反思精神的年轻人,明知有上述诸多问题,我们还是可以尽量挖掘,技术的正面作用,也尽量避免其负面作用。e.g. 正面的作用,小众爱好,建立同好会,互相分享(例如项飙老师的迷弟迷妹们组成的项飙老师同好会,vx群,可以私信联系我,或查看最新动态二维码)。

1:50:11网友提问4:

学院研究重实证而轻思辨,怎么看待?

项飙回答:

思想、思辨和实证三者不同。当下实证类文章不能给人以新的理解与触动,原因不在于他是实证的,而在于它实证不足。这类文章只是「材料」的堆砌组合,是一种文本整理工作,平滑化地组织成易读的。「实证」是在背后去发现原因,为什么是今天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生,为什么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对象的年龄、性别、想法、行为、地域、如何自圆其说······不断深挖,直到打动心灵。

思辨是将当前现有材料,以一种逻辑主导的方式去组织,平滑地整合到一个框架,但只见骨架而没有生动的细节。思辨作为工具很重要,在没有新材料情况下,可以基于逻辑去不断自我验证。

思想是和问题紧密联系的,最大的思想是提出一个新问题。对自然的生活,提出一种新可能,比较清楚地描述它而不是仅停留在模糊的想象。思想具有一种问题感,因为思想会给人以一个光亮和新的刺激,使人可以批判的理解现实和现有经验。在此基础上,思想和思辨有差异,思想重问题感反思,思辨重平滑化整合,思想要有根据有论证地打破现有秩序。下一步工作是更多问题化,然后实证,新的材料是生产工具是价值的来源。实证不能丢,避免过度思辨化,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新思想。

陈嘉映回答:

网友所言实证现象更接近项飙所讲的材料堆砌。在学院是铺天盖地的糟糕现象,与学术权力有关,难以轻易动摇。这与大家对科学真理的认知出错有关。在自然科学中,专家和小圈子是确实存在的,且有意义的,但社会科学也靠过去,存在问题。把探究等同于自然科学,这两者区别应当是很大的。


项飙X陈嘉映: 对话的精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