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01 概说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一章导论部分的第一节概说部分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左传研究的历代学者与资料。接着介绍了课程将从历史导读、经学导读、传统文化导读、相关文献导读、专题导读等五部分来带我们了解左传。
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 简介
这个左传导读啊,概说吧。或者叫概论都行,简单的说一下这门课讲什么,左传导读顾名思义,应该是给初读左传者提供一些知识和方法。
至于应该讲些什么内容,我想每个人讲啊,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至于能够讲什么内容啊,取决于讲课者的知识储备,我讲的内容呢?应该说是我所理解的,我能够讲的内容。是不是受到同学欢迎,不知道,至少我已经讲了,这是第五届了。
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与“食于木而蛀于木”
我想读左传,最重要的首先第一点应该是知道,有关左传的几种最重要的版本。第一个呢就是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我们一般称作杜注。这是现存最早的,左传的注本。集解,一般来说是集众家所长做的新注,但是春秋经传集解不是,她是集经、传统一做注,也就是把春秋、左传统一做注,所以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13经注疏点校的春秋经传集解,就改名为春秋左传集解。她是经传集解,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集解。
我们知道杜预自称有左传癖,对左传下的功力非常大。所以他的左传注也是经典注本,他的成就远超前人,所以它成书以后,汉代的各种注本逐渐散亡、散佚。杜预对左传中的人民、地名、官职、词语、事件及其内涵等注释,都成为后世左传研究的出发点,所以我说尽管后人批评杜注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任何一本著作能够代替杜注,我说他仍然是经典,其实我对杜预的一些说法也会提出批评,但是我说我从杜注当中,学到太多太多的东西,我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我们就相当于蠹虫,食于木而蛀于木。学习杜注的,从杜注开始学左传的人,最后还要批评杜注。食于木而蛀于木。和蠹虫一样。所以杜注任然是最重要的版本。
我们知道到清代,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的顶峰。因为我刚才,去年完成了一个国家项目,叫清代春秋学研究,所以我读了很多的清的春秋学著作,清代春秋学的的确确可以算是中国学术史上的,春秋学史上的顶峰,这应该没有问题。
可是高处不胜寒,由于杜注的地位,所以在清代杜注遭到了两方面的激烈批评,一方面是公羊学者批评杜预,歪曲了圣人的本意,曲解了春秋大义,导致春秋学走向了歧途。这可以皮锡瑞经学通论当中的春秋通论为代表,他尽管对杜预做了一些客观的、好的评价,在整体上,他是批评杜预的,因为他是今文学者。二是一些真正的左传研究者,也批评杜预,今文学者批评杜预,是从经学的角度。而一些真正的左传学者,是从纯学术的角度,他们的批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批评杜预大量的引用了汉代的研究成果,而没有注出,被认为是剽窃。第二是因为杜预注当中有很多错误,从清代清初,顾炎武,叫左传杜解补正,开始批评杜预。一直到清末,章太炎的左传读,把杜预骂的几乎一无是处,所以我在做这个清代春秋学研究的时候,我专门写了章太炎的左传读。他对杜预的评价很低,清代的很多学者都指出了杜预的错误,杜预所犯的错误。
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和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
我们手中的课本,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也属于这一类,可能大家对这本书并不是很了解,大家读过没有,不知道。他也属于批评杜预的一本书。诂者,古也。洪亮吉目的就是引用、搜集汉人的研究成果,包括贾逵、服虔、郑玄、马融、许慎、京相璠等等,他引用了大量的前人的关于左传的注解,指出杜预注同于此、本于此、取于此。实际上这也是在指出杜预剽窃前人的一些证据,这是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主旨,批评杜预,所以大家拿到这本书,你未必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所以必须明确这一点,另外春秋左传诂,为了批评杜预经传合一,因为杜预是分经之年与传相附。在杜预之前,春秋和左传是分别行世的,也就是说读春秋和读左传两本书,但是到了杜预,他是把春秋经文插入了左传当中,按年插入的,洪亮吉认为这样不对,为了恢复汉代的经传原貌,他重新把经文和传文分开,所以我们的课本前边是春秋经文此后才是传。因为洪亮吉旨在批杜,旨在指出杜预的剽窃之处,和杜预的错误。而对那些杜预注当中正确而没有来源的地方,他没有做注。所以我们看春秋左传诂,可能感觉读不懂,因为他的注太少,除了批评杜预他几乎没有注,大家看一看就知道。所以仅读他这本书是初学者,我说他在注释方面,在批杜方面有新意,有成就。但是作为初学者,这本书不太够,另外,他们经传分开,其实也不利于左传的使用者,有时候你再读传文的时候,还要回过头来翻到前面来查经文。其实,他把杜预的优点给否定了,这是关于我们手中的这本春秋左传诂。
1981年出版的中华书局出的,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我说这是既杜注之后的,又一部经典之作,杨伯峻先生不仅大量吸收了古人的研究成果。也广泛征引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有关左传的各种著作和论文,其中包括大量的天文学知识和现代地理知识,所以他为左传作的注,对春秋经做的注,不论是词语、事件、人名、地点、地理,都非常详尽,特别是一些地理方面的注释,他指出了古代的地名,在今天是哪个省、哪个县、哪个公社甚至,非常详尽。当然,杨先生的注本,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0多年,一再再版,到现在大家用的最普通的最普遍的最广泛的就是杨注。我说他已经影响了两代人,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是读的他。
30多年过去了,我说还是那句话,食于木而蛀于木,我们也发现他的注本也有些缺陷。那第一个是时代特色,1981年出版的,那什么时候作的呢,文革中做的,就是带有一些时代的特色。今天看来,稍显过时。第二个呢,他著作当中也有一些,很少,也有一些不太正确的地方,还有他的注稍显繁琐,初学者可能会因为读太多的注,而忘了传文。因为注太多。当然,对研究来说,杨注还是最好的。因此,我们这门课在讲左传的时候,仍然以杨注为基点,个别地方参考一下杜注。当然,在课文传文,我们还会用大家手中的洪诂,这是版本问题。

左传导读——历史导读
第二个问题呢,我讲一下导读,我大致做了50来篇要讲的内容。至于讲多少到时候再说,能讲多少讲多少,不一定讲完。每篇传文之后,都会有一个导读部分,这些导读部分的内容,大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历史导读,左传是史书这一点必须明确。所以读左传,首先应该以了解史实为主,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大家都可以从其他角度来予以研究。但是了解时事是基础。我说作者,左传作者是及其优秀的历史学家。他所勾勒的春秋史框架至今仍被我们沿用,我说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可能有一些,大家读历史系的可能都知道,我们在讲先秦史的时候,春秋史往往讲的很多,但是战国史往往讲的都很少。学术界的研究也一样,春秋史研究论文著作非常多,战国史的非常少,为什么呢?因为关于春秋时代,我们有一本左传,有一本国语。左传是纪事为主,国语纪言为主。所以研究春秋史有一部左传,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左传作者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清晰的春秋史的框架,而战国史不行,没有资料。
我在做春秋战国史资料汇编、春秋战国史研究资料丛刊,在这本书前言当中我曾说过,研究战国史最重要的只有两种基础资料,一是战国策,二是史记当中的战国部分。战国策是纵横家言,他是说辞,说客的说辞,它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多。史记也是因为原始资料不多,所以史记记的也不是很多。而这两部分就是我们研究战国史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战国史缺乏资料,所以战国史研究历来很薄弱,春秋史研究辉煌,关键就是一部左转,所以我们读左传还是应该以读史为主。
在导读部分历史解读部分,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王室衰落。我们知道春秋时代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东迁以后的王室衰落,在左传当中有大量的证据,同时我们也通过左传,也可以知道周天子尽管地位衰落的很厉害,但仍然是天下公认的公主。从齐桓晋文到夫差勾践,他们都仍然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公主,这是春秋史的基本特点,王室的地位。
第二是在春秋中前期,戎狄势力非常强。随着齐桓公称霸以后,戎狄势力逐渐衰弱,所以关于戎狄势力的消长,我们也会做一些解读。
第三部分是齐桓称霸,我说齐桓公称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组织中原诸侯国,抗击戎族、狄族势力。但是最后在他暮年的时候,与楚国签订了一个合约,齐桓称霸,随着他的去世也结束。
所以下面就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晋楚争霸,所以齐桓称霸、晋楚争霸,特别是楚庄王的强盛时期,我们都做了不少的解读。同时我们也必须,应该知道,在晋楚百年争霸过程当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宋和郑,因为他是南北两大势力的中间地带,大家总是以争郑,以争郑为目标,郑国受害最大。所以关于郑国受害,我们也做一些解读。
到了襄公二十七年,由于晋国内部斗争的加剧,齐,东部的齐,西部的秦暗中制约。楚国也有内部斗争,同时因为吴国的兴起,给他制造后顾之忧。这就导致了襄公二十七年的弥兵大会。但是弥兵之会,和平之会,其代价是晋楚之交相见,也就是以牺牲中小国家的利益换来的和平,至此,历史,春秋史也就进入了尾声。
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专权,发展到最后的陪臣执国命,这是各国内部斗争的一些表现,我们也有解读。那么到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入到季世,晏婴所说的季世,也就是末世。到了蔡 公孙归生论楚材晋用,它标志西周以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由客卿主持国家外交、政务、军事的战国时代即将开启。公孙归生的说辞,已经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书想接近,这是春秋战国之交,一些具有连接性的内容。
关于历史方面,我在解读过程当中,大多采用串讲的形式,或者也结合我自己研究成果做一些分析,这是第一部分。导读的第一部分叫历史解读
左传导读——经学导读
第二部分是经学解读,就是对左传做历史解读,然后做经学解读。我们知道自杜预开始左传才真正成为大家认同的经书,特别是唐代的《五经正义》颁布之后,是以左传作为解说春秋的嫡传。《五经正义》收了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但是没有收公羊传和谷梁传,所以这标志着左传正式成为经学,一直延续到清代。
左传成为经书,其实主要是指以下几部分内容,一是解经语。也就是左传中,对春秋经文所做的一些直接解说。他大致就是杜预所说的,书、不书等七类。第二类是五十凡。这些内容,我们以后都还会讲到。这是左传中以凡字开头的五十节文字,杜预首先归纳出来的。杜预称为凡例,杜预认为五十凡,这些凡例是孔子从周公那里继承来的典章制度,由左丘明写进了左传。这属于春秋大义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三是君子曰,左传中有84条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表达的是君子对左传所记载的一切人和事的评说。这部分内容也被后世左传学者认为是春秋大义。
另外因为把左传和春秋相比较,大概还有两部分东西。一是无经之传,那就是与春秋不符合一些记载,这部分很多。另外还有无传之经,那也就是春秋有记载,但左传没有解说。就这部分内容我们通称为经学解读。
左传导读——传统文化导读
第三部分是传统文化解读,就是对左传的传统文化解读。说到文化,我不知道大家的理解是什么,可能大家看法会有许多差别,因为现在我曾经问过一位老师,作文化学的老师,他说,现在他找到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700分钟,所以大家都在用文化这个概念。大家都在用自己理解的这个文化来说事。
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就是那些可以改变人们行为的那些文字,这是我理解的关于文化的中文本意。这些文字,为什么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呢?因为文以载道,文章是包含道理的,这些道理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被用来改变人,所以它是文化。
所以我说凡是能够影响改变,人的行为的这些文字就是文化。可能这是一个狭义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由古人提出,至今仍然产生影响的那些文字,就是传统文化。《左传》当中有大量的,十分丰富的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结合传文,做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解读。
左传导读——相关文献导读
第四部分是讲一些与《左传》有关的文献。《左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对《左传》必须做一些讲解;对《春秋》必须做一些讲解;《公羊传》和《谷梁传》同样也是解说《春秋》的著作,但是与《左传》差别巨大,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做一些比较。
所以我们第一篇就是《春秋》与三《传》。同时自东汉以后,《左传》有时候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大家在读古书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春秋内传》,《春秋外传》这些说法。应该知道《春秋内传》就是《左传》、《春秋外传》就是《国语》。
古人认为《左传》和《国语》,都是解说《春秋》的著作,关于《国语》(春秋)和《左传》的关系,在近代,也就是上世纪的40年代,曾经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旷日持久的争论。当然早已尘埃落定,所以我们也需要做一些介绍。
再就是《左传》当中,引用了大量的《诗经》中的内容,个别的不见于今本《诗经》,但《左传》引《诗》,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特别是断章取义。所以对这一点,我们也需要做一些解读。最后是《周易》,《左传》中有写用《周易》算命的例子、案例。这往往也是初读《左传》者,最大的难点之一。因为实在读不懂,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算命的,因为你对《周易》可能不太了解。所以我关于这方面,也有一篇专门的解读。

左传专题导读——称谓
第五部分是还讲一些专题。一是称谓,他的称谓有时候用谥号;有时候用排行,这就是伯仲叔季;有时候用字、有时候用子、有时候用名。所以《左传》对人物的称谓,往往是初读《左传》者,感到很头疼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国家还有相同的谥号,相同的字、相同的称谓,不同的诸侯国之间都会有相同者,使我们感到更麻烦。还有诸侯国国君的夫人,有的是夫谥加本姓,也就是丈夫的谥号加本姓;有时候用国号加本姓;有时候用排行加本姓;有时候用自己的谥号加本姓。称谓很乱。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左传》的中后期,经常看到赵孟,但是这个赵孟出现了将近百年,你很难理解。怎么赵孟年龄这么大,活这么长。不是的,他是四个人。晋国的四代执政者,从赵盾以后都称赵孟,所以这些是我们读《左传》时,往往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很不容易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所以关于称谓我会讲一下。
左传专题导读——官制
另外是官制,在春秋时期,各国的官制差别很大。《左传》记载,官制最多的是宋国和晋国,宋国官制明确地体现出,是以宗亲为主体,晋国的官制是以功臣为主。所以对晋宋的官制,我们也会略作说明。
左传专题导读——盟誓
第三是盟誓。我们知道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开会结盟是典型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的盟誓,这些盟誓实际上都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共同发誓,遵守某些约定的章程;二是赌咒,如果不遵守,天打五雷轰。实际上盟誓就是两部分内容。盟誓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只有这两点。我说这和今天,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事很相近,仍然是发誓赌咒,只是形式有所差别。
左传专题导读——外交辞令
第四是外交辞令,《左传》当中各诸侯国之间交往很多,在交往当中,大家争论得应该说非常激烈,但是在用词上非常委婉,非常含蓄。就是外交辞令是《左传》当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内容。外交辞令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谦虚,与(对)别人的尊重。我说尽管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是大家在外交辞令上,绝对不会失一点礼数。所以大家有志做外交官者,特别要关注这部分内容。
左传专题导读——文学解读
第五点算是文学解读。我们知道《左传》是最重要的古典文学名著,比如桓公二年的“目逆而送之”一语,只有五个字,但是给读者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想象空间。当然文学不是我的擅长,我只讲一点,这是导读部分大致要讲的内容。
左传导读 简介
但是我们读《左传》,还有一些问题我讲不了,一、有些东西我说不清楚;第二、关于地理。说老实话,我从很早就曾经关注过历史地理,也下过一番工夫。但是对《左传》当中的地理部分,我还是不敢讲太多,这是短板。通过这些我也告诉大家,初学《左传》者,既不能太粗,任何问题都不求解,这样你什么也学不到。但也不要追求太细,留些问题存疑可也,不要希望一口吃成胖子。《左传》当中的问题太多,我说我读了二十多年,我读《左传》,到目前为止至少读了有三十遍,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不懂。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读《左传》的时候,不必要读得太细。你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吃透是不可能的,所以读《左传》,你可以关注其中的某一个问题,去分类研究。
好,关于这门课要讲的内容,大致就以上这些,属于概说。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一章第一节概说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