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秃头怎么办——浅谈古代的帽子文化
古人秃头怎么办
不知大家看古装剧的时候是否会有和阿罗一样的困扰:剧中的公子佳人通通梳着或规整或华丽的发型,并且有许多发饰作为点缀,难道古人都是“发量王者”,没有脱发焦虑的吗?其实并不尽然,今天就让阿罗带大家盘点古时的帽子文化:
由于历史久远、名目繁杂,中国古代首服不同类别名称之间时有重叠和内涵 变化的现象。自汉至明,在一千八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首服的形态发展和 演变较为复杂。其名称定义相对模糊,类别界定笼统,不同概念间的相互交叉和 涵盖情况较多。甚至存在同一名称,在不同时期,内含所指不统一;同一事物, 在不同时期,叫法不统一。清·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六《衣服》一书开宗明义 地称:“古分冕、弁、冠,然亦通称。犹汉、晋来,分帻、巾、帽,而亦通称也。”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冠
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穴居而野处,衣毛两冒皮,未有制度。”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礼仪和装饰,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部造形加以模仿,改制成冠戴在头上,将鸟兽的须胡变化成缨与矮,再用笄贯插在发上使之稳定。中国古人拟物造器的象形观,力求使首服各部位“皆有所象"明,以期达到“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境界。其材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 用布帛制成。冠类首服之特征标志为系缨贯笄。冠由冠圈和冠梁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固定 发髻。戴冠时,先以缝包髻,再以笄贯穿冠圈和发髻,将冠圈两旁的缨系于领下,打结后飘矮,以此定冠。总体上看,由于冠类首服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多为上层社会所使用,赋予的 象征意义超过本身的实用性,即所谓的“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也。" 普通庶民和一般劳动者不着冠,因此史书常用“衣冠”、“冠盖"、“冠冕”、“冠带”之类词语指代社会上层和士大夫、士族的代称。如庞统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后赵石勒称王后,“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颜之推 在《观我生赋》自注中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士大夫聚居处,称之为“衣冠里”,记载世族门第的谱牒称之为《衣冠谱》。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帽
帽类首服,是在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其特征标志为扣戴遮覆。由于戴帽在 使用上比扎头巾方便省事,遂取而代之。其外观特征,为扣戴遮覆式样。早期的 帽子主要用作保暖或防护,故多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后来逐渐为汉族人民所接受使用。
帽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如从用途上分有风帽、凉帽、暖帽、风帽、雨帽等;从质料分有毡帽、纱帽、草帽、竹皮帽等;从形制分有大帽、小帽、方帽、圆帽、 高桶帽、尖檐帽等:另外还和从使用的场合、礼节以及品评等供等下同功能分为 礼帽、便帽、官帽等。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巾
巾类,为扎束韬发。巾,包头之用。古时平民不能戴冠,多 是在发髻上覆以巾。在劳动生产之时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谓一物两用。通常以缣帛为之,裁为方形,长宽与布幅相等,使用时包裹发髻,系结于颅后或额前。扎 巾习俗的出现,最迟不晚于商周,据《周礼》、《礼记》等书记载,男子年满二十, 例应行加冠之札,礼毕,即根据各人灼身份选择酋服,士以上妁尊者可以戴冠,平民百姓则裹头巾。巾在古时有多种形制,不仅有高低之别,又有圆顶、平定之不同,更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等变化,构成了丰富的式样。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自汉至明,中国古代首服不仅式样繁多、体系完整,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 和历史内涵,并以历代典章、法令和礼俗中制度化、规范化。中国古代的冠帽、头衣文化,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
文案:澄泯
编辑:继欣
美工:英特纳雄耐尔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