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67 |《洞见》: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2023-01-04 09:37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读这本书是因为在万维钢的书中总是会提到这本书,英文书名叫做《Why Buddhism Is True》,翻译过来就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个人觉得可能是怕中国读者误解,所以改了个名字叫做《洞见》。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异常难读且枯燥,大概花了好几个月才断断续续的读完。


说怕误解是因为西方所认为的「佛教」和我们认为的「佛教」有所区别。作者罗伯特·赖特在书中讨论的佛学剥离了「超自然」的部分,比如「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等,而是在讨论其自然主义部分,比如「苦」、「色即是空」这些「思想」,以及关于冥想的方法论等等。罗伯特·赖特认为,这些自然主义的部分完全可以纳入现代心理学和哲学范畴的观点。


所以本书讨论的是「佛学」,而非「佛教」。


1.苦

「苦」就是不满足。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所以它们要争夺地盘,要和其他同性竞争、追求异性等等。


但人是有思想的生物,有些人就是不想结婚生孩子,就想过好自己的一生。那大自然可不接受,所以它会给人类加两个设定:


1.完成那些能延续基因的事情会得到快乐,比如恋爱和吃饭;

2.快乐都是短暂的。如果一件事情人们做一次就能获得持续长久的快乐,那么人们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其实是把快乐给人类当作诱饵,目的是让人类完成基因传递的目标。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我们穷其一生追求幸福和快乐,好不容易得到了,却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这就是苦,我们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的快乐,只是个错觉。

2.冥想

我查了一下,佛教大概可以分为小乘佛教(Theravada)和大乘佛教(Mahayana)。


小乘佛教主张救赎自己,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进涅槃(大概可理解为超脱生死的境界,但不准确),佛是导师不是神,不能人人成佛。


而大乘佛教主张不仅救赎自己,还要救赎别人,佛是神并且有超级无敌的法力,只要虔诚,人人皆可成佛。


冥想也分为很多派别,书中说的冥想属于内观禅修(Vipassana),源自小乘佛教分支。这种冥想追求「正念」,也就是专注当下的事情,要做自己的观察者,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但不做评判。


正念冥想在西方商界(尤其是谷歌公司)非常流行,谷歌高层管理者认为,这能提升员工的抗压力,促进员工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够赋予员工情境智慧,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同事的动机。


冥想的形式非常简单,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者躺着(但躺着容易睡着),闭上眼然后专注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


要知道,什么都不想其实很难,如果没有经过练习,大脑很容易冒出各种想法和情绪。正念冥想训练的就是人们专注呼吸的能力,这个能力越强,自己就越容易抵御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困扰,越能摆脱被大脑控制。


如果找不到好的冥想音频可以去网易云音乐搜「冥想猫」,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试着做睡前冥想,但是搜到的冥想音频总带着奇怪的口音,很别扭。「冥想猫」的人声听起来还比较舒服,但我从来没有听完过,因为我总是躺着听,没两分钟就睡着了(所以如果要正经冥想最好别躺着)。


冥想的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用来缓解自己的情绪。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也没有理由逃避,而焦虑情绪只不过是一种感觉。

作者描述曾经在演讲前的一天凌晨两三点醒来,感觉到焦虑,于是坐在床上开始冥想。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并审视着自己的情绪。他描述到:我越是接纳这种感觉,越是不加判断地观察它,它带来的不悦就越弱。


随后,作者感觉焦虑好像从自己身上剥离了,然后他之前那种紧张的情绪也消失了,他也不再失眠了。并且第二天他的演讲也很顺利。


3.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中的「色」不是「色情」的色,也不是「颜色」的色,而是指赋予事物的内涵。


比如我的楼上邻居很吵,经常发出「咚咚咚」的噪音,听着让人难受。虽然这种声音存在,但声音本身并没有什么,而是这种声音让我产生了烦躁的情绪,那么这种烦躁的情绪就是「色」。


而「空」也并不是指「没有」,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


这个说法上有心理学上的支持,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认为,人的一个特性就是特别重视事物的内涵。比如说卷尺,到商店买个新卷尺花不了多少钱,但如果这个卷尺是肯尼迪总统当年用过的,那么一拍卖就能卖出四、五万美元。


总而言之,我们对一切事物都是有感情的。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而人们赋予事物的内涵都是主观的,这就可能和别人赋予事物的内涵冲突,由此产生矛盾。


而如果不带有色眼镜来看世界,世界就会变成「无色」的,而「无色」就会让你感到世界是「空」的。

书中作者采访了一位修行的高手,这位修行者说:“随着冥想练习的深入,你会对「空」的体会越来越深,而对世界的「色感」会越来越淡。你眼中仍会看到这些东西,桌子还是桌子,椅子还是椅子,只不过它在你脑中的存在感没那么强了。”


这位修行者还提到了非常明确的两点体验:

第一,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

第二,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色即是空」。


4.尾巴

一般人们认为,佛学会让人们对世间万物都失去兴趣,但事实上佛学是让人更自由,让人能自由选择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会获得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佛学」的意义,就是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然后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不过,当佛学加上诸如「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这些概念之后,那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参考:

- 得到App—万维钢解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 《不要挑战人性》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67 |《洞见》: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