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语文阅读理解提分的突破点在哪里?关键在这两点!
昨天有个同学问我,马老师,文章我都能读懂,也不难,可碰到这道题我就懵了。我无从下手啊!这种题怎么做呢?
我问,你是哪里不懂呢?是题目读不懂吗?他说,什么是“艺术手法”?什么是“表达效果”?我似乎知道,可又答不上来,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了。

这样一说我明白了,这类孩子主要的问题是概念不清,专业术语没吃透,成了做题的最大拦路虎。

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第一步:理解基础概念及其关系。例如这道题,什么是“艺术手法”,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我之前发过一个视频,讲得清清楚楚,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观看⬇️⬇️⬇️
马正:写作手法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手法 描写手法 一网打尽
怎么判断自己对于一个概念真的懂了?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对一个概念“懂了”是分好几个层次的,从肤浅到精通可以列举如下:
比如当你学习“艺术手法”这个概念时
第一个层次:了解
知道它的概念、定义
题目里出现时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自己能尝试去用它去答题。
第二个层次:掌握
知道其他等价定义,如写作手法。
知道这个概念在所有应用场合下的作用
知道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之间的异同与联系,比如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层次:精通
体会出这个概念的意义、使用动机、在整个学科中的位置
建立它的和其他相似概念和关键概念之间交互的图像
一般我们能做到“掌握”这个层次就完全可以应对考试了。你可以直接做这一类题去验证自己是否掌握这个概念。

第二步:变非结构知识为结构性知识。当你掌握了“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这些概念时,你会发现它们非常的零碎。
这时候,最好是把就是要搭建起一个阅读理解的知识框架,从大到小学,再细化到每个知识点,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产生联系,加深理解。

框架还没搭建好的同学,可以按照我已经拟定的框架学习,在自己还没入门前不要过多的自由发挥,先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再去尝试拓展。最好的工具是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