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中的那些小故事【阳光教师文集】
在从事康复训练的这一年中,
我有过迷茫想放弃的时候,
也有欣慰坚信自己
能在阳光路上一直走下去,
下面是我在康复工作中的
点滴感动记录:
故事NO.1

记得刚到中心不久手里接到一个特别的小男孩,眼睛斜视的孤独症孩子,他的妈妈也是一位眼睛特别不方便的残疾人,但是妈妈并没有为此而放弃孩子的康复,无论天晴下雨她都能将孩子准时送到中心上课。

而那时的我对康复的概念还是有些模糊的,上课仅限于模仿,而对于实质的意义还不够理会。在教孩子时仅限于仿说和认知但孩子根本就不配合我的指令。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内容也受到了限制,为此我也请教身边的同事,自己也会在抖音等APP上学习一些方法,但都不够系统,时常感到耽搁了孩子的进步而内疚。不过很庆幸的是我有机会及时的自费参加了四川专场的孤独症康复专业先修课,学习了《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孤独症儿童在校康复方法》,并运用了其中的位置提示和及时强化,孩子就有反应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能将学习的常见十种水果进行配对、区分、命名和短句表达。孩子的表现让妈妈觉得很是出乎意料,而且在那之后孩子妈妈经常还跟我请教在家里要教些什么,怎样教。时常主动给我一起分享一些孩子在生活中点滴进步的视频。我感受到了康复路上老师的价值和幸福。
故事NO.2

11月3日,微信里收到一条语音短息:”杨老师,想你”。这简单的五个字使我心里微微一震,高兴的给他回了一句壕壕杨老师也想你。这是一个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的表白,记得刚到中心时他只会说叠词和少许单字其他基本靠手势来表达。我给他制定第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是常见水果蔬菜和常见生活用品的两字词仿说和命名的训练同时让孩子家长也积极配合在日常生活中不接受孩子的手势表达而刻意让孩子说出来。刚开始时孩子两字的连接性非常差,我就一字一字的示范让孩子模仿再连起来由很慢到慢再到正常的两字连接发音,谁也不知道我们重复了多少次的练习,经过四个月时间孩子对生活基本用品及常见物品能主动准确命名了,其他任课老师也觉得他喜欢自我表现了。而我到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杨老师,想你!”特教人虽然不能桃李满天下,但也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成就感。时而在工作中也有操之过急的时候,请教行内精英,她说虽说孩子暂时性的不能进步,但我们老师不能为之懈怠,至少请让孩子保持现在的水平也是很不错的。不由得感慨这句话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如此,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应该如此。

END
作者|杨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