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感染-结核性脑膜炎
播散途径:
血行播散-急性粟粒性TB(儿童/免疫功能¯)
直接蔓延-颅内TB瘤、TB性中耳炎、脊椎TB
脑膜病灶—位于脑膜的结核病灶可长期处于静息状态,仅在机体防御机制降低时可发生干酪样病变溃破;
发病机制:
细菌大多数是血行播散在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随后结节破溃,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发病;早期以渗出为主,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汇集在脑底部和脑干周围,可导致颅神经受累;脑部血管出现血管炎、血栓形成导致脑实质梗塞和软化;
不论是否发现了原发灶,都要按照全身性结核处理;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发病缓慢;
前驱期1、2w-发热、乏力、纳差、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性情改变;
脑膜刺激期-发热、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颅神经障碍(面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脑膜刺激征;
昏迷期-脑实质损伤导致肢体瘫痪、反射消失、瞳孔扩大;
由于颅底渗出物粘连可能导致后遗症如颅神经麻痹、脑脊液不通畅;
辅助检查:
眼底可能发现脉络膜结核结节、视乳头水肿;
CSF压力升高,外观黄色,静置可形成薄膜;细胞100-500,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氯化物变化最明显);抗酸染色可见TB杆菌,TB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
鉴别:
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急骤,病程<2w,糖和氯化物正常;
化脓性脑膜炎-急性发病、发热、畏寒,CSF细胞明显增多,多核为主,蛋白增高更明显;
隐球菌脑膜炎的CSF变化同上,需要墨汁染色才能鉴别;
治疗:
抗结核治疗,3HRZ/9HR;按照粟粒性结核治疗;
颅内压增加、脑疝可适当脱水治疗;
锥管阻塞者可加糖皮质激素(在抗痨保护下20-40mg <2月);
重症患者可以鞘内注射以提高疗效;